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骆驼蓬属叶中氨基酸组成与抗逆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骥  王勋陵 《中国沙漠》1997,17(1):44-48
实验结果证明:西北地区骆驼蓬属叶中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中均以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为主要组分。其中,天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表现出种间的量值差异。不同生境下的骆驼蓬和多裂骆驼蓬均以天冬氨酸等9种氨基酸为主要组分,但因生境不同而在部分氨基酸含量上有明显差异。生于盐碱荒地的骆驼蓬,其脯氨酸含量为不同生境下同种的11.3倍和8.85倍。不同生境下的多裂骆驼蓬其脯氨酸含量依干旱胁迫减弱而降低。表明细胞中脯氨酸积累与植物的耐盐、抗旱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阿拉善荒漠区生长的多浆旱生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少浆旱生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中旱生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和绵蓬(Corispermum mongolicum)为材料, 对其游离氨基酸成分及游离脯氨酸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植物根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低于茎和叶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 其中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 不同植物中的主要氨基酸组成不相同, 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主要氨基酸组成也不尽相同。少浆旱生植物体内大量积聚游离脯氨酸, 其整株中的游离脯氨酸是中旱生植物的6.0~16.0倍, 是多浆旱生植物的1.8~25.0倍。白沙蒿植株的根到茎、茎到叶, 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以2.0倍和5.7倍的增幅增加, 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最明显, 增幅达3.0倍和10.5倍。柠条植株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可见, 大量积累游离氨基酸, 特别是游离脯氨酸是少浆旱生植物适应干旱荒漠生境的重要机制。从根到茎、由茎到叶, 中旱生植物沙米和绵蓬与多浆旱生植物梭梭和霸王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幅都并不十分显著; 二者中的游离脯氨酸积累不占主导地位。故中旱生植物和多浆旱生植物并不主要依靠积累脯氨酸来调节渗透势确保水分的供应。  相似文献   

3.
鲁艳  李新荣  何明珠  冯丽  曾凡江 《中国沙漠》2012,32(6):1681-1690
以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和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不同浓度(0、50、100、200、400 mg·kg-1)镍(Ni)、铜(Cu)处理对盐生草和骆驼蓬幼苗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SA)、维生素E(VE)、谷胱甘肽(GSH)、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生草和骆驼蓬叶片及根部过氧化氢(H2O2)含量随介质中Ni和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Ni胁迫下盐生草叶片中GSH含量随Ni浓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根部VE含量在高浓度Ni(≥100 mg·kg-1)胁迫下显著积累;Cu胁迫下盐生草叶片和根部GSH、ASA和VE含量较对照显著积累,三者协同作用缓解Cu胁迫诱导的氧化损伤。Ni胁迫下骆驼蓬叶片GSH和ASA含量、根部AS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Cu胁迫下骆驼蓬叶片中GSH和ASA含量随Cu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根部AS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VE在100 mg·kg-1和200 mg·kg-1的Cu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增加。Ni和Cu胁迫使得盐生草和骆驼蓬幼苗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显著积累。  相似文献   

4.
李玉祥 《自然资源》1993,11(5):75-79
砂生槐是藏南河各地带分布极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灌木,具有极强的抗旱,耐瘠,抗风沙等生态适应性。目前当地群众挖其植株作为生活燃料,嫩枝叶或干叶为牲畜放牧和越冬饲料,破坏相当严重。为充分开发其利价值,首次取其不同时期嫩枝和种子进行营养成份分析,发现其富含蛋白质16.82-30.60%;脂肪1.60-9.39%;17种氨基酸含量达16.13-24.53%;除色氨酸未能测量外,其余7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  相似文献   

5.
从1988年5月~1989年1月,对东南极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地区,戴维斯考察站沿海海域水体中的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该海域海水中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总浓度略高于其他海海域、浓度变化范围在19~302nmol/dm~3之间。最大丰度出现在11月份,而从11月下旬开始氨基酸含量急剧下降,至12月底达到全年最低点,从1月初开始有所回升。 占据南极夏初海水中海藻类主导地位的海藻Phaeocystis Pouchetii,其爆发性的繁殖过程从11月底开始至翌年1月底2月初结束,高峰在1月初。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期,溶解游离型氨基酸浓度的降低与海藻细胞数量的增加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作者认为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增长过程中,该藻细胞直接摄取或(和)通过附随着藻类本体迅速增长的细菌群摄取溶解游离型氨基酸。  相似文献   

6.
中国荒漠地区骆驼蓬属植物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马骥  王勋陵 《中国沙漠》1998,18(2):131-136
中国有骆驼蓬属(Peganum)植物3种,集中分布于西北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陕、甘、宁、青、新、蒙、晋及西藏8省区,垂直分布为海拔700~3450m,地理分布、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数学分析等研究均支持将多裂骆驼蓬(P.multisectum)作为一个独立的种,西藏分布的种应为多裂骆驼蓬。该属植物是荒漠植被的重要组分之一,具有药用和其他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芡(Euryale ferox)是一种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优质膳食植物,具有药、食两用功能。以苏芡、皖北刺芡和皖北杂交芡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其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氨基酸和甾醇)含量。研究结果表明,3种芡种仁的营养成分以淀粉和蛋白质为主,皖北杂交芡种仁的淀粉含量最大,皖北刺芡种仁的含量最小,蛋白质含量与之相反;3种芡种仁都含有16种氨基酸,以谷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等药用氨基酸为主,皖北刺芡种仁的氨基酸含量最大,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5.19%,皖北杂交芡种仁的氨基酸含量最小;3种芡种仁的甾醇总量以谷甾醇、芸薹甾醇和豆甾醇为主,皖北刺芡种仁中的甾醇含量最大,苏芡种仁的含量最小。测定的芡种仁营养数据可以为皖北地区芡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持,有利于促进皖北地区芡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同时能够促进种植户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8.
几种荒漠植物干旱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阿拉善荒漠区天然生长的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Salsolapasserina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叶片的相对含水量、脯氨酸、甜菜碱、海藻糖以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BA可促进脯氨酸、甜菜碱的积累;脯氨酸在9月累积较多,甜菜碱在7月大量累积,海藻糖在5月和9月积累较多,脱落酸在9月累积较多。脱落酸和脯氨酸对植物休眠可能存在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李忠  孙波  林心雄 《地理科学》2001,21(4):301-307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计算了我国东部土壤的有机密度和储量,并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的结果,分析了影响农田土壤中有机碳转化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为2.5-73.3kg C/m^2,平均值为10.5kg C/m^2,而在东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幅为3.9-16.7kg C/m^2,平均值为9.52%kg C/m^2。随着木质素含量和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植物物质的分速率下降,而土壤温度,pH和游离碳酸钙含量的增加促进了 植物物质的分解;淹水的水田中植物物质的分解速率通常低于旱地;土壤性质和有机物组成对植物物质分解的影响可以掩盖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土壤游离碳酸钙可以掩盖土壤质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接骨木果实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近基酸自动分析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对接骨木果实氨基酸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从而为接骨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营养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贮藏条件和光照对5种蒺藜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和光照对5种蒺藜科植物(骆驼蓬 Pegannum harmala、唐古特白刺Nitrari tangutorum、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驼蹄瓣 Zygophyllum fabago 和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对这5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并且种子萌发对光、暗的响应随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这5种植物在不同条件组合下的最大萌发率,拟定出了种子萌发的最佳贮藏条件和萌发条件:①湿-冷贮藏能使骆驼蓬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此时对光照没有明显的要求;②多裂骆驼蓬种子经过80 d湿-冷贮藏后在光下能达到很高的萌发率,同时,其80 d干-冷贮藏后在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接近同样的效果;③唐古特白刺种子更适合光下萌发,在湿+低温+光照处理下,种子经过三个贮藏期后均具有较高的萌发率,而干-冷贮藏种子只有冷藏80 d后才能达到较高萌发率;④泡泡刺种子适合干-冷贮藏,对光照没有要求;⑤驼蹄瓣种子在干、湿贮藏后,其萌发率无明显差异,但在暗条件下萌发率略高于光条件下,并且达到最大萌发率所需要的冷藏时间短(20 d),而在光下则需要较长的冷藏(80 d 以上)才能达到较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12.
荒漠植物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 (Maxim) Bobr)系蒺藜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的乙醇提取物对供试的4种常见细菌和9种植物病菌有较好的杀菌、抑菌活性。研究表明,随着提取液浓度的降低,杀菌、抑菌活性逐渐降低,但延长处理时间,其杀菌、抑菌活性升高,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普通变形杆菌 (Proteus vulgaris)的杀菌活性最强,杀菌活性可达90%以上。当用1∶10的种子提取液进行真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时,发现对病原真菌的作用中以对苹果白粉菌和黄瓜白粉菌抑菌活性最显著,其孢子的校正抑制率分别达79.52%和77.71%。实验结果表明,荒漠植物多裂骆驼蓬是潜力很大、有待开发的生物农药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3.
刘建新  王鑫  李博萍 《中国沙漠》2011,31(1):137-141
一氧化氮(NO)是植物体内新发现的一种活性分子。为了探讨外源NO对盐胁迫下荒漠植物光合生理响应的调节作用,以多裂骆驼蓬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喷施NO供体硝普钠(SNP)预处理对根施NaCl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体Hill反应活力和ATPase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0.15 mmol·L-1SNP可显著缓解300 mmol·L-1NaCl胁迫下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的下降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的升高;②SNP处理减小了NaCl胁迫诱导的叶绿体Hill反应活力和Ca2+-ATPase、Mg2+-ATPase活性的下降幅度;③NaCl胁迫下叶绿体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降低,天线热耗散(D)略微下降,初始荧光(F0)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明显提高。SNP处理使NaCl胁迫下的F0显著降低,Fm、Fv/F0、Fv/Fm、ΦPSⅡ、qP、NPQ和D明显提高;④NaCl胁迫引起叶黄素循环库(V+A+Z)显著降低和脱环氧化状态(A+Z)/(V+A+Z)明显提高,SNP处理使NaCl胁迫下的V+A+Z明显提高,(A+Z)/(V+A+Z)显著下降。由此表明,NO能够缓解盐胁迫下非气孔因素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及光抑制对光合系统的破坏作用,而非光化学效率的提高和天线热耗散的增强可能是NO 保护光合系统并提高光合速率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对草原化荒漠地带的苔藓与藻类两种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干、湿处理, 第26卷第6期2006年11月中国沙漠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Vol. 26No.6Nov. 2006研究其上种子库组成与数量特征,结果表明:①有9种植物的幼苗出现在含有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表土中,它们分别是独行菜(Lepidium ruderate L.)、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多根葱(Allium polyirhizum Turcz.ex Rgl.)、小画眉草(Rragrostis poaeoides Beauv)、 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 (Fisch.et Mey))、 马齿苋(Potulaca oleracea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苋菜(Amaranthus.retroflexus L.),其中一年生草本植物有7种;②在不同类型的结皮上,土壤种子库的总储量以及每种植物种子的储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湿润处理的两种结皮,萌发的幼苗总密度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01),对于干燥处理的两种结皮,萌发幼苗的总密度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③水分是限制结皮种子库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苔藓与藻结皮上萌发的种子总密度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5.
电场处理对毛乌素沙地油蒿抗寒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那日  冯璐  杨生  黄洪云 《中国沙漠》2007,27(2):244-249
不同强度的电场处理沙生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h)种子,在毛乌素沙地自然环境下研究电场作用后其根系碳水化合物,叶片水分和渗透调节物随气温下降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场强度为2.0 kV.cm-1、3.5 kV.cm-1和4.5 kV.cm-1时,地温降到零下摄氏度时,其根系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气温降到零下10℃左右时,叶片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和淀粉含量下降,束缚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