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黄河北矿区土壤盐渍化现状及特征,采用野外调查、钻探、现场采样和室内分析测试等手段获取了土壤盐分含量和地下水特征数据,分析了区内土壤盐分含量、空间分布、垂向变化及与浅层地下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主要以潜在盐渍土和轻度盐渍土为主,土壤盐分中阴离子以重碳酸根和硫酸根离子为主,阳离子以钠和钙离子为主。土壤垂向上显示表聚性(0~20 cm),表层盐渍化严重,深部盐渍化程度有所降低。研究区土壤盐渍土与浅层地下水存在内在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土壤全盐量与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TDS)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与浅层地下水位埋深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区煤炭的开发利用,将加剧和恶化土壤盐渍化程度,煤炭的开采需要合理确定地表塌陷的程度,以此来倒逼煤炭的开采开发模式,从而减缓土壤盐渍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静海县土壤盐渍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静海县土壤中实测的C1和S元素含量推算其全盐量,并利用该指数探讨了县内土壤盐渍化类型、程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结果表明:该县土壤全盐量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分别为1.365%、0.045%和0.183%;盐渍化土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4%,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盐渍化面积分别是37%、6%和1%,且轻度及中度盐渍化面积均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下水矿化度及人工灌溉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开发使用地下水和完善灌排系统等措施可有效地综合治理盐渍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山东寿光北部地区土壤盐碱化现状及为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改良提供基础资料,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了土壤盐碱化分布特征和类型,识别出盐分的主要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盐量总体不高,局部地段处于轻度至中度盐渍化程度;盐分含量北高南低,近似平行于海岸分布;土壤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主要为Cl~-和SO_4~(2-),盐分类型为氯盐渍土、亚氯盐渍土和亚硫酸盐渍土三类。  相似文献   

4.
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与植被发育和地下水埋深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银川平原内部植被生长最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也是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第一障碍性问题。基于遥感数据,结合表层土壤含盐量及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对银川平原土壤盐渍化与植被和地下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增大,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逐渐减小,植被发育较好的区域土壤含盐量均小于3 g/kg;植被主要生长在没有盐渍化或轻微盐渍化的地区,在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地区几乎没有植被发育;在枯水季节,研究区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下水位埋深为1.5 m,而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1~3 m。  相似文献   

5.
新疆焉耆盆地博斯腾湖东岸几种不同地貌单元中,盐渍土发育强烈。在研究区内自北至南50km的地段呈线性分布。以刻槽法分5层连续采取0~1.00m深度土壤样品,分析易溶盐含量,判断盐渍土的含盐类型。平面上,从冲洪积扇前缘的细土平原到冲积-湖积平原,盐渍化程度呈增高趋势。盐渍土的含盐类型,沙垅段主要为硫酸盐,东南岸冲积-洪积平原主要发育亚硫酸盐和硫酸盐,其余地段盐渍土类型以氯盐和亚氯盐为主。剖面上,除沙垅段外,各个地貌单元土壤盐渍化表聚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银川平原普遍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文章对银川平原的土壤盐渍化程度及潜在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利用Landsat 8 OLI数据与野外实测数据,选取地面高程、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植被指数、盐分指数及干旱指数为预测指标并提取指标值建立数据集,结合野外实测样点数据,建立基于异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神经网络算法的盐渍化灾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建立预测模型时,选择Radial Basis Funciton作为模型的核函数,c=100且g=3时预测精度最高可达85%;(2)研究区轻度盐渍化土壤面积约854 km2,中度盐渍化土壤面积约985 km2,重度盐渍化土壤面积约231 km2,主要分布在平罗县西大滩、银川芦花和吴忠苦水河地区;(3)银川平原北部的土壤盐渍化情况较严重且多分布于耕地周围的撂荒地以及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耕地资源中土壤盐渍化状况较严重,应注重耕地的合理灌溉与排水,增加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性。  相似文献   

7.
盐渍土是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建设需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系统采集5 m以浅的土样,开展易溶盐试验,研究了江苏沿海盐渍土分布规律、盐渍化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全区盐渍土平行于海岸线分布;以中、弱盐渍土为主,强盐渍土零星分布。受沉积环境、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共同影响,盐渍化程度空间差异明显。平面上,盐渍化程度呈北强南弱、向海岸线方向延伸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强盐渍土分布于连云港黏性土区,岩性、地下水矿化度为主导影响因素。垂向上,表层普遍积盐,连云港地区分带不明显,大丰和南通地区自地表而下可划分为三带,表层土蒸发积盐、中层盐动态变化、下层土饱水盐稳定,地下水位、土体结构为主导影响因素。随着沿海大开发的快速推进,为防止次生盐渍化问题,需关注地面沉降导致的地面高程损失诱发海水入侵加重表层土盐渍化,工程建设中可设置隔离层截断高矿化度地下水的毛细作用。  相似文献   

8.
方生  陈秀玲 《地下水》1990,12(1):44-50
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盐动态的特征是:盐渍与旱涝相联系;旱季蒸发和盐与雨季淋溶脱盐两种过程交替发生;土壤与地下水水盐运动相互作有。防治土壤盐渍化,不仅要调控土壤根层盐渍度不超过作物耐盐国界值,而且要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即旱季在防治盐渍化的临界深度(2-3m);雨季前在防涝蓄雨深度(4-6m),雨季在作物抗湿深度(0.5-1.0m)。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使旱涝盐渍得到综合治理。目前海河平原已有大面积盐渍土得到改良,但还存在潜在盐渍化土壤。土壤根层盐渍度已低于作物耐盐度,但有的心底土盐分重,或地下水矿化度高,一旦地下水位升高仍会发生盐渍化。这个地区又是引黄或引江灌区所在,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是预防灌溉次生盐渍化发生地关键。  相似文献   

9.
分析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特征之间的关系对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利用136个土壤剖面的540个土壤样品及相应地下水观测数据,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对伊犁河流域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计算分析了防止土壤盐渍化的地下水临界深度。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含盐量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增加呈指数增加的趋势;各土层含盐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对数下降的趋势;当地下水矿化度介于1~3g/L、3~6g/L、6~10g/L与1~10g/L时,盐渍化土壤出现频率峰值所对应的地下水埋深分别为1.44 m、1.65m、1.83m与1.63m。为了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当地下水矿化度介于1~3g/L、3~6g/L、6~10g/L与1~10g/L时,地下水埋深分别控制在2.06m、2.49m、2.66m与2.24m以上。地下水矿化度越大,可在较大的地下水埋深范围内发生土壤盐渍化。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分析结果与对数拟合曲线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结果是可靠的。地下水埋深2.5m可作为防止土壤盐渍化的临界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10.
疏勒河中游地区气候干旱,而灌区及周边地区范围地下水埋藏较浅(大部分地区2 m左右),强烈的蒸发积盐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分析疏勒河流域中游昌马及双塔两灌区盐渍化形成的条件、盐渍土类型及分布规律,根据前人试验成果和实际调查结果,提出灌区内土壤盐渍化改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张掖北郊湿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实际情况,利用经验公式估算法和实测数据分析法研究和确定了张掖湿地区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临界深度值为2.9m,并讨论临界深度的确定对于防治土壤盐渍化和湿地周边地区生态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壤盐分与盐渍化的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对土壤盐渍化防治和土壤开发利用十分重要。根据在青铜峡灌区布设的80个代表性土壤样点0~60 cm分层取样测定的土壤全盐量数据,采用经典统计学、地质统计学,结合GIS技术研究灌区春灌前土壤全盐量、主要化学组分特征与盐渍化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青铜峡灌区不同深度土壤全盐量呈偏态分布且都属强变异强度;土壤全盐量与主要盐分离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阴阳离子间的强相关性反映出不同深度土壤盐分阴阳离子组合十分复杂。(2)不同深度土壤全盐量和K++Na+、Cl-、SO42-、HCO-3含量具有中等-较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大自相关距离均未超过灌区最大直线范围的1/3。(3)灌区0~20 cm土壤属于非、轻度、中度、重度盐化土和盐土的面积分别是437.68 km2、615.43 km2、650.00 km2、2 ...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21,(1)
以且末县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土壤盐渍化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盐渍土在平面上盐份主要富集在水位埋深较浅的车尔臣河中下游的沼泽-化学沉积平原区;在垂向上盐份富集在地表,随深度增大含盐量减小,并且所含盐类由表层以硫酸盐、亚硫酸盐为主,向深部逐步变为以氯盐为主;成因主要是且末绿洲区气候干旱,蒸降比大,地形封闭,盐源丰富、盐分表聚明显,加之灌溉措施及生产经营方式不够合理;预测车尔臣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内土地盐渍化程度及范围将呈增强趋势,预计到2025年,研究区内盐渍化土地面积将会达到2 509.87 km~2,2030年将会达到2 966.56 km~2。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17,(3)
新疆是中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省区之一。荒漠化和土地盐渍化是新疆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用1994年和2012年TM数据为遥感信息源对新疆北屯地区荒漠化、盐渍化进行解译,并对北屯地区荒漠化及盐渍化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94到2012年,研究区土质荒漠化的面积减少173.94 km~2,砂质荒漠化、砾质荒漠化的面积变化不大;研究区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和重度盐渍化面积分别增加71.28 km~2、4.10km~2和7.63 km~2,盐渍化程度呈现轻微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沙地区航空电磁法找浅层水和土壤盐渍化普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南部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利用航空电磁法在该区的实测结果及数据转换结果,推断了水质分布特征,圈定了土壤盐渍化范围。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重盐渍化地区极少,多为非盐渍化区;北部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其第四系含水层是一个具有自由水面且相互连通的地下水的巨大赋存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明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治理土壤盐渍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章结合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盐分含量普遍小于2 g/kg土,属于非盐化土和轻度盐化土;东部环渤海滨海平原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量大于2 g/kg土,属于中度和重度盐化土。土壤盐分含量除表层属于强变异,其他各土层在水平方向均属于中等变异。在垂向上,各土层含盐量相差较小,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的易溶盐组构成了第一主成分,是导致土壤盐分含量高的主要因素,碱度和p H是影响土壤盐分的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是地下水位埋深和地下水总溶解性固体。  相似文献   

17.
ASTER遥感影像数据在土壤盐渍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运用ASTER遥感影像数据,对不同地物进行光谱分析,根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征曲线,分别提取植被和水体信息,然后进行非监督分类。并结合物探试验和土样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了焉耆盆地内土壤盐渍化程度分布状况。评价结果为:在焉耆盆地的平原区内,非盐渍化土壤,457.65km^2;轻度盐渍化土壤,335.61km^2;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壤,580.93km^2;盐土,41.11km^2。根据野外实际调查,评价结果的精度达到了85%以上。  相似文献   

18.
天津滨海地区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盐渍化是由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一种环境风险,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在天津滨海地区布置了6条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盐渍化剖面,选取其中4个剖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按月采样监测。研究发现,除了BHY6土壤剖面由于长年耕种,表现为平衡型土壤剖面形态之外,其余基本表现为底聚型土壤盐渍化剖面形态;从剖面中下部直到底部浅层地下水位附近,土壤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或Cl-+HCO-3为主,尤其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显著偏高(达盐水程度)的地区,土壤中Na+、Cl-所占比例具有绝对优势,具有滨海盐土的基本发生特征;气候因素、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及埋深、表层土壤植被都是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表层土壤表现出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冬季缓慢积盐的特征,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越高、埋深越浅,其土壤剖面含盐量越高;果林地和长期耕种的土地可以降低土壤盐分的活性,有效抑制盐分的累积,降低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保护和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19.
以京津冀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土壤中As、Pb、Cd、Hg、Cu、Cr、Zn和Ni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平原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优良,部分地区土壤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中心城区、天津城区和蓟县、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唐山市和秦皇岛市等地区,该成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优先保护方面提供了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依据,对重度污染土地要进行严格管控,做到京津冀协同治污。结合土壤中硒和钾的含量特征,以硒含量大于0.3mg/kg和全钾含量大于2.5%圈定了富硒和富钾土地资源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平原东北和冀西南地区,该成果可为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旱—半干旱高寒地区土壤盐渍化,对区域农牧业发展及地质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在西藏扎西康矿集区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宿麦朗沟盐渍化3处土壤剖面系统采样分析,查明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及盐渍化成因。结果表明:相同层位土壤电导率与水溶性盐分总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0~80cm之间,土壤中盐分离子含量变化较大;80cm之下,土壤盐分含量趋于稳定;因子分析进一步揭示,研究区土壤盐分主要由氯离子、钠离子组成,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强(R2=0.9592);维美组地层以高硅、高钠为特征,三角洲及河流相的沉积环境及地下水活动等共同造成该区域土壤盐渍化。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地下水位、定期人工喷淋洗盐及施入有机肥料等方法是干旱区土壤盐渍化防治的有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