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鱼类细胞培养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生动物的细胞培养晚于陆生动物 ,其中 (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水生脊椎动物 ) ,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主要是甲壳类 (如对虾、螯虾、龙虾、蟹和鲎 )、贝类 (如牡蛎、珍珠贝和蛤 )和海绵的体外培养。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比较困难 ,原代培养细胞不能形成单层 ,或即使形成单层 ,但细胞不分裂 ,难以进行传代。因而 ,至今没有得到水生无脊椎动物的连续性细胞系。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不仅在甲壳类和贝类的病毒分离、检测和疫苗制备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而且还可能用来生产天然产物比如药物。已经发现不少海洋无脊椎动物 (如海绵、…  相似文献   

2.
对虾细胞培养及对虾病毒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虾病毒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建立连续性的对虾细胞系来揭示对虾病毒致病机理等关键问题。文章介绍了用于细胞培养的对虾种类、组织。用于细胞培养的对虾种类包括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等。用于培养的对虾组织包括甲壳下表皮、心脏、肝胰腺、鳃、肠上皮、淋巴、血淋巴、卵巢、神经、肌肉、造血组织等。同时重点介绍了离散细胞的方法和培养的方式,温度、pH、渗透压的选择,目前对虾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及促生长添加物,以及如何控制污染。探讨了目前在对虾细胞培养及建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为对虾与其它甲壳类动物细胞培养及细胞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此外还介绍了对虾病毒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贝类免疫系统和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世良  麦康森 《海洋学报》2003,25(2):95-105
介绍贝类免疫学的历史,从贝类血细胞和免疫因子方面综述了贝类免疫研究的进展,阐述了贝类血细胞和体液因子的分类及功能.在贝类中没有免疫球蛋白,而血细胞的防御功能得到公认。贝类体内防御主要通过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实现,其中包括水解酶类的消化作用和伴随吞噬的活性自由基杀伤作用及细胞毒作用。并分析了贝类免疫与高等动物和甲壳类的不同点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养殖水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贝类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贝类在进入流通环节前进行净化将成为不可缺少的处理环节。本文从贝类净化工艺类型、净化用水处理技术,以及贝类净化对风味的影响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梳理,并提出下一步贝类净化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深入开展贝类净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受陆源排污、渔船作业及海水增养殖自身污染等共同影响所导致的养殖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将严重威胁养殖贝类的质量,并制约着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文章结合正在开展的我国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对我国重点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安全评价及其监控体系技术研究作一分析和探讨,并简要介绍了该公益项目的立项背景、研究内容和目的,同时指出现阶段我们必须阐明海洋环境对养殖贝类质量的影响,并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养殖贝类质量监控过程之中,开发全新的贝类养殖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体系技术,才是保证未来海水贝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王波  张红智  韩立民 《海洋科学》2017,41(7):143-149
随着贝类养殖技术的提高,贝类养殖种类与养殖方式日趋多元化,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养殖产量不断增加,现已成为中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中国贝类养殖发展现状的分析,将贝类养殖风险归纳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与技术风险等四类,并对四大风险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建立贝类养殖"一体两翼"风险控制体系的基本构想。最后,从政府扶持、团队建设、科技攻关、融资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连的海水贝类养殖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养殖的主要海水贝类为贻贝、扇贝、鲍鱼、魁蚶、牡蛎,文章主要探讨大连市这五种海水贝类从20世纪70~80年代到2000年间的养殖状况及产量变化,并根据产量变化总结出大连市海水贝类养殖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的大肠菌群和异养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和2006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研究了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海水、底质)和养殖贝类中大肠菌群(TC)和异养细菌(HB)数量分布及其在不同介质中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贝类养殖环境卫生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潮间带贝类养殖区TC数量较高,虾池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虾池贝类养殖区HB数量较高,潮间带和浅海贝类养殖区的较低。总体上,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中TC和HB数量分布呈同安湾湾内和西海域高,同安湾湾口和大嶝海域低的格局。大多数站位海水中TC和HB数量春季稍高于秋季,养殖贝类体中TC和HB数量秋季高于春季,底质中HB数量春、秋季无明显差异,TC数量则秋季稍高于春季。浅海和虾池贝类养殖区海水与贝类、底质与贝类中TC和HB的数量之间均成显著正相关。贝类养殖区底质中HB和TC数量,软泥>粉砂质软泥>粉砂,贝类体内器官组织中HB和TC数量,僧帽牡蛎:外套膜>外套腔液>内脏团;缢蛏和菲律宾蛤仔:外套腔液>外套膜>内脏团。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受到TC和HB不同程度的污染,潮间带贝类养殖区和虾池贝类养殖区分别受到TC和HB的较重污染。  相似文献   

9.
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贝类壳形态具有丰富、复杂的多态性。壳形态作为贝类重要的数量性状是一种环境适应的进化,是不同生理功能适应其生活方式的结果,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与贝类的生长、存活、代谢及繁殖等生态、生理行为密切相关。通过贝类可量可数性状建立的壳形态数值分类学方法已在贝类种群形态学比较及群体亲缘关系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对贝类种群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壳形态分析方法在贝类种质资源评估(种群识别)及遗传育种(壳宽型/深凹型品系选育)中的应用提出展望,旨在为研究者较全面了解壳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和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东太湖的贝类及其生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东太湖的贝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及其分布;结合水文物理,水化学及水生生物等生态因子的观测,探讨了贝类和这些因子间的关系;分析了贝类资源的变化,并估算了其渔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观实CHIMEHERB有效成分,对新生小白鼠和人包皮外板的表皮细胞的生长影响,本文对7个实验浓度13次实验,112组592个组织块进行了组织培养的资料分析和机理的初步探讨,结果说明CHIMEHERB对表皮细胞无任何毒副作用,能100%的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其相对生长率:小白鼠组为142.73%,人包皮外板组为440.58%,实验结果与临床应用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文蛤外套膜组织与细胞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外套膜为材料,采用改良的M199培养基,在不同温度和盐平衡条件下进行组织与细胞培养。培养结果显示,24 h左右外套膜组织边缘有细胞爬出,48 h后开始形成单层新生细胞,并发展为生长晕,7~10 d细胞基本长满培养瓶底。细胞培养可持续30~35 d。作者还描述了培养过程中出现的3种不同形态特征的细胞,并对37℃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及分裂特征作了描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文昌鱼鳃组织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japonicum)鳃细胞,使用L15,M199,Eargle'sMEM为基础培养基,加入一定量的NaCl及5%,10%,20%等不同体积分数的牛血清.经条件优化后得到最适合的培养条件为2L15+20%FBS+0.45%NaCl,在26~28℃条件下培养,组织块贴壁后12 h内就有至少4类上皮样细胞从中迁移出来,这些细胞在前3天迅速增殖,到第6天基本上达到平稳期,往后细胞开始凋亡,最长可以存活近两个星期.鳃细胞的原代培养为文昌鱼细胞体外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大磊  董洵  卢毅 《海岸工程》2006,25(2):107-114
近年来,对虾病毒病的爆发,使我国养殖对虾的年产量大幅度下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对虾细胞培养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和存在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以甲壳胺为基质合成的CX—1型微载体,进行Vero细胞悬浮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1mg/ml甲壳胺微载体浓度下,使用RPMI1640培养基,添加10%新生牛血清,37℃培养3h,传代Vero细胞能够快速贴附于微载体上。悬浮培养24h时,细胞浓度达到2.26×105个/ml;培养72h时,细胞浓度达到6.89×105个/ml;培养120h时,细胞浓度达到7.12×105个/ml。电镜观察表明细胞在微载体上长势良好。说明甲壳胺微载体适合Vero细胞高密度悬浮培养  相似文献   

16.
利用牙鲆鳃细胞系分离和培养淋巴囊肿病毒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利用牙鲆鳃细胞系进行了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毒的分离及培养 ,并通过电镜对培养细胞中淋巴囊肿病毒的形态及感染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病鱼的淋巴囊肿组织无菌滤液接种牙鲆细胞系 ,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 ( Cytopathic effect,CPE)。电镜观察在培养细胞的胞质中有病毒的包涵体 ,胞质中散在 6角形、5角形或圆形的病毒粒子 ,大小为 10 0~ 140 nm之间。在感染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存在大量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7.
宽纹虎鲨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启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活体宽纹虎鲨(Heterodortus japonicus)的鳃软骨和鳍软骨组织为材料,利用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Ⅱ型胶原酶(type Ⅱ collagenase)和胰蛋白酶(trypsin)进行消化获得游离软骨细胞,对所得游离细胞连同软骨组织分别用含20%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对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宽纹虎鲨鳍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最适pH为7.2~7.6、最佳温度为2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对软骨细胞作用不显著。培养于pH7.2~7.6的MEM培养液(含20%小牛血清)中的宽纹虎鲨鳍软骨组织,在24℃启动培养3d后便有软骨细胞开始陆续从组织中迁出,新迁出细胞的形态多为圆形,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部分细胞形态逐渐转变成上皮样。  相似文献   

18.
海洋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藻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晚、人员少,但在经济海藻应用研究如紫菜体细胞育苗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为促进海藻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的产业化,应加强藻类组织培养工作者与高等植物组织培养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组织培养技术中较为成熟的离体快繁为突破口,进行市场急需商品苗的快速生产。利用海藻组织和细胞培养进行次生物质合成和特殊药物转化的研究亦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类淋巴细胞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鹏  邱德全 《海洋通报》2005,24(1):27-30
以 ×L-15 培养基为基础,添加不同比例的胎牛血清和对虾肌肉提取液配制成不同的培养液,当 22×L-15培养基、胎牛血清和对虾肌肉提取液的比例分别为 60 %、20 %、20 %时,培养效果较好。培养液 pH 维持在7.0 ~ 7.2时血淋巴和类淋巴细胞生长最好,且类淋巴细胞迁出迅速。绝大部分血淋巴细胞贴壁迅速并伸展成多角样或披针形,一般存活 7 ~ 9 d,少部分呈悬浮状态的血淋巴细胞存活达 60 d 以上。培养中如未及时去除对虾血清,血淋巴细胞迅速衰老并死亡。类淋巴组织细胞 6 d可形成单层,迁出细胞主要有两种形态: 多角样和成纤维样,细胞可存活 16 d以上。  相似文献   

20.
尝试了多种方法分离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囊胚细胞和原肠胚细胞并进行了细胞培养.结果表明,解剖法适用于囊胚细胞,自行设计的压片法适用于原肠胚细胞.在培养起始阶段,通过降低血清浓度和缩小培养体系可使中国明对虾囊胚细胞和原肠胚细胞迅速贴壁并铺展,囊胚细胞铺展后有明显的生长晕,中后期原肠胚细胞较易达到半汇聚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明对虾囊胚细胞在不同培养液中培养可发生形态上的分化.本实验方法有望用于对虾细胞分化机理和对虾细胞建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