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在海洋的最深处没有阳光,不可能有生命。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深海观察手段的提高,科学家却发现“生命禁区”有生命,在几千米深的海洋底部寻找到了“第三大生命系统”。美国科学家乘“阿基米德”号潜艇,在离美国奥列根海岸160千米的海域水下3000多米处,发现了一个热泉,喷涌出来的水流温度高达380℃,在如此高温的热泉周围,奇迹般地生活着大量微生物、海绵、珊瑚、乌贼、螃蟹和鱼类,生命奇特而  相似文献   

2.
珊瑚哀歌     
方舟 《海洋世界》2012,(8):58-59
珊瑚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一太平洋的广泛海域内,都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珊瑚具有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地海岸线等重要作用,然而在近几十年,由于气候变暖、病毒和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的生存正受到严重的威胁。最近,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两种病毒能够感染单细胞微藻,而这些单细胞微藻生活的环境恰恰是珊瑚生存的环境。珊瑚与这些藻类是以共生的形式存在的,病毒对单细胞微藻的感染,可能会“传染”给珊瑚,让珊瑚“得病”,进而引起珊瑚礁的白化,使珊瑚大面积死亡。其实,藻类与珊瑚感染病毒,也不是新鲜事儿。珊瑚、藻类和病毒已经在海洋中进化了数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们都经受住了自然的考验,病毒虽然一直对珊瑚和藻类产生着影响,但三方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都没有遭受灭绝的厄运。目前,人类已经知道20多种病毒会影响珊瑚的生长,但一直不知道导致这些病毒影响珊瑚的根源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21,(1):4-11
在2019年美国东南部深海探险的第四次潜水中,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有着大量触角的海百合类动物蜷缩在一根珊瑚茎上,它们的触角并不伸展开来,引起研究者们更多地了解深海珊瑚和海绵栖息地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证实 ,过去几年的海洋研究显示 ,印度洋和太平洋出现前所未有的珊瑚褪色现象 ,这是海面温度较高所致。生物礁科学家都知道 ,温度变化作用于珊瑚 ,引起其体内虫黄藻和共生藻类的排出 ,或使共生藻褪色。最早报道波多黎哥、杰梅卡、佛罗里达南部和其它加勒比海域珊瑚褪色是在80年代。研究人员在调查珊瑚褪色原因时发现 ,1986年至1987年 ,加勒比海水温升高近2℃。在其后的10年中 ,温度升高引起的珊瑚褪色事件继续发生。在某些情况下 ,珊瑚褪色似乎是由于厄尔尼诺引起海面温度升高所致。然而 ,有时并非出现…  相似文献   

5.
广东徐闻西部沿岸海区"珊瑚类"的物种及其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东省徐闻西部沿岸海区的珊瑚资源状况基本查清,发现分布的珊瑚共计2目17科49种.其中石珊瑚11科35种,软珊瑚6科14种.连片分布面积约5940hm^2,沿着海岸线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带状分布.高出海底1.00m的高礁区分布在水尾角以北和大腰岭邻近沿岸的3.00~5.00m水深海域以及灯楼角以北水深3.00~6.00m沿岸海域.石珊瑚以木珊瑚科中盾形陀螺珊瑚、鹿角珊瑚科、滨珊瑚科分布最为普遍.柳珊瑚中以海底柏科赭色海底柏、黄叠叶柳珊瑚,鞭柳珊瑚科中以灯心柳珊瑚、鳞灯心柳珊瑚,类尖柳珊瑚科中的扁小尖柳珊瑚、紧绒柳珊瑚,软柳珊瑚科中的侧扁软柳珊瑚等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一般分布在石珊瑚的外围和较深水域。  相似文献   

6.
福建东山海域石珊瑚种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福建东山珊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石珊瑚种类的多样性和群落的空间分布,共发现5种造礁石珊瑚,分别为标准蜂巢珊瑚(Faviaspeciosa)、锯齿刺星珊瑚(Cyphastrea seraili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小星珊瑚(Leptastrea sp.)、角孔珊瑚(Goniopora sp.),和1种非造礁石珊瑚猩红筒星珊瑚(Tubastrea coccinea Lesson).结果表明:(1)东山石珊瑚优势种为标准蜂巢珊瑚、锯齿刺星珊瑚和盾形陀螺珊瑚,但是东山的造礁石珊瑚种类正在减少.(2)东山石珊瑚的空间分布呈现正态分布,受人类影响较小的中间区域珊瑚覆盖率最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的两端区域没有或者只有极少量的珊瑚分布.(3)东山湾内理化环境退化明显,部分区域已经不太适合珊瑚生长,仅仅少数站位分布少量石珊瑚群落,而大部分站位已经不见石珊瑚的踪影.随着远离东山湾方向,珊瑚覆盖率显著增加,在头屿一赤屿区域珊瑚覆盖率达到最大,珊瑚生长状态较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随着离澳角渔港码头距离越来越近,珊瑚的覆盖率则逐渐降低.针对东山珊瑚分布区域的环境现状,应该加强东山湾污水入海的控制,合理开展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这才能保护处在东山湾外的珊瑚群落.  相似文献   

7.
珊瑚资源是热带海洋特有的资源之一。1994年12月至1996年1月作者对三亚牙龙湾西排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海底景观调查,采用了摄影、摄像、样框计数、采样等方法,对该区的生物景观分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该区石珊瑚主要分布在2-5m水深区,软珊瑚主要分布于5-10m水深区,是海南岛沿岸珊瑚生长较为密集的地方,特别是软珊瑚群落、至今保护较为完好,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和保护价值,是我国滨海旅游的一大别具物色  相似文献   

8.
异沙珊瑚(Heteropsammia)是仅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区的一个属,隶石珊瑚目,因与星虫共栖而著名,过去共报道过8种,但在本世纪七十多年中,未增添过一个新种。经Horst(1922 、1926) 、Yabe and Eguchi(1932、1942)等人的分类研究和归并后,迄今一般认为,该属只有4种,即:单体珊瑚两种——H.cochlea (Spengler)和H.ovalis Semper,单体兼群体珊瑚一种——H. michelinii Milne-Edwards and Haime,群体珊瑚一种——H.geminata VetriIl。 我们在整理1958-1960年中国近海海洋调查所采集的与星虫共栖的石珊瑚标本时,发现在海南岛西南近岸水域拖网采到的一个异沙珊瑚标本,其形态特征与该属己记载的种都不相同,经详细研究后,确定是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9.
福建东山海域柳珊瑚种类空间分布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并分析了福建东山珊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柳珊瑚的种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共发现柳珊瑚15种,分别属于6科11属,其中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各2个,分别为Gua-iagorgia anas和星柳珊瑚(Astrogorgia dumbea).结合2005年7月和本次对东山柳珊瑚的采样调查,共发现柳珊瑚19种,全部为不含共生藻的种类.(2)东山柳珊瑚优势种为小月柳珊瑚(Menella sp.)、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p.)和小尖柳珊瑚(Muricella sp.).(3)东山柳珊瑚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如塔屿东面、铁钉屿南面和龙屿南面,而在缓冲区和核心区也有柳珊瑚分布较为丰富的站位.在靠近主要污染源的站位,未见到或者很少见到柳珊瑚的分布.东山珊瑚保护区内柳珊瑚的空间分布与食物的丰富程度、海流以及陆源输入等都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09年3月,采用水下照相及摄像方法,对海南昌江沿岸海域的石珊瑚物种多样性、分布及覆盖度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共发现石珊瑚10科15属28种和1未定种.其中鹿角珊瑚属(Acropora)、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叶状珊瑚属(Lobophyllia)等为优势类群,常见分布珊瑚种类有角孔珊瑚(Gonioporasp.)、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五边角蜂巢珊瑚(Favites pentagona)、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伞房叶状珊瑚(Lobophyllia corymbosa)等.石珊瑚主要分布于海尾镇三联村以南海域,覆盖率最高为12%.本次调查在海南昌江沿岸海域记录的珊瑚种类数多于以前的记录,但少于海南南岸的三亚鹿回头,也少于北部的广西涠洲岛、广东徐闻、香港等海域,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加,预计会有更多的种类被发现.该海域是北部湾珊瑚幼虫交流的中间过渡区,对珊瑚礁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拥有天然地势作护荫的海下湾,是一个受遮蔽的海湾,水质洁净,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海洋生态环境。在香港逾84种珊瑚品种中,至少有59种能在海下湾发现,数目足可媲美加勒比海的珊瑚礁。这片珊瑚乐园,同时孕育了不少珍贵的鱼类。  相似文献   

12.
筒星珊瑚属(Tubastraea)在分类上属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木珊瑚科(Dendrophyllidae)。本属动物从白垩纪中期出现以来,一直都有生长。今天生活着的筒星珊瑚已知有5个种,它们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广大海域。 自Lesson(1834)建立筒星珊瑚属以来,科学家们对该属动物已有不少报导。但是,由于其较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所以在筒星珊瑚属种的描述上往往产生很大差异,并且时常有合有分,情形较为混乱。因此,寻求新的方法,以反映种类之间的内在异同,从而纠正只凭直观的形态分类所产生的混乱情形,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杨娟 《海洋世界》2010,(9):36-36
<正>太平洋的面积大约为6.22亿立方千米,覆盖了地球表面的30%,广大的海域里面藏着数不尽的秘密。但是就算科学家们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也不曾敢想过会重新发现据说已经灭绝的麋角珊瑚(elkhorn coral)。距离人们上一次见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清澜港口及其东侧沿岸珊瑚岸礁分布航空遥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应用航空遥感彩色航片研究清澜港口及其附近珊瑚岸礁的分布,探讨了珊瑚岸礁分布与破浪带间的关系,提出了以破浪带分布的解译标志的珊瑚岸礁间接解译法,获得了海南岛清澜港口及其东侧沿岸珊瑚岸礁地理分布,发现了港口西侧三处在海图上未见标明的小珊瑚礁分布的准确位置与形态,初步显示了该解译法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软珊瑚(Soft coral)属腔肠动物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中的软珊瑚目。七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对软珊瑚生理活性物质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软珊瑚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且发现它们中的不少种类含有结构新颍的萜类、甾醇以及含氮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不少具有抗菌、抗肿瘤的作用,而且对心血管系统也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为了探讨软珊瑚的药用价值,在前文的基础上,我们对采自南海的细弱鳞花软珊瑚(Lemnalia exilis)进一步进行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浅水石珊瑚的分布现状及生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利用玻璃底桶和潜水员观察了大亚湾的珊瑚分布情况,发现湾北岸和湾中部9个岛屿均有较多珊瑚分布。采用珊瑚礁普查方法,对珊瑚密集分布区进行了19个断面调查,测得珊瑚的覆盖率介于7.5%—58.8%之间。大亚湾的珊瑚绝大多数为浅水石珊瑚,本次调查共鉴定出17种浅水石珊瑚,优势种为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lea、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e、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等8个种类。绝大多数珊瑚分布于2—4m水深范围内,最深可达7—8m,珊瑚分布的底质以砂和砾石为主。对大亚湾北岸珊瑚存在的原因进行探讨,建议对大亚湾的珊瑚做进一步调查,并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1993年3-10月,在海南岛三亚市鹿回头浅海水域进行人工移植石珊瑚(18种)和多孔螅(1种)试验。共移植44个样品。6个月后观察,仅有8个石珊瑚自然脱落,3个死亡。存活的珊瑚中,有23个出现了轴向或水平扩展的生长迹象。同时还发现移植后所产生的局部生态学效应。试验结果为利用人工礁技术促进珊瑚礁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造礁珊瑚是重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的理想载体,而珊瑚骨骼的微结构反映珊瑚的生长特征,了解珊瑚的微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珊瑚的古气候记录。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南海北部三亚和北海一些中全新世及现代滨珊瑚的微结构。在低放大倍数下(<1 000倍)观察到珊瑚单体、隔壁、隔壁齿、孔洞、隔膜、共骨、横梁等结构。在高放大倍数下(≥1 000倍)观察到具有鹅卵石状、蔟状、柱状及针状4种文石晶体的基本类型及文石晶体组成的钙化中心、隔膜等结构。根据这些基本微结构变化特征,可以清楚分辨出珊瑚死亡-恢复生长界线,并可观察到珊瑚的文石晶体是否受到后期蚀变的影响,例如充填、重结晶等。在所分析的三亚、北海滨珊瑚样品中,冬季最冷及夏季最热时期均没有发现死亡-恢复生长界线,指示持续生长的方式。经过测量,珊瑚隔膜横向延展形成的纹层生长时间约为一个月,这对于利用微区分析建立精细的超过月分辨率的气候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微结构显示北海地区的老珊瑚暗层具有较多的杂质充填,结合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的变化特征,可以发现这些暗层形成于夏季,受高温以及海水强烈扰动而导致生长速率减缓所致。  相似文献   

19.
西沙群岛永兴岛礁坡石珊瑚覆盖率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影像样方调查方法较常用的截线样条法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该方法于2008年7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礁坡开展了5条垂直岸线断面和2条平行岸线断面的石珊瑚覆盖率调查.调查发现,永兴岛珊瑚覆盖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北、西北和东部断面珊瑚分布相对较多,覆盖率较高;西和西南部断面珊瑚分布稀少,覆盖率低.其中北、西北和东部断面沿礁坡方向珊瑚分布明显减少,礁坡中上部30-50m以上、水深5-6m以浅的区域,珊瑚覆盖率高;而礁坡中下部50m以下、水深约6m以深区域,珊瑚分布少,覆盖率低.此外,北和西北部断面还发现由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和黑皮海绵Terpios hoshinota分别造成的珊瑚白化和珊瑚黑死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珊瑚覆盖率.永兴岛珊瑚覆盖率的下降以及空间变化格局的形成主要与30年以来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和珊瑚礁区过度开发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断面法调查分析了儋州海域海花岛沿岸、南华墟沿岸和磷枪石岛沿岸造礁石珊瑚的种类组成与群落分布,结果表明:儋州海域造礁石珊瑚共有12科25属55种,相较于此前的研究增加了10个种,优势种为斯氏角孔珊瑚、澄黄滨珊瑚、柱角孔珊瑚;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急剧下降,由2012年的42.92%下降至现在的22.24%,降幅高至48.18%;造礁石珊瑚死亡率高居不下,长期维持在35%左右;初级群落以团块状造礁石珊瑚为优势种的趋势愈发明显,且单一绝对优势种的情况频繁出现,说明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群落退化演替,分析认为这种破坏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