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The spatial mismatch hypothesis, which argues that job decentralization has had a major impact on the economic fortunes of inner-city minorities, has been a popular argument in academic and policy circles. It is possible, however, that employment decentralization was a temporary shock to inner-city labor markets and that labor supply has successfully adjusted by residential relocation and alterations in job search patter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is issue wi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1980 and 1990 employment probabilities of black and white male teenagers living in the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impact of job accessibility on employment probabilities declined between 1980 and 1990, especially for black male teenagers not enrolled in school. Accessibility had a declining effect for this group because of losing the advantage of accessibility rather than overcoming the disadvantage of inaccessibility. By 1990, black male teens living in job-accessible areas no longer enjoyed as much of an employment advantage relative to teens living in job-inaccessible areas as they did in 1980. We should thus be cautious about ascribing too much theoretical or policy importance to job accessibility factors.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产函数视角的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奎  方创琳  马海涛 《地理科学》2017,37(3):394-399
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角度出发,构建了就业、资本及人均技术进步三要素与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并使用中国1990~2011年社会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实证结果表明:就业、资本及人均技术进步三者对中国城镇化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可解释中国城镇化增长的98.83%,说明所构建城镇化动力机制模型具有其合理性。同时,实证结果也表明就业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就业产出弹性增加,中国城镇化发展也相应提速。研究表明: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同样重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就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方能促进中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思栩  孙斌栋  张婷麟 《地理学报》2022,77(6):1446-1460
本文旨在揭示互联网影响城市内部就业分布的净效应及其动态变化。首先,将互联网分散力与集聚力的相对变化纳入互联网动态影响的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理论假说;其次,利用中国2004年、2008年、2013年3次经济普查中289个地级市的2247万个企业的微观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了城市内部就业集聚指数;最后,构造工具变量以缓解内生性问题。结果显示,平均而言,互联网能显著促进城市内部的就业集聚,但随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其促进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而城市就业的空间多中心性不断提升,即就业向远离城市主中心的次中心集聚;对于高发展水平的城市,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促进了就业先短暂分散,而后“边际递增”式集聚。本文研究发现对于预判未来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指导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丹  朱传耿  陈寒昱 《地理学报》2021,76(2):341-351
残疾人就业是提高残疾人社会融入程度的基本保障。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经济水平、政府政策、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残疾程度以及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5个因素对中国疾人就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2011—2017年中国残疾人就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① 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和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对残疾人就业水平的提升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残疾程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残疾人就业的发展。② 2011—2017年中国残疾人就业水平区域总体差异扩大,空间自相关性显著,集聚特征明显;局部关联指数则表明全国残疾人就业水平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分布不均衡,空间二元结构显著;③ 残疾人就业水平在空间上呈现“3带、4区”的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且就业密集区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结构呈现较高的一致性。④ 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及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改善中国残疾人就业发展现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伟  杨卡 《地理科学》2006,26(6):649-657
在对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的研究中,"接近空港"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航空运输的性质,特别是航空业及机场在都市地域的作用也成为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以民航机场,特别是大型航空枢纽对所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主题,从原生效益(primary effects)、次生效益(secondary effects)、衍生效益(tertiary effects)和永久性效益(perpetuity effects)4个层次,详细分析了接近航空枢纽的人口与产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与区位优势,以及枢纽对产业和经济活动,尤其是现代"新经济"活动的独特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欠发达农区外出务工规模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十村11251 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认为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与规模是经济因素、家庭 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元回归模型显示:①外出务工经济收益与成本、家庭人口状况、农户家庭经营 地、农户家庭生活性支出等正向影响农户外出务工的规模;②农区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正 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负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③环境因素中,经济水平因子对 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正向的,地形、通达性和土地类型等三个因子对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洋经济转型的内涵,构建包括6个分维度在内的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和灰理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进行测度研究,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结果进行时空格局演变分析,结论如下:① 从全国层面来看,2001-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整体集中在中低值区域,2010年以来,各区域转型均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经济转型差距逐渐缩小,但整体差距仍然存在。② 从6 个分维度层面来看,海洋经济发展度稳步提高,但空间格局没有显著变化;海洋经济转型度、发展条件支撑度、资源集约利用度、生态环境响应度在空间上呈正向变化趋势,转型成效较为明显;海洋产业就业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说明转型对海洋产业就业存在挤出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③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及腹地经济差异等。未来影响各省份海洋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科技水平、海洋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8.
从创意企业集聚到创意空间:理论架构与核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发展既重构了大都市产业空间与文化社会空间,又促成大都市功能提升与结构优化。内城新经济研究认为大都市创意产业发展,既孕育了创意空间,又对其有高度依赖,但是对于创意空间的内涵与认知却众说纷纭。梳理国内外研究发现:(1)创意空间形成的基本路径是创意企业集聚;(2)创意空间在本质上是创意阶层与创意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形成的具有地方性和创新性文化特质的场所;(3)创意空间在现实社会中常见典型代表是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城镇非正规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影响非正规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2006—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邻接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构建空间杜宾(SDM)模型,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会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种作用传导机制对非正规就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直接效应主要通过集聚效应、空间效应、投资效应三种途径来直接促进本地区的非正规就业,同时邻近地区之间的城镇化发展存在协同效应,这使得地区城镇化发展对非正规就业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相比于边界相邻地区,地理距离相近地区的正向溢出效应更强。而且,各省份的政府竞争在城镇化发展对非正规就业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是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仁锋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13-1023
大都市创意产业发展既重构了大都市经济空间与文化社会空间, 又促成了大都市功能提升与结构优化。内城新经济研究认为大都市创意产业发展, 既孕育了创意空间, 又对其有高度依赖, 但是对于创意空间的内涵与认知却众说纷纭。中国发达地区创意空间是否存在, 其发育程度如何, 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初衷。本文以上海大都市创意企业空间分布为研究对象, 基于创意空间的现实形态结合地统计方法及城市空间结构, 构建了由全局与局部Moran 指数初次判别-回归分析检验与甄别构成的创意空间识别方法。利用上海市第一次与第二次经济普查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基于GeoDA空间相关性的回归分析与综合判定方法是行之有效的;②2004 年与2008 年上海市各区创意企业在空间关联性上呈正相关, 且表现出集群式空间集聚;③上海创意企业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区, 并形成以静安、卢湾为中心的创意空间, 这表明创意空间具有显著的趋大都市中心特性, 但又偏离上海大都市中央商务区, 且有别于国外大都市“多中心”格局, 反映了中国大都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   

11.
蒋丽 《热带地理》2014,34(6):850-858
以第二次经济普查制造业法人单位分镇街的就业人员为基础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方法对2008年广州制造业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与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州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海珠区、荔湾区和萝岗区等近郊,CBD的制造业已经衰退。2)制造业就业人员密度从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增,递增距离CBD不远,东部和南部呈现非常强的郊区化现象,尤其是东部已经成为广州的制造业中心。3)核心圈层的制造业密度仍为最高,4圈层的制造业密度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外圈;广州制造业分布集中程度高,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为近郊,其次为远郊,中心城区最低。4)广州制造业空间结构由夏港制造业中心、南石头制造业次中心和东环制造业次中心组成。影响制造业在广州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中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广州市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广州制造业园区建设和制造业集聚效应四大因素。制造业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强,是新华和夏港就业次中心形成的主要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城市郊区化,是广州副中心和新城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中国文化产业近年来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业需求量越来越大。依据文化产业经济理论,利用定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就业特点:就业需求和速度呈增长态势;文化产业机构中小企业占的比重大;核心部门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就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从而提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就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系统探索流动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既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前提,又能为城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已成为当前地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安徽省为案例地,在探讨安徽省人口流动的总体特征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解析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及影响因素,探究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代际差异。结果表明:(1)安徽省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明显,流向省外人口主要向长三角城市集聚,但流动人口规模已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距离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2)安徽省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较高,有随着流入地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从新生代与初代流动人口来看,初代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定居,而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中等和较弱的城市定居,但整体差异不大。(3)从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来看,同住人数、流动原因、流动时长、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户口所在地的影响最大;从代际之间来看,性别、就业收入、净收入、就业身份等因素显著影响新生代流动人口,而家属随迁、流动地经济水平、年龄对初代流动人口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芜湖市作为案例地,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入手,探求两者的互动发展,努力寻求促使有效就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解决迅速工业化地区社会发展问题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Urban geography》2013,34(3):240-259
The Arizona Community Data Set is used to analyze intersectoral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in relatively small urban settlements. Estimates of sectoral-level nonbasic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base (impact) multipliers are given for various functional types of economies. Furthermore, these multiplier effects are disaggregated into sectoral components to establish how locally oriented employment variously responds to a shift in the economic base. All statistical estimates are directly based on survey-generated data and do not suffer from the various misspecifications that invariably plague estimates based on indirect methods.  相似文献   

16.
罗秋菊  陈可耀  黄霞 《热带地理》2012,32(2):113-120,127
广交会及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已成为广州会展业的代表符号,广州琶洲村毗邻琶洲会展中心,是会展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典型城中村.本文以琶洲村村民为例,通过社区居民感知内容、感知结构及感知特征3个维度解析城市大力倡导发展的会展业对社区经济的影响.其区别于以往研究之处有二:一是把视角放在产生持续效应的会展中心和大型展会对周边社区的经济影响上,而非偶发性的体育事件和节庆活动;二是运用定性的方法重点挖掘社区居民的经济影响感知,而非运用追求普适性的定量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社区经济对会展业的依赖性增强,主要表征在影响居民的收入来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与中介路径,对理解国际合作模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性影响效果,并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交通运输、就业等中介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间“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显著地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新建交通基础设施线路长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等对沿线国家GDP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它主要通过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对沿线国家内部的货物资源流动、人口就业率、就业结构等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沿线国家的GDP增长。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济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中国1978-2006年旅游统计面板数据,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中国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发现其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大,与第三、二产业的关联度较小;运用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旅游就业容量等指标,测算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果,发现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但仍不够突出。建议从调整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中国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erritori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consumer–service globalization on Third World countries. It specifically examines the economic role of tourism in Mexico and its limited effect on the country's regional development. Despite governmental support in order to enhance economic growth, currency receipts, and employment, tourism contributes less than 5 percent to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the majority of tourism–related jobs are precarious and low–skilled. The promotion of luxury resorts in coastal areas has led to highly concentrated and fast–growing enclaves of mainly foreign investment. However, this strategy has failed to stimulate productive links between tourist centers and their hinterlands and has led to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considerable lack of basic services for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旅游度假区孤岛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旅游度假区与旅游影响效应研究的交叉领域, 旅游度假区的孤岛效应问题不仅关系 着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 也关系着旅游影响效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在对国内外核心期刊上 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 以及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报告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对度假区的孤 岛效应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合分析, 总结出度假区飞地带来的五大负面影响效应, 即正规旅游企 业对旅游摊点的排挤、经济漏损、当地社区居民与游客沟通联系受限、当地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少 和就业层次低、外来资本取代社区对旅游发展的控制权, 得出纵向时序与比较分析法是研究旅游 度假区孤岛效应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度假区孤岛效应研究进展的分析和把握, 旨 在为我国度假区孤岛效应问题的解决提供途径和指导, 从而实现旅游度假区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