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贫困地区支柱产业问题提出过程之后,以河南信阳地区为例,着重论述了支柱产业的作用(组织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使地方财政增收减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特性(系列性、规模性、地域性、时段性)、脱贫阶段发展支柱产业的意义(巩固脱贫成果、稳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地方财力,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改善,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支柱产业选拔的原则(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产品具有现实和潜在市场竞争能力,与现有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能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在较短时间内能形成支柱产业),最后提出当前应做好制订规划,建立组织领导系统和制定特殊政策三项工作。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我国风沙土的特点,根据土壤剖面形态特征、水壤水分、温度状况、土壤碳酸钙、易溶盐含量及土壤的潜育表现,划分出风沙土为九个亚类:(1)淋溶性风沙土;(2)周期(半)淋溶性风沙土;(3)石灰性风沙土;(4)湿热风沙土;(5)干热风沙土;(6)盐渍化风沙土;(7)潮风沙土;(8)潜育风沙土;(9)普通风沙土;  相似文献   

3.
新疆土地详查历经八年,至今未完。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叶城县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耕地分散等特点,进行了微机制图的探讨。本文着重介绍了(1)微机制图的软硬件工作环境;(2)图形编辑和编码技巧;(3)图形量化方法,建立图形库;(4)属性数据输入、更新、修改;(5)错误信息检查,建立点线面的相互关系;(6)面积计算与机助制图。  相似文献   

4.
新疆土地详查历经八年,至今未完。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叶城县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耕地分散等特点,了微机制图的探讨。本文着重介绍了(1)微机制图的软硬件工作环境;(2)图形编辑和编码技巧;(3)图形量化方法,建立图形库;(4)属性数据输入、更新、修改;(5)错误信息检查,建立点线面的相互关系;(6)面积计算与机助制图。  相似文献   

5.
将费希尔(Fisher)最优分割法引入到临夏盆地早更新统东山组地层孢粉带的划分中,结合地层特征,共划分出了3个孢粉带。这3个孢粉带分别为:带Ⅰ(深度78.5~45.5m)柏科-禾本科组合带、带Ⅱ(深度45.5~12.5m)云杉属-榆属-禾本科组合带、带Ⅲ(深度12.5~0.5m)云杉属一禾本科组合带。孢粉带分带揭示,临夏盆地早更新世气候变化经历了干-湿-干3个阶段,这一结果同以往获得的粒度、碳酸钙和Cl-等无机指标高分辨率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27个紫色土丘陵区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运用分形模型计算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D=2.817—3.030),探讨了分形维数D与土壤粒度组成、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能够很好的表征土壤质地,重点反映〈0.05mm的细颗粒物质,尤其是粘粒,其次是粉粒;与土壤有机质含量(O.M)、土壤容重(B.D)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次分形维数D还能作为评价土壤水土流失和土壤生态恢复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壤有机碳(SOC)分布受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 异。为揭示石嘴山市 SOC 受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别利用普通克里格法(OK)、多元 线性回归克里格法(RK)、遥感反演方法(RS)和遥感-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法(RGWRK)预测石嘴 山市 SOC 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石嘴山市 SOC 含量在 1.31 ~ 66.92 g·kg- 1 之间变化,其平均值为 17.61 g·kg-1。石嘴山市不同功能区 SOC 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具体表现为工业区>医疗区> 商业区>道路>住宅区>公园>农田>科教区;SOC 含量变异系数为 66.27%,呈中等程度变异;其最佳 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C0(/ C0+C)为 0.02,属于强空间自相关。SOC 与遥感影像波段 DN 值的差值 (B1-B7、B3-B7、B4-B7)和地形因子(高程、坡度、起伏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 < 0.01); 通过对 4 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可知以各波段 DN 值差值与地形因子为输入量,利用 RGWRK 预测 的 SOC 精度最高,相比 OK 精度提高了 10.05%,相比 RK 精度提高了 8.79%,相比 RS 精度提高了 8.92%;研究区 SOC 含量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工业区 SOC 含量是郊区农田 SOC 含量的 1.92 倍,表明 城区 SOC 含量有富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出相关专业论文,选取了其中的150多篇为研究基础,并参考了部分专著,在回顾以长江三峡为特定区域的地理研究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古代、近代、现代,每个阶段各具特色。然后以199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为重点,概括了该阶段地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时段的主要研究特点:(1)研究视角的空间宏观性;(2)研究目标的应用性;(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4)研究领域的多元性;(5)研究成果分布的脉冲性;(6)研究主体的地方性。并在此基础上就长江三峡区域地理研究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综合研究方面的未来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迎接中国地理学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古代、短暂而平淡的近代和复兴昌盛的现代3个阶段,为了迎接中国地理学进入21世纪发展的新阶段,作者认为必须强调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地理教育;(2)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研究水平;(3)认真为农业服务;(4)重视区域研究;(5)加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小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安徽省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偏小;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用地增长过快,且其发展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且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同时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小城镇发展动力匮乏;(2)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科学、全面规划;(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4)传统的二元制户籍制度和进镇代价大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5)固有的土地政策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小城镇土地市场难以培育;(6)耕地占补注重“量”忽视“质”;(7)小城镇建设中违法用地突出;(8)小城镇土地管理薄弱。要实现安徽省小城镇土地持续利用,必需完善小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科学定位、梯度发展小城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相关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培育小城镇土地市场;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元谋县为例,研究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评价。在对植被指数、斑块分维数、沟谷密度、坡度、水热分带、载畜量、人口密度等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遥感和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较严重,就地形垂直分带而言,坝周低丘陵区生态环境退化最严重;就不同土地景观类型而言,旱地、林地、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较严重。文章还对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原因、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恢复重建途径进行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的热红外波段,通过单通道算法,反演了中国热带西双版纳地区的地表温度,并对西双版纳地表温度演变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剧烈变化,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旱地、灌木林、茶园与橡胶园面积不断增加;(2)旱地、荒草地、茶园、建设用地的地表真实温度的平均值较高,水体和有林地的平均温度较低;(3)旱地、灌木林、有林地、荒草地和橡胶园对区域的热效应贡献较大,水体、水浇地、建设用地、滩涂和水体的热效应贡献较小;有林地的热单元权重有不断减少的趋势,灌木林与旱地的热单元权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4)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的剧烈变化改变了区域地表温度的分布格局,最终可能会导致地方气候变化。需要进一步开展西双版纳地区LUCC—气候—生态系统耦合研究,深入研究区域LUCC特别是橡胶园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气候/生态效应、气候变化与LUCC过程的互馈机制,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氮沉降和降水格局改变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关键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依托内蒙古乌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的全球变化实验平台,研究了氮添加和增减雨(+50%、-50%)及其交互作用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和植被特征的影响,分析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与植被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短期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和植被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 > 0.05);(2)降水格局改变显著影响荒漠植物群落光合速率(P < 0.05),减雨50%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和优势种植物高度(P < 0.05),而降水增加50%没有改变群落光合速率和植被特征,降水改变下的土壤水分能很好地解释群落光合速率;(3)氮添加和增加降水的交互效应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光合速率和优势种植物高度(P < 0.05),而减少降水与氮添加没有显著影响;(4)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盖度、优势种盖度、优势种平均高度与群落的光合速率呈现出指数增加关系,解释率为40%~58%。干旱极大地抑制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而氮沉降则依赖于降水增加来提高群落的光合速率,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与水肥处理下的植物生长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的滥采乱挖不仅引起了资源的迅速衰竭,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草地资源,区域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渐趋恶化。从产权制度、许可制度、保护制度等资源法律制度入手分析了滥采乱挖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并进而提出了加强资源法制建设的多种途径和对策:(1)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实现资源产权的具体化、实体化;(2)依法行政,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的法制化管理;(3)重新审视资源的价值,合理确定资源的保护级别;(4)加强资源法制宣传,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作物生产潜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亟需针对不同地理单元实施有效应对措施和调控策略。选择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生态区模型(GAEZ)分析了陕西省不同地理单元作物生产潜力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区域差异,辨识出影响不同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1) 1980—2015年间,陕西省玉米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了150.55×104 t,小麦生产潜力总量则下降了402.69×104 t。(2) 关中盆地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大,陕北高原次之,秦巴山区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皆最小;陕北高原和秦巴山区的玉米生产潜力皆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关中盆地的玉米生产潜力则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的小麦生产潜力都呈下降趋势,陕北高原的小麦生产潜力则有所提高。(3) 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减产效应,这一效应在关中盆地尤为显著,其次为陕北高原;气候变化导致玉米生产潜力增加,使小麦生产潜力下降;气候变化对不同地理单元的影响也不相同,在陕北高原表现为增产效应,在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则为减产效应。(4) 在陕北高原,气候变化的增产效应是玉米和小麦生产潜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耕地向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化是降低作物生产潜力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因素;在关中盆地,作物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玉米为大,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大于对小麦的影响;在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是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小麦生产潜力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气、湖泊的边界层是大气边界层和湖泊边界层两部分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湍流交换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整体系统。经过分界面的动量通量是连续的,热量是守恒的。基于此,本文在近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大气边界层与水动力学模式的耦合模型,并对日本琵琶湖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一些比正压和均匀风场模式更符合观测实际的结论:(1)无论夏季(SSW)和冬季(NNE)作用下,湖面均可形成正的风涡度场;(2)夏季时,风的正涡度场对形成琵琶湖中观测到的环流特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构造出与环流相匹配的深水区低、浅水区高的温度场;(3)夏季时,初始温度场的水平分布特征对模式结果的影响很小;(4)冬季时,湖中无明显水平环流生成。  相似文献   

17.
从耕地面积、单产潜力和中国、日本、韩国的类比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研究,讨论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四项基本对策:(1)保护耕地,开发荒地,提高复种,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稳定性;(2)努力提高单产水平,集中力量建设八大片商品粮基地;(3)面向全部国土,积极开发山区与海洋,广辟食物资源;(4)控制人口增长,提倡适度消费,建立适合国情的动植物产品并重型的膳食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有除草中耕的习惯。研究中耕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对于指导坡耕地管理和水土保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小区开展了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1)中耕能够增加水分入渗,在19.61mm/h雨强下,可以提高稳渗率2.97%到36.56%,在53.95mm/h下,可以提高稳渗率9.74%到90.46%,在111.69mm/h雨强下,能提高稳渗率12.47%到54.1%;(2)中耕可以减少坡面产流,在缓坡、中等雨强条件下,中耕峰值流量仅相当于对照的30%,而在陡坡、大雨强下,二者的峰值流量十分接近;(3)在小雨和中雨条件下,中耕减少侵蚀产沙,在暴雨条件下的中耕会导致产沙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山区是我国的水源地及生态屏障,它们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归纳出山地发展的“巴音布鲁克模式”:(1)天鹅及其生境的绝对保护(核心);(2)建立可持续牧业(主体);(3)规范和发展旅游业(突破口);(4)西蒙古土尔扈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国西部山区的发展模式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自然保护)三个圈层(与当地主要土地资源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特有资源相联系的新兴产业,当地民族文化保护)。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的思想,同时考虑到促进地区新老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相似文献   

20.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王君厚  任培政 《中国沙漠》1996,16(3):258-265
应用群落多样性指数(D)、均匀度(J)、生态优势度(C)等指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不同生境(荒漠区、绿洲外围、绿洲内)的天然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指标值能有效地表征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及生境的优劣;荒漠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D=0.603~2.984)和均匀度(J=0.337~0.691)都较低,而生态优势度(C=0.724~0.195)较高,说明荒漠植被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群落结构越复杂,多样性指数越高;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D和J随生境渐好而递增,C随生境渐好而递减,可作为环境评价指标;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落的发展阶段和稳定程度,越接近顶级阶段,多样性越高,且环境的改善有助于群落演替进程的加速;干旱区弃耕撩荒地次生演替植被,在弃耕初期多样性随弃耕年限增大而减小,后期处于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且各演替阶段植物组成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