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根据夏季气温变化特点,确定2003年夏季河南省为凉夏年;并根据凉夏之后第2~第3年中原地区总要出现一或二段长期少雨干旱期天气的特点,预测未来短期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夏季月平均气温异常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李栋梁  吴洪宝 《高原气象》1995,14(2):165-175
本文采用1951-1990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标准化距平资料,对中国40年夏季(6-8月)温度异常的窨结构及时间演变特征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温度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青藏高原、西北和华北等六个主要类型。旋转主分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反映了中国各主要气候区夏季气温的异常特点。40年来的基本趋势是:长江中下游由热-凉;华南、西北由热-凉-热;东北、华北、青藏高原由凉-热。夏季月平  相似文献   

3.
近55年湖北省凉夏气候事件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国平  王苗  方思达 《气象科技》2018,46(2):352-360
以夏季平均气温距平的-1.0倍标准差为凉夏阈值,将单站凉夏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凉夏和全省凉夏的界定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区域凉夏和全省凉夏采用凉夏站数比确定。对湖北省1961—2015年的凉夏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单站凉夏频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鄂东南凉夏频率最高,鄂西北最低;研究时段内全省性凉夏共发生7次(年),其中强凉夏3次(年)。凉夏事件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此后全省凉夏指数变率增大,在夏季增暖背景下,仍会发生全省性凉夏事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凉夏年、夏季高温年及多雨年大气环流背景发现:凉夏年500hPa、100hPa东亚沿海中纬度位势高度距平波列均呈现为"-"位相分布,而夏季高温年则反之;与夏季高温年相比,凉夏年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约3~5个纬度,南亚高压位置偏南约2~3个纬度;凉夏年中高纬环流多波动,呈现长波长的两槽一脊环流背景,西风带环流偏南;夏季多雨年我国东部自北到南500hPa高度距平位相波列为"-+"分布,但负距平中心比凉夏年更偏西;部分年份既是凉夏年,又是夏季多雨年。另有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Nino 3.4指数与湖北夏季气温异常指数呈现不显著的滞后与同期负相关,凉夏年一般对应赤道中东太平洋暖事件。  相似文献   

4.
李秀存  苏志 《广西气象》1999,20(1):44-46
利用气温指数方法,对南宁市1951-1997年夏季气温进行诊断分析,并按规定的划分标准,将南宁市夏季气温年型划分为:炎热年,偏热年,正常年,偏凉年,凉夏年5个年型,结果是:47a中南宁市夏季温出现炎热,偏热,正常,偏凉,凉夏年的年数分别为8,10,12,10,7a。  相似文献   

5.
利用气温指数方法,对南宁市1951~1997年夏季(6~8月)气温进行诊断分析,并按规定的划分标准,将南宁市夏季气温年型划分为:炎热年、偏热年、正常年、偏凉年、凉夏年5个年型。结果是:47a中,南宁市夏季气温出现炎热、偏热、正常、偏凉、凉夏年的年数分别为8、10、12、10、7a  相似文献   

6.
划分了新乡及河南凉夏的标准,分析子凉夏出现后5年内的长期天气候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凉夏之后第二至第三年中原地区总要出现一或二段长期少雨干旱期。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具有显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因此,夏季天气炎热.然而,天气气候并非年年如此,夏季不仅旱涝有别,而且凉热悬殊,故有酷暑、凉夏之分.凉夏的天气气候与酷暑截然不同,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以往,人们只注重于酷暑天气气候的研究,而对凉夏探讨得较少.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湖北省近四十年的气象资料,对凉夏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凉夏的天气气候特征及演变规律,以便在国际减灾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夏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热积温和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利用候温法研究了南京夏季候平均气温≥22 ℃的候数变化和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演变,探讨了南京夏季各温度指标的年代变化和凉夏、酷暑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是上升的,而极端高温和热积温1990年代以前是下降的,但本世纪头几年回升明显;当今南京的夏季始于5月下旬或中旬,终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明显增长与全球变暖相对应;南京1950、1960年代夏季较热,酷暑年较多,1970、1980年代较凉,凉夏年较多,1990年代以后夏季气温回升,但本世纪头几年南京夏季虽较热但未有凉夏、酷暑的异常年出现。南京温度及热积温的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紧密相联,致使南京相应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等的变化,可引起南京夏季气温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9.
1993年夏季低温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金栋  太华杰 《气象》1995,21(2):19-22
从农业气候学和农业气象学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1993年夏季气候特点的分析,试述“凉夏”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的一面,以期今后深入研究,达到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近百年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媛  孙彭龄 《气象》2001,27(10):17-19
利用浙江省近百年气温等级资料,分析全省冬季、夏季和全年气温变化,发现浙江省年气温变化总趋势与北半球、全国比较一致,但年气温上升、下降的时间比北半球、全国年气温变化有滞后现象。冬季最低气温升高,是暖冬的主要特征,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天数明显减少,是凉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辽宁夏季气温降水气候分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以气候平均为辅,对1961~2000年辽宁53个测站的夏季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根据各站之间的相关程度差异和气候特点,对辽宁夏季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进行气候分区。结果表明:辽宁夏季气候特点为,降水东部多西部少;气温中北部偏高,南部沿海凉爽。  相似文献   

12.
1前言2001年夏季我省的天气气候较为异常 ,夏季平均气温特高 ,降水虽稍少 ,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本文简要分析了夏季的天气特点及其对国民经济、人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 ,并分析了夏季天气的环流成因。2夏季天气特点2.1建国以来第4位暖夏年2001年夏季我省的平均气温为22.6℃,较常年高1.3℃ ,为建国以来同期第4位高温年。各地、市的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 ,白城高2.0℃ ,通化、延边都高0.9℃ ,其它地、市高1.1~1.7℃。除延边为偏高外 ,其它地、市都为特高 ,其中白城为建国以来同期第1位高温年 ,松原…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主要稻区稻飞虱大发生的1987、1991、1993年同特轻的1981年夏季基本气候特点。结果表明,稻飞虱大发生年6-8月,主要多雨带位置偏南,位于江淮至江南之间,四川盆地东部雨量明显偏多,低温凉夏,而华南一带则干旱、高温、酷暑。特轻年上述多雨区却高温少雨,多雨带偏西偏北。分析了形成上述气候异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越赤道气流特征,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咸宁1993年夏季(5~8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凉夏”。气温异常偏低,日照比历年同期少三成,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北部正常,南部特多,造成崇阳、通城两县洪涝灾害。现就1993年夏季的几个气候异常特征分析如下: 1 气温异常偏低 1993年夏季,咸宁温泉整个夏季的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偏低1.3℃,比历史上有名的1980年的“凉夏”还低0.3℃。分析全区各月的温度情况,除六月份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5℃~0.8℃以外,其余三个月大部县市都偏低1℃以上(见表1)。  相似文献   

15.
从1999年夏季(6-8月)500hPa候平均环流形势场的极涡中心位置、中高纬度地区槽脊分布、副高异常分布以及浙江省夏季降水、台风等方面,对1999年浙江省出现凉夏的天气气候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江苏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中国160气象观测站1951-2005 年和江苏省59气象观测站1961-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 在分析江苏气温变化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江苏夏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发现:江苏夏季气温1970s到1990s前期基本上处在一个偏凉期,1960s及1990s中后期以后基本上处在一个偏热期;江苏夏季气温异常存在显著的准6 a、准9 a的年际周期和以16 a为中心的年代际周期;江苏夏季气温趋势自西北向东南呈现正负正的位相分布特点,即江苏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升高的趋势,其它地区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季平均气温和降水局地同时相关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1955—1998年我国160站冬、夏季平均气温和总降水量序列分解为年代际和年际变化两个部分,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两种要素序列的方差构成及要素间局地相关关系的性质、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我国冬夏季气温、降水异常序列中,总方差年际变化大于年代际变化,但按自由度均分的方差,年代际变化较年际变化大,尤以气温为甚;单站气温、降水同时相关图上,夏季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显著区主要分布在35°N以南、105°E以东的地区;夏季局地温度、降水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干热、湿凉型异常夏季多发生在江淮和华南两区,但同一年中两区夏季异常型常相反,它由年代际和年际变化中的负相关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18.
1 天气概况 1993年夏季,我省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较常年明显偏低,是一个罕见的凉夏年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6—8月总降雨量(图1):鲁南、鲁中及鲁西北地区大多在400mm以上,较常年偏多3至5成,其中鲁南大部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为提高对“澳大利亚夏季凉变”有关天气的认识和预报,1979年开始执行的冷锋研究计划(CFRP),要求进行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的现测试验。在Smith等(1982)的早期文章中,曾讨论了“凉变”对澳大利亚东南部的  相似文献   

20.
运用REOF、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夏季高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计算了夏季各地每平方米住宅空调耗电量。重点分析了浙江高温的变化特征和地域分布特征,指出近50年来,浙江夏季高温积温总体趋势变化不明显,但区域变化特征有所差异,浙东南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浙北区与浙西南区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后,3个高温分区的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差异明显缩小。分析了50多年来浙江发生的酷暑事件与凉夏事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浙江夏季用于居民住宅的空调耗电量不容小觑;酷暑年与凉夏年相比,全省住宅降温耗电平均多7成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