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验比较了多种膜组分的性能 ,制得了有较长使用寿命的三氟乙酰对癸基苯为载体的 PVC膜碳酸根离子电极。适当增大膜中载体的含量 ,采用亲脂性强的增塑剂并加入适量增水性溶剂 ,有利于延长电极的使用寿命和增强抗亲脂性阴离子干扰的能力。已利用此种膜电极 ,以控制 p H标准比较法测定了模拟血清和质控血清中的碳酸根 ,并以已知稀释—标准加入法测定了碳酸盐型卤水中的碳酸根  相似文献   

2.
X射线散射法是溶液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起源较早的一种方法。从X射线散射图解析出的径向分布函数可以得到具体的结构参数,因此这种方法在溶液结构的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应用X射线散射法对溶液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确定了不同离子的水合数和水合离子半径,研究了温度、浓度、压力等因素对离子水化结构的影响,发现部分离子存在第二水合层。本文将按照碱金属离子、碱土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稀土元素离子、卤素离子、含氧酸根离子进行分类,对X射线散射法在溶液结构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应用X射线散射法对水溶液结构研究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讨论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无论南部、北部)雪冰电导率与雪冰体的酸碱度及雪冰内各类杂质成分的关系明显不同于极地冰盖(南极冰盖与格陵兰冰盖),青藏高原雪冰电导率依赖于地壳来源的碱性矿物盐类杂质(如Ca2+,Mg2+,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即H+)呈反相关;极地冰盖雪冰电导率依赖于海洋来源的酸根离子(如Cl-,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呈正相关。但在北极地区,雪冰电导率与各离子的关系存在复杂的地域分异,如在北极中心地区,极可能由于“北极霾”的干扰,打破了格陵兰冰盖内电导率与酸根离子间明确的函数关系。总之,雪冰电导率是寒区大气环境的替代性“指示器”  相似文献   

4.
硝酸根(NO_3~–)是南极雪冰中主要的化学离子之一,过去对雪冰NO_3~–记录与气候环境信息的关联开展了广泛研究。然而,不同于雪冰中其他化学离子,NO_3~–沉积进入雪层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沉积后过程,给定量解读雪冰NO_3~–的气候环境信息带来了严峻挑战。NO_3~–的稳定同位素构成则为定量解译大气氮的来源、氧化剂的相对丰度等提供了有力工具,受样品量(尤其是冰芯)和含量所限,目前对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研究仍非常薄弱。本文综述了目前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NO_3~–的沉积后过程和相关机制及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记录,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未来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可能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由密度泛函理论(DFT)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研究硫酸镍溶液的微观水合结构。对硫酸镍水合团簇[NiSO4(H2O)n]0 (n=1-12) 的结构优化和能量计算采用DFT计算中的B3LYP方法进行。对于每一个团簇尺寸尽可能考虑所有初始构型,并以此确定能量最低结构。 DFT计算结果表明,在[NiSO4(H2O)n]0团簇中六配位结构的Ni2+为稳定构型. 水合能计算结果表明,当水合团簇尺寸较小时(n≤5),六配位直接接触离子对(CIP)为稳定构型;而当6≤n≤10时, 溶剂共享离子对 (SSIP)为稳定结构。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当n≥11时,x个水分子分割离子对 (xSIP, x是Ni2+和SO42-之间的水分子数目,且x≥2)为稳定构型。对 NiSO4溶液和NiSO4?6H2O进行EXAFS实验,结果证实Ni2+第一水合层是由六个水分子形成的稳定八面体结构,且当 NiSO4溶液浓度从0.70 mol/L到2.22 mol/L(近似饱和溶液)并未发现CIP构型。Ni-O距离和配位数(CN)分别是 2.040±0.020 ? 和6.0±1.0,这些结论与[NiSO4(H2O)n]0水合团簇的DFT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大量氯酸盐存在下,确定了用硫酸亚铁使氯酸盐还原,当 pH=3—4时,用苯萃取 ClO_4~-——灿烂绿络合物,测定了高氯酸根。结果表明,在25毫升萃取液中,ClO_4~-于2—100微克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大量 Li~ 、Na~ 、K~ 、Mg~( )、Mn~( )、Pb~( )、Fe~( )、F~-、Cl~-、SO_4~-、CH_3COO~-、和少量的 CrO_4~-不影响测定。方法可用于氯酸锂电解液中微量高氯酸根的测定,也可用于氯酸盐产品中微量高氯酸根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盐湖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如何有效地从盐湖卤水中提取资源元素,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过滤膜仍然具有稳定性差、耐腐蚀性差、高离子截留率与高水通量不可兼得等短板,因此亟需寻找一种力学性能优异,过滤性好的新型膜材料;二维材料因其具有低能耗、高效率等特点,在筛选分离领域展现了巨大优势。通过将碳纳米管编织进过滤膜、化学修饰编织石墨烯带边缘、或纳米压痕技术处理编织过滤膜等方法可以调控过滤孔尺寸以实现离子筛分,这种编织过滤膜在保障孔隙率的同时,膜强度相比传统商业渗透膜提升至少两个数量级,因此该研究为利用纳米编织技术设计高通量高强度的过滤膜提供了新思路,并总结分析了基于编织石墨烯过滤膜用于盐湖卤水离子分离性能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8.
2019年4~10月,以博斯腾湖西岸表面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该人工湿地的进水口、出水口采样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利用进水口和出水口水体中Mn、Fe、Cu、Zn、Cd、Ni、As和Cd离子含量,计算人工湿地对这些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西岸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水体中Fe离子、Mn离子、Cu离子、Zn离子、Ni离子、Cr离子、As离子和Cd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84.63%、57.24%、52.82%、47.44%、44.74%、42.42%、41.94%和33.33%;夏季人工湿地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大于春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离子径流量的估算及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越先  谢明 《地理研究》1991,10(4):19-28
离子径流是河流水文要素之一。本文估算了流域侵蚀强度较大的长江上遊地区的离子径流量为9140.3×104t,平均离子总量为202.7mg/l,离子流量为2898k''s,离子径流模数为90.9t''km2;初步分析了这些离子径流特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硫酸根分析技术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近年来硫酸根检测分析技术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并着重对重量法、滴定法、原子吸收法、光度法、荧光法、离子色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ICP-AES法测定硫酸根进行了评述,为在医药、食品、化工生产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我国镁和稀土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国内外用电解法制备金属镁和稀土镁合金的情况。详细论述了以不完全脱水氯化镁电解制备稀土镁合金存在的问题、对策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分析了水分及金属氯化物水解产物对电解过程的消极影响及消除方法;讨论了熔盐电解质中金属氯化物与氧化物的转化反应、电解质组成、加料方式、电解槽设计和尾气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水滑石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无机材料,因其特殊的晶体化学性质,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阻燃性和离子交换性,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环保和医药等领域。本文综述了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水滑石在PP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水滑石作为PP阻燃剂的优异性能,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氯化镁和氢氧化钠为原料,添加表面活性剂,直接利用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双亲性”使其吸附在新生成的氢氧化镁微粒上,制备纳米氢氧化镁。并采用X-射线和透射电镜等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样品晶型发育完善,样品为片状、粒径为85 nm、粒度均匀且分散性好的纳米氢氧化镁粉体。  相似文献   

14.
以碱式氯化镁为前驱体制备棒状氢氧化镁阻燃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氢氧化镁作为一种阻燃剂,由于其无毒无味、绿色环保及高效阻燃性而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棒状氢氧化镁由于其特殊的形貌,在添加到材料中后有助于改善材料的轴向应力。介绍了一种以碱式氯化镁为前驱体制备棒状氢氧化镁的方法,并对制备的棒状氢氧化镁进行了物理性能表征。  相似文献   

15.
水滑石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无机材料,因其特殊的晶体化学性质,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阻燃性和离子交换性,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环保和医药等领域。综述了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了水滑石在聚丙烯(PP)阻燃剂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水滑石作为PP阻燃剂的优异性能,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普通氢氧化镁(MH)、六角片状MH和硬脂酸改性MH分别填充聚丙烯(PP)复合材料的性能。用FTIR、SEM和TG对上述3种类型MH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普通MH,六角片状MH和硬脂酸改性后的MH有效降低了表面极性,大大降低了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4%SA改性MH比6%SA改性MH填充PP,界面相容性好,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小。硬脂酸湿法表面处理氢氧化镁改性的最佳条件为:硬脂酸用量4%,处理温度85~90℃,处理时间60 min,料浆浓度10%。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纯度的自制氢氧化锶为原料与盐酸充分反应,经提纯、结晶,制备六水氯化锶(SrCl2·6H2O)。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SrCl2·6H2O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通过能谱仪(EDS)和差热-热重分析仪(TG)对SrCl2·6H2O进行元素含量和热失重分析,并将制备的样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牙膏用氯化锶标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纯氢氧化锶与分析纯盐酸制备的SrCl2·6H2O可以达到牙膏用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盐湖副产氯化镁应用于炼钢冶金造渣的可行性。以盐湖水氯镁石和石灰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制备了氧化镁,再将氧化镁与石灰、粘结剂混配成型制备炼钢用镁钙造渣剂,考察了粘结剂硼酸的不同用量时造渣剂形成的球团强度和抗压强度及微观结构变化;同时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煅烧时间、氧化镁掺杂量的情况下,造渣剂的活性及杂质脱除率。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备的镁钙造渣剂应用于钢铁冶金造渣过程,可有效地脱除碳、磷、硫、硅等杂质成分,提高转炉冶炼的冶金效果的同时实现了盐湖资源再利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硝酸镁基熔盐逐渐引起关注。通过六水硝酸镁煅烧法制备无水硝酸镁,采用拉曼、DSC与XRD表征脱水产物,系统研究了环境压力、脱水温度与时间对六水硝酸镁脱水和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六水硝酸镁在煅烧过程中水解为碱式硝酸镁Mg_3(OH)_4(NO_3)_2,在水溶液中进一步分解为Mg(OH)_2。随着煅烧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脱水产物中的含水量逐渐减少,同时水解产物Mg_3(OH)_4(NO_3)_2含量逐渐增加。真空环境下煅烧,可显著降低硝酸镁的水解反应。六水硝酸镁在真空环境下230℃煅烧1.5 h,所制备的无水硝酸镁中水解产物含量为3.63%。制备的硝酸镁可进一步用于硝酸镁基熔盐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The potential use of 40Ar/39Ar thermochronologic data from K-feldspars in reconstructing basin thermal history has been evaluated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Warburton/Cooper/Eromanga Basin, Australia's largest onshore oil- and gas-producing basin. Results from 40Ar/39Ar step-heating experiments reveal detail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n system,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1) the operation of high geothermal gradient regimes during the earliest basin evolution, suggesting that basin formation was active rather than passive; (2) slow cooling from a Permo-Triassic temperature peak of at least 250–300°C; (3) a rise in thermal gradients to contemporary bottom hole temperatures in the last 5–10 Myr; and (4) spatially variable recrystallization events between 100 and 50 Ma and at around 20 Ma. Initial microstructural observations serve as a useful predictor of the quality and nature of the obtainable age information. Data from 'pristine' K-feldspars may constrain the peak temperature conditions experienced in the basin, the basin's early thermal history and also any recent changes in thermal gradient. Contrasting data from texturally modified K-feldspars may constrain times of thermal transients and/or fluid flow, with the preferred interpretation that K-feldspars recrystallize in response to such events. The Warburton/Cooper/Eromanga Basin example suggests that the 40Ar/39Ar technique may serve as a useful adjunct to apatite and zircon fission track analysis and conventional organic maturation indices in basin thermal history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