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年来,新疆的民俗旅游发展迅速,首府乌鲁木齐的民俗旅游更是走在了发展的前列.以乌鲁木齐市的国际大巴扎民俗旅游景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乌鲁木齐市民俗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发现,旅游产品多停留在餐饮、娱乐、住宿等层面,活动项目单一;娱乐项目过于艺术化、舞台化,民俗特色与乡土气息欠缺;景区管理存在突出的拥挤和游客财产安全问题,景区推介和宣传重视不够.提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特色;对民俗旅游产品进行综合体验设计;建立主管机构,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培训;增强协作,联合促销;推进民俗景区的品牌化运营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硕果  唐亚 《山地学报》2006,24(B10):343-348
旅游是合理开发并保护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是我国西南地区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开发景点之一。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数据来源,参考政府部门相关资料,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民生活的可持续性为研究内容,探讨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并对资源的优化管理模式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结论表明,旅游开发在对地方基础建设、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的同时,对于当地农民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增收;当地农民受旅游开发的影响较小,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有限;旅游开发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和农民薄弱的环境意识,仍然是当地生态环境巨大的潜在威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农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资源管理和利益分配模式;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需要加强管理部门与当地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山区是我国的水源地及生态屏障,它们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归纳出山地发展的“巴音布鲁克模式”:(1)天鹅及其生境的绝对保护(核心);(2)建立可持续牧业(主体);(3)规范和发展旅游业(突破口);(4)西蒙古土尔扈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国西部山区的发展模式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自然保护)三个圈层(与当地主要土地资源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特有资源相联系的新兴产业,当地民族文化保护)。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的思想,同时考虑到促进地区新老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相似文献   

4.
西北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开发应凸现人文精神价值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王啸  甘枝茂 《干旱区地理》2003,26(3):291-295
在阐述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其发掘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资源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在艰苦的环境中开拓进取得精神;大漠戈壁的特殊审美景观。同时就人文精神的发掘提出了开发、保护、引入、宣传等建议,包括:首先调查西北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然后评估其历史与现实价值。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借助国内外优秀人才、经验和资金开发专题旅游线路,组建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旅游活动,建造与西北丝绸之路文化相关的人造景观等;通过导游的专业讲解、旅游书籍的普及、西北旅游新形象的设计和媒体等相关文化活动进行大力宣传等,实现深层次的开掘西北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人文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的滥采乱挖不仅引起了资源的迅速衰竭,而且还破坏了当地的草地资源,区域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渐趋恶化。从产权制度、许可制度、保护制度等资源法律制度入手分析了滥采乱挖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并进而提出了加强资源法制建设的多种途径和对策:(1)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实现资源产权的具体化、实体化;(2)依法行政,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的法制化管理;(3)重新审视资源的价值,合理确定资源的保护级别;(4)加强资源法制宣传,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6.
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如何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 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有无吸引力, 有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问题。可以预见, 民俗旅游将成为现代旅游一大潮流。宁夏回族自治区为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独特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宁夏开展民俗风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宁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的探讨,提出了一个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循序渐进的回族民俗风情专题旅游的立体开发网络。  相似文献   

7.
民俗旅游的文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同时也使学者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从民俗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一方面从民俗旅游的概念和民俗旅游的类型阐述民俗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另一方面分析指出文化是民俗旅游的灵魂。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归纳民俗旅游的四大主要文化功能:民俗旅游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民俗旅游有助于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民俗旅游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俗旅游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林明太 《福建地理》2004,19(3):30-34
本文在分析了莆田的宗教、历史、建筑、戏曲、语言、民俗等文化资源的特色和目前其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莆田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应加强资源整合,推出富有莆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注意旅游从业人员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坚持文化资源高品位旅游开发原则,防止“庸俗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抓住其核心问题-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针对河南面临的严峻形势,选择发展途径,确定发展步骤;切实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与环境和做好社会发展的全面建设工作是推动持续发展的两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北京门头沟区古村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北京门头沟区30余座古村落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运用SWOT分析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区可持续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些主要问题包括缺乏整体管理、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限制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此外,还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特色性保护和动态性保护的遗产资源保护对策,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等,以促进北京门头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疆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构思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对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突出以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民俗风情为主基调,以丝路文物古迹和帕米尔高原自然风光、平原沙漠为辅的旅游主题,重点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市中心旅游区、喀什民俗大观园景区、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景区、慕士塔格冰川公园景区、莎车景区、卡尔苏沙漠景区、唐王城景区,西克尔-青石峡景区、喀什噶里-四十眼泉景区等。以喀什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喀什民俗大观园主题公园、慕士塔格冰川公园开发为先导,重点规划设计、重点投资建设、形成以喀什为中心,塔什库尔干县城,莎车县城和巴楚城为外围支撑,以314国道为主线,315国道和215省道为干线的旅游线路,构成连接全地区主要规划景区的旅游网络。  相似文献   

12.
豫东南山水画般古朴的圩子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它与当地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构成该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区域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在人们对区域资源的背景与特色认识不足、旅游产业规划细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未被发掘和利用。通过归纳总结圩子民居的资源特性与现存问题,提出了对圩子民居旅游开发的设想,探讨了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态文化及区域旅游产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腾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区域旅游开发理论, 研究了腾冲境内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分布区划与主要特点, 在分析该区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布局重点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宏兵  任宪友  张毅 《热带地理》2003,23(4):299-303
分析中国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基本构想,指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国湿地资源,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相关的科学研究,注意协调湿地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公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与管理,完善湿地法规建设,依法管理与保护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15.
梅州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江金波 《热带地理》1998,18(1):66-71
从六大方面分析梅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客”性,指出其目前开发经营中存在的管理粗放、重点不显等问题。据此,结合山区经济现实,提出了应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塑造梅州“世界客都新形象;遵循流动表演--定点展示--建村观赏次序开发等进一步开发利用梅州民俗旅游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斌 《热带地理》1997,17(4):327-333
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以效率为特色,兼顾市场,政府和社会作用“三位一体”的模式,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肇庆地区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方向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区土地资源系统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柏 《地理学报》1992,47(4):324-343
本文在对东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区土地资源系统基本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典型区域的数据对该土地资源系统动态进行分析。本区的土地资源系统进入广泛的农业开发时间仅五、六十年,但经过强人工作用,已从垦殖期转入衰竭期。只有以人工再生(高投入)的方式才能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持系统的良性循环。否则,仅仅依赖自然再生(低投入)为主要的物质能量返回形式,必然导致粮畜生产带走物质能量,造成土地肥力得不到必要补充,形成土地资源日益衰竭的恶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8.
旅游扶贫具有其它扶贫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各级政府减贫的重要手段。平武县虎牙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社区。该区旅游资源丰富,品味极高,具有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由于政府角色缺失、多头管理等原因,当地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少量居民自发的、守株待兔式的参与旅游,从中获利甚少。现阶段当地政府应转变职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施旅游扶贫。  相似文献   

19.
论民间法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始于西方国家的环境法以工业化和民主政治为基础,在工业化程度不高、民主意识欠缺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环境法制建设必须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及社会的法文化传统,发挥民间法对环境法制建设的贡献.因为民间法作为历史文化遗留有巨大的惯性力量,是实际存在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有效秩序和规范来源.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民间法能够成为地方环境立法的来源,帮助人们认同国家环境立法,并且弥补国家环境立法的空白,全面细致地规范人们开发利用环境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业地貌条件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农业资源、农业区划与国土整治的研究中,研究农业地貌条件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作之一.本文讨论了农业地貌条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