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红水河中上游流域地下水污染情况,并对其进行防治与管理,利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红水河中上游流域的130组水化学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区内岩溶地下水水质的因子3个。因子1以Ca2+、HCO3-、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为主,反映了水-岩作用(碳酸盐溶解)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因子2以K++Na+、Cl-和NO3-为主,揭示了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牲畜粪便等)和生活废水对农业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因子3以Mg2+、SO42-和F-为主,反映了工矿业污染对北部矿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因子1、因子2和因子3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今后应加强监管和防治。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市地下水盐污染评价——双权均值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家庄市地下水盐污染是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的突出表现,其研究具有典型示范性。筛选确定盐污染因子(地下水硬度、总固溶物、Cl^-、SO4^2-、NO3^-),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双权均值法进行地下水综合盐污染评价,方法简捷,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浅层地下水数据为基础,对分析测试的29项指标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区浅层地下水中,Mo、Pb、Mn、Fe、Cl-、NO2-、总硬度等含量变化较大,导致局部水质变差;其他指标含量变化较小,在浅层地下水中分布均匀。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对本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单因子与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该区不可直接饮用的浅层地下水占44.88%,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地下水污染多发生在主要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单指标水污染呈点(源)状、线状分布,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钾指数、NO2-、Cl-、F-、Mn、Fe。重点探讨了高密北部高氟浅层地下水形成的原因,为区内高氟水治理及地氟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研究石油烃生物降解作用机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在对某石油污染场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场地地下水总石油烃(TPH)、溶解无机碳(DIC)和电子受体(SO24-等)以及稳定C、S同位素等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石油烃类污染,TPH和DIC含量沿地下水流方向逐渐降低,主要电子受体含量和pH相应呈现升高的趋势;场地内污染地下水δ13C值低于未污染地下水δ13C值、且由上游向下游随地下水中DIC含量减少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稳定碳同位素守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污染场地地下水中DIC含量变化的主要过程为产生CO2的生物降解作用;同时,随着地下水SO24-质量浓度由上游向下游升高,δ34S值逐渐减小。瑞利分馏模型拟合结果证明,场地内发生了以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生物降解反应。  相似文献   

5.
钟卓  张志斌  孙永峰  马猛 《地下水》2014,(4):125-126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是当前水利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本溪市为例,选取其2010-2011年地下水资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本溪市地下水主要问题在总硬度、亚硝酸盐氮的超标,且溶解性总固体等常量组份的含量在这两年有增涨势头。因此,建议从管理层面加强宣传,以提高人们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认识;确立正确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思路;针对农业生产积极推广毒性低、残留期短的农药及化肥,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同时,从技术层面充分利用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技术、污染源滤液防治技术及工程措施提高地下水防污染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巢湖北岸1000km2范围内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集样品130个,利用多种方法测试了15种水质指标。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例系数,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水化学的分布及空间变化特征。最后得出:①巢湖北岸地下水属于弱酸—弱碱性水,水体硬度基本上不大,TDS基本上小于1g/L,水质属于淡水。②主要超标指标为F-、NO3-、总硬度、NO2-,污染类型主要表现为氟污染、总硬度和氮污染;③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复杂,共有28种水化学类型,其中比例比较大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 Cl-Na Mg、HCO3 SO4-Na Mg、HCO3 SO4 Cl-Na Ca、HCO3 SO4-Na Ca Mg,分别占总类型的11.38%、8.94%、8.94%和7.32%。④通过计算c(Na+)/c(Cl-)系数,发现区内大多地下水的水质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市地下水中氮污染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通过对石家庄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状况的分析,发现硝酸盐是地下水中的主要氮污染物,利用氮同位素方法分析了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来源,讨论了人类开采地下水和施放环境物质对地下水中氮聚集的影响,在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小的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污染强度大大低于市区。NO3-浓度与硬度变化趋势表明:氮污染与硬度等指标值升高有一定的联系,但在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中,在迁移和转化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广西主要地下河水质评价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郭芳  姜光辉  裴建国  章程 《中国岩溶》2002,21(3):195-201
采用广西境内32条典型地下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两个时期所取的64个水样品的分析结果,对地下河水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地下河水中主要离子20年来的变化趋势和原因。结果表明,地下河水中绝大部分离子和指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 / T14848-93)规定的Ⅰ 、Ⅱ类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较好,但离子浓度普遍升高,水质有恶化倾向。升高最显著的是SO42-、NO3-及总溶解固体, HCO3-、Ca2+、Mg2+、K+、总硬度和永久硬度有所升高, Cl-、p H值有下降趋势。离子浓度的变化是SO2、CO2等酸性气体排放量的剧增、过量施用化肥、石漠化等造成环境酸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7,(1)
龙子祠是山西省临汾市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水源地,根据监测发现龙子祠泉水中的硫酸根离子(SO42-)、总硬度(HB)、溶解性总固体(TDS)呈逐年增长趋势。采煤过程中硫铁矿氧化生成硫酸,引起岩溶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的增长,并进一步引起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增长。通过对硫同位素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出泉水中22.2%的硫酸根是由采煤排水引起,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SO42-的入渗量、降低岩溶地下水相对质量浓度,防止采煤引起的污染,保护龙子祠泉水质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趵突泉泉域岩溶水典型污染组分变化特征及污染途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孙斌  邢立亭  李常锁 《中国岩溶》2018,37(6):810-818
济南趵突泉水闻名天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岩溶地下水水质发生较大变化。利用收集与实测的近60年的水化学数据,选取矿化度、NO3-、SO42-、Cl-典型水化学指标,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对山前三个典型富水地段岩溶地下水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揭示泉域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富水地段岩溶水水质污染途径。结果表明,1986年以前,三富水地段水质变化特征相似,均呈小幅增长趋势,而1986年以后差异显著。其中,西部富水地段除90年代以外,岩溶水中典型污染组分含量总体涨幅较小,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径为点源—表流阶段入渗型;中部富水地段岩溶水中典型污染组分呈稳步增长趋势,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径为面源—降雨间歇入渗型;东部富水地段岩溶水中常规离子组分涨幅最大,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径为点源—开采越流入渗型。研究结果对泉域三个富水地段岩溶地下水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氮元素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塔城盆地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对比2017年发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深层承压水“三氮”均未超标;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较轻,“三氮”超标点零星分布于地下水的中下游冲洪积平原区,其中,NO3-N超标率最高,超标率为8.8 %;NO2-N和NH4-N次之,超标率均为1.3 %。沿着地下水流向,从山区到盆地中央的平原区,地下水污染逐渐变重。“三氮”重污染点主要分布在塔城市、额敏县及其周边地区。区内地下水污染点的分布与工矿企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大型污染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城市化进程中,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是塔城盆地“三氮”污染的主要来源,而通过排污河流下渗是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的重要途径;氧化还原条件、pH值、包气带岩性结构、补径排条件等是“三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周文生  刘海燕  芮婷 《地下水》2022,(1):42-44,48
以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西缘盐池地区白垩系浅层地下水含水层为目的层,在综合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取样、试验分析,系统整理地下水水化学数据,对该区域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盐池白垩系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2-·Cl-、SO42-型,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总体分布规律是分水岭东部溶解...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17,(5)
通过调查苏干湖盆地地下水中的铁、锰、碘、氟、pH、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等离子含量,分析了地下水中铁、锰等含量的空间分布,并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苏干湖盆地地下水中铁、锰、碘等均无超标;氟、pH仅有一个点位于较适宜区;"三氮"(NO_3-、NO_2-、NH+4)分布图相似,且呈点污染特征;自东向西,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有增大趋势;可以直接饮用(Ⅰ—Ⅲ类水)的地下水资源占71.4%、经处理可饮用(Ⅳ类水)地下水资源占24.4%、不能直接饮用地下水资源(Ⅴ类水)占3.3%。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分布在咸阳秦都、渭城、兴平、武功等十一个县(区、市)的45个地下水监测井所得水质总硬度、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六价铬、硫酸盐及溶解性总固体七个重要污染指标数据,得出每一类污染物的具体空间分布,从水文地质、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几个方面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进行具体原因分析,结果得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尤其是工农业生产污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最大;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计算每个监测井水质对于五级水分类标准的不同隶属度,得出研究区内地下水质呈现南部普遍差于北部的结果;进一步总结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与氯化物、总硬度几个污染指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及水质pH呈弱碱性有利于氟化物浓度升高等关系,为之后的地下水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电镀企业搬迁后场地调查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媛 《岩矿测试》2012,31(4):638-644
对上海新区一家刚搬迁的电镀厂场地进行现场采样,评价土壤、地下水和废水的环境状况。土壤样品检测了pH、CN-及主要重金属离子等11项指标,地下水样品分析主量元素、重金属元素、NH3-N、NO3--N、NO2--N、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CN-、挥发性酚类、高锰酸盐指数等24项指标,废水样品检测化学耗氧量(CODCr)、挥发性酚及土壤的分析指标共13项。结果表明:厂区内土壤呈碱性,综合污染指数为0.67,仅个别采样点Zn、Ni的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土壤总体环境质量尚可;地下水的综合评价指数在4.27~7.58之间,水质判断为很差或极差,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主要污染指标NH3-N、氯化物、溶解性固体、总硬度、重金属元素、氰化物、挥发性酚、高锰酸盐指数等都低于地下水Ⅳ级标准,未见明显的重金属污染;废水除了pH之外,重金属元素、挥发性酚和氰化物等指标都达到城市污水和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成果对污染型企业搬迁后的原厂区环境监测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松原市地下水污染评价及污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原市是我国北方以石油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石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内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文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评价和叠加指数法对该区的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地下水污染影响加以分析。评价区地下水中Fe、Mn和NH4+超标严重,主要与原生环境背景含量高有关,全区的大部分地区为轻微污染,严重和较重污染的局部区域多以点状或带状分布。地下水中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也较严重,在局部污染严重地区,水中Cl、SO42–、NO3–、COD(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等均有超标现象。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原因除生活污染外,与石油开采、炼制、加工和运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普定县后寨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浅层地下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主要阴离子为HCO3-、SO42-、Cl-,分别占总离子含量的53%、15%、3%,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占总离子含量的19%和6%,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pH为7.51~8.23,呈微碱性;浅层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HCO3-、Na+、NO3--N、Ca2+、TP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K+、Mg2+、Cl-、TN、NH4+-N、SO42-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性质主要由地层岩性决定,对农业活动、居民生活活动响应敏感,其中以农业活动最为显著,居民生活活动次之。喀斯特山区居民的农业活动和人为干扰使得浅层地下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升高,明显影响水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桂林毛村地下河1983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水化学监测数据和地下水水质资料,研究了地下河二十多年前后的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预测其水质演化趋势。地下水地球化学分析表明:(1)地下河水中绝大部分离子和指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定的、类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较好,但由于施肥方式以及区域环境等的变化,一些离子浓度有所升高,水质有受污染倾向。(2)pH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Cl-、NO3-、SO42-、Mg2+、TFe、K+、Na+、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TDS)、总硬度(TH)和碱度(Alk)升高较显著。(3)地下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水-岩地质作用过程、人类活动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二十多年来的水质演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桂林毛村地下河1983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水化学监测数据和地下水水质资料,研究了地下河二十多年前后的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预测其水质演化趋势。地下水地球化学分析表明:(1)地下河水中绝大部分离子和指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定的Ⅰ、Ⅱ类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较好,但由于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一些离子浓度有所升高,水质有受污染倾向。(2)升高较显著的为Cl-、NO3-、SO42-、Mg2+、TFe、K+、pH值、 Na+、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TDS)、总硬度(TH)和碱度(Alk)。(3)地下水离子浓度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和气候、水—岩地质作用过程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北碚区、璧山县、铜梁县等9个区县地下水为对象,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水质进行了测试分析,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地下水进行了单项组分评价和质量综合评价,并对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下水以HCO3-、SO42--Ca2+、Mg2+型和HCO3--Ca2+、Mg2+型为主,地下水质量不容乐观,超标率达到了78%,地下水中总硬度、硫酸盐、锰等因子的背景值较高,超标显著,亚硝酸氮和氨氮的超标率达到了18.5%,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86.5倍和44.9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