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2015年以来,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培养,即“双轨合一”,旨在培养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合格中医临床医师。本文回顾了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阐述了中医住培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临床培养“重西轻中”,中医临床培养“形同虚设”;临床带教“重用轻培”,未充分体现“教学相长”;临床培训“学而不用”,未做到真正“临床临证”。并提出了应对的方法与策略,包括围绕临床再现经典理论、围绕教学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模式、 围绕效果建立考评体系,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医住培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专业学位临床研究生教育相结合,旨在培养出有较强能力并符合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专业型临床人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从硕士研究生实际情况和我院试点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出发,修改并制定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出能力更强、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医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作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率先提出加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及健全考核方案的设想。在加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方面,我基地将中医师承教育贯穿始终;分期规划中医临床学习,避免“西化”;加强中医临床培训,提高学员综合能力;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医德医风培养等。在健全考核方案方面,采取日常考核、周考核、月考核、出科考核、师承考核、阶段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并在考核中加大中医比重。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基地培训质量明显提高,改革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根据《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我校已从2015级起对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执行培养和住培并轨合一。近2年的培养过程中,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培养新模式,形成系统的改革思路与完善的制度支撑,进一步提高了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开展了全面、系统、科学的培养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有利于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案。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级、2014级、2016级中医内科学专业的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随机选择40人,按照年级分为3个培养方案组。2012级为方案1组,采用传统的培养方案;2014级为方案2组,采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培养方案;2016级为方案3组,采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结合“传承创新”的培养方案;比较3组研究生毕业时的综合评估成绩、学位论文盲审评分、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合格情况、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及就业率。结果:方案1、2、3组毕业综合评估成绩优良率、学位论文盲审评分优良率、就业率分别为52.5%(21/40)、35.0%(14/40)、72.5%(29/40),75.0%(30/40)、42.5%(17/40)、77.5%(31/40),85.0%(34/40)、62.5%(25/40)、95.0%(38/4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率分别为92.5%(37/40)、95.0%(38/40)、100%(40/40),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38篇、162篇、207篇。结论:方案3组的培养方案优于方案1、2组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素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中医经典课程的临床属性,决定了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注重经典,突出临床”。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认为研究生阶段《伤寒论》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临证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原文记诵,深入理解原文内涵,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六经辨证诊疗思路、经方类方的临床应用、《伤寒论》治法及组方规律等内容,并通过名医医案选读、跟师随诊等方式,提高研究生阶段《伤寒论》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合格临床医师培养周期延长的事实,如何在各个阶段达成培养目的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拟就中医实习医师阶段职业气质的培养为关注点,分析其主要内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增强中医实习医师阶段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等职业气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医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医学教育,医学教育的本质是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教育不仅包括医学技术,同时也包括医学人文。笔者通过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法规的广泛研读,反思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学、中医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提出医学人才培养的新契机和新挑战,思考中医文化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本科生中医外科临床技能及激发本科生对中医外科兴趣的途径,为形成中医外科技能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反思本科生临床技能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疮疡外治法为例制定中医外科临床技能的操作指南,完善中医外治法实践课程。结论:通过单元知识融会和实践课堂的开展,规范操作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变不会动手的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创新性要求,而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中医药研究生在中医人才队伍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成为了中医院校提升综合实力、中医事业现代化发展、全民生命健康保障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当前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出几点思考:思想上,应坚定中医文化自信,传承中医文化精髓,浸染中医药研究生的价值判断、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奠定中医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上,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实现良好衔接;培养模式上,需融合理论、临床、科研、人文、交际于一体,重视医德人文素质的培养,强化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实现基础知识扎实、临床科研兼备、实践能力优越的全方位、多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1.
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于一体的(STEM)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战略。本文在全面梳理STEM教育内涵的基础上,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不彻底、课程设置缺乏综合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导师创新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探索STEM教育理念下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方法。主要方法有:构建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革新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完善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运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STEM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培养STEM教育师资队伍。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提升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专业建设,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标准化患者(SP)教学模式已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以多种形式开展,且中医标准化患者(SPCM)的规范化培训和应用已成为目前教学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在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本校自身特点,提出“SPCM是一名中医化的合格标准化患者”的培训目标,从制定培训方案、组建培训师资团队、撰写培训资料、SP公开招募、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规范的设置和实施。经考核合格的SPCM已应用于《中医内科临床能力训练》《中医内科夜间开放课》以及中医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等实训课程教学和考试。  相似文献   

13.
模拟教学以其安全性、可重复性、情景拟真、互动性强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如何通过建设一支专业、稳定的模拟教学师资队伍来更好地开展模拟教学工作,更广泛地应用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提升基地培训质量,是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需要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加强模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当前存在问题,并以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现状为例,试从遴选制度、师资培训、绩效考评等方面探讨模拟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对策,进而为持续改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开展微创骨科手术教学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级、2016级中医骨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82名为教学对象,其中2015级37名采用传统理论教学(传统教学组),2016级45名采用微创骨科教学(微创教学组),(包括传统理论教学、CBL教学、PBL教学、微创骨科手术视频教学和微创骨科手术操作培训),运用国际通行的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模式对2组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结果:与传统教学组相比,微创教学组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更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OSCE各考核站点评分及考核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满意率微创教学组为75.56%(34/45),传统教学组为24.32%(9/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中,进行微创骨科手术教学,可使学生树立微创骨科手术理念,并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提高外科的基本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探讨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中医经典知识薄弱、理论联系实践不够、创新性不强、对中医文化缺乏信仰是当前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培养中应注重经典及名家著作的学习,注重实践,加强师承,培养学生多维辨证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进一步改进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方法,有利于提高中医人才水平,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问诊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在目前的中医教育过程中虽然备受重视,但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与应用相脱离、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在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改革的形势下,中医问诊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对中医人才的新需求。本研究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病史采集的大纲及要求为导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中医问诊的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妇科学病案库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妇科学专业研究生6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观察组应用病案教学法,对照组未应用病案教学法。根据《中医妇科学》考试成绩比较教学效果,对观察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医妇科学》考试成绩观察组为(85.27±7.85)分,对照组为(77.04±8.2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对病案教学十分满意者5名(16.67%),满意者20名(66.67%),一般满意者4名(13.33%),不满意者1名(3.33%)。结论:该病案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学效果,且学生满意度高,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规培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诸多困境与因素的影响,包括培养理念严重弱化、学习模式趋向西化和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化等,根源在于规培医师中医思维尚未有效构建。中医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关键在于经典医籍的“学”与“考”。中医经典是学习、体悟与应用辨证论治诊疗思维的源泉,而辨证论治的主观性、个体性、差异性特点,成为限制中医诊疗传承与创新的瓶颈。突破关键在于提升诊疗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规范性。迎合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进行中医规培经典数字化转型探索,提出重塑经典教育共识的新理念,经典数字化学习的新模式以及经典数字化考核的新导向,为培养中医特色的临床人才提供新的对策与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文教育融入中医针灸点穴实验课程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在预试验基础上,设计并完善“自评互评表”和“点穴考核表”2类人文教育评价表。以湖南师范大学201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7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医学》课程为平台,以点穴实验为切入点,教学改革分“三阶段五步骤”实施。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对学生各类考核成绩进行统计描述,171位学生《中医学》总评成绩在及格以上,通过率99.42%;点穴考核人文成绩与点穴专业成绩成正相关(r=0.22,P<0.01),点穴考核人文成绩与《中医学》总评成绩成正相关(r=0.20,P<0.01),《中医学》总评成绩与《中医文化与健康》总评成绩成正相关(r=0.30,P<0.01);《中医学》的评教结果为99.63分,《中医文化与健康》的评教结果为99.10分,均为优秀。结论:人文教育及评价融入点穴实践课程可行且有效,有利于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BL合CBL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实习的2012级中医学本科生4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名。观察组采用PBL联合CBL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带教。比较2组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以及对学生、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学生为95%(19/20),教师为100%(20/20)。结论:PBL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