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海洋学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春伊始,我国沿海地带—年一度的“鳗苗大战”又拉开了序幕。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渔民热衷于“鳗苗大战”?这场大战的战场又为什么总是摆在江河口?最近,笔者请教了—位从事海洋水产工作的专家。世界上鳗鲡有20多种。我国常见的是日本鳗鲡,它是一种温带降河性洄游鱼类。雄鳗鲡通常在江河入海水域成长。雌鳗鲡则逆水游至江河的干流中成长。它们经常栖息于水里的石缝、土穴当中,白  相似文献   
2.
50多年以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投巨资研制能够在海洋深处飞航的水下飞机。按科学家的设想,用水下飞机作交通工具,既方便又安全,普通飞机遇到水面就无法降落,而水下飞机即使在海面波浪滔天的情况下也能钻到水下继续飞行;在军事上,水下飞机的用途就更大了,它可以腾空与敌机搏斗,也可以潜到敌舰附近发射鱼雷,或者潜伏在敌人的海航线上。阻击敌方的运输船队。到了60年代,美国  相似文献   
3.
地质学家认为,今年1月17日的日本神户大地震,标志着环太平洋地壳活动进入了高峰期,环太平洋地区将面临一个多事之秋,并且伴随地壳活动,将会出现一系列奇异现象。前不久,美国科学家就发布了一项令人吃惊的预报:因地壳活动,太平洋中一度失陷的莱伍利亚洲可能再度隆起,重获新生,世界又将增添一个洲。比亚洲略小的莱伍利亚洲,1.5万年前存在于  相似文献   
4.
在厦门市区的西南面,隔着里许宽的海峡有一个美丽的小岛,这便是驰名中外的海上花园——鼓浪屿。它的大小不足2平方千米,却是小巧玲珑,景象万千,令游人流连忘返。鼓浪屿的景点无不与岩石有关,岛上有不少街道名称也起源于一些岩石,诸如是岩路、鸡山路、鹿礁路等,皆由于晃岩、鸡母岩、鹿礁等而得名。提起鼓浪屿的岩石,人们自然首推晃岩。晃岩又称日光岩。这块直径达加多米的生根巨石,凌空  相似文献   
5.
我去福建莆田旅游已经是两年以前的事情了,至今莆田湄州岛上的妈祖庙仍然牢牢地萦绕于脑海里。湄州岛蜚声中外,主要是因为岛上有一座妈祖庙,庙内供奉着世界著名海神——妈祖。据说,目前世界各地有1500多座妈祖庙,它们的香火概发祥于湄州岛,湄州岛妈祖庙就是它们的宗庙。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在海洋的最深处没有阳光,不可能有生命。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深海观察手段的提高,科学家却发现“生命禁区”有生命,在几千米深的海洋底部寻找到了“第三大生命系统”。美国科学家乘“阿基米德”号潜艇,在离美国奥列根海岸160千米的海域水下3000多米处,发现了一个热泉,喷涌出来的水流温度高达380℃,在如此高温的热泉周围,奇迹般地生活着大量微生物、海绵、珊瑚、乌贼、螃蟹和鱼类,生命奇特而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潜心研究探明,鱼类有着奇特的“语言”一一声音信息。鱼的“语言”相当复杂,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声音信息。成群的青鱼会发出小鸟一样的叽叽声音,沙丁鱼群会发出如同海浪拍岸的哗啦哗啦声,小鲶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发出的嗡翁叫,冷球鱼则会发出犹如人打鼾的呼噜呼噜声,其他的如黄鱼发出咕咕叫,黑背鲲会发出沙沙沙声,驼背鳟的声音咚咚响等。最早人们认为鱼类发声是靠发声器官。但是,研究结果发现,鱼类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而是利用它们躯体上的其他器官来“兼职”发声的。如产于长江  相似文献   
8.
军舰鸟     
据称,在海湾战争中名噪一时的美国“爱国者”导弹,是科学家受军舰鸟的启迪研究出来的。要说其中故事,得从军舰鸟说起。军舰鸟是一种生活在我国沿海以至印度洋东部一带的大型海鸟,体长有70厘米,体羽黑色而带蓝绿色光泽,白天在海面飞翔,夜宿岸边林带。军舰鸟的飞行速度极快,每小时可飞150多公里,是海鸟中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军舰鸟主食鱼类。凭它高超的飞行本领,练就了一手捕鱼绝技和吃鱼妙法。  相似文献   
9.
美国一家科学杂志,最近载文公布了一项颇为引人关注的研究成果:利用海水制作建筑材料。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希贝尔教授,偶然从许多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的金属器材中发现,金属上面都附有一层厚厚的像石灰的化合物。这一发现启迪希贝尔教授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科学实验。他首先采用铁丝网制成一个圆筒,在圆筒内放置一个铅管,再将铁丝网圆筒作为负极,铅管作为正极,接上10~100伏的电压,将这套装置放入海洋中。几天以后,  相似文献   
10.
潜艇、潜水服及蛙人等装备给人类以探索海底世界的方便,但这些设备很难以使人们满意,不是呆在舱里,就是太笨重,或是要经常回到水面上来补充氧气。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想到了鱼、虾和一些水生昆虫,它们用鳃呼吸,能长期生活水中。可是要人工仿造一个鳃又谈何容易!最后人们从一种半水生昆虫——龙虱身上受到启悟。龙虱在潜水之前要先扑打一团空气,形成一个气泡,挟在铠甲似的翅膀下面,再潜到水下去。奇怪的是,这个气泡所贮存的氧气,按照计算最多只能维持龙虱20分钟的水中生活需要,而龙虱却可在水中潜藏36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