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系的构建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动物(如昆虫)不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研究仍停留在原代培养水平,没有建立起克隆化的永生细胞系。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还介绍了一个基本原理,即海洋无脊椎动物永生细胞系的建立,可以通过捕获细胞的干性而实现。捕获细胞干性的第一条途径是利用转录因子等直接由体细胞制备海洋动物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第二条途径是获取海洋动物的成体干细胞(ASC)。这些细胞在维持机体活性、再生、无性克隆、体内增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当培养条件正确时,海洋无脊椎动物iPS细胞和ASC将会保持其原始状态,利用干细胞自我复制的固有能力、不分化地进行增殖而形成永生细胞系。  相似文献   

2.
以黄海海域的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e)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海绵细胞培养中细胞团的形成过程。细胞在培养24h后贴壁聚集,有类似胶原物质分泌。培养第5天形成的细胞团,中心致密,边缘有平滑的表皮结构。为控制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比较了6种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其中庆大霉素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不影响细胞成团,而两性霉素B对细胞的贴壁和成团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蛤外套膜组织与细胞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外套膜为材料,采用改良的M199培养基,在不同温度和盐平衡条件下进行组织与细胞培养。培养结果显示,24 h左右外套膜组织边缘有细胞爬出,48 h后开始形成单层新生细胞,并发展为生长晕,7~10 d细胞基本长满培养瓶底。细胞培养可持续30~35 d。作者还描述了培养过程中出现的3种不同形态特征的细胞,并对37℃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及分裂特征作了描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海绵动物是天然活性产物重要的生物来源。近年来针对海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和活性检测,而对其本身组织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的探索较少。文章采用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对小轴海绵的结构和原位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和鉴定;通过细胞分离手段,将4种主要类型细胞富集,并进一步对其密度分布、光学特性、内含物、培养特性等进行了全面的检测。结果表明,小轴海绵水沟系为复沟型;具有外扁平细胞层、皮层和髓层结构;主要的细胞类型为小球细胞(A、B)、原细胞和领细胞;两种小球细胞具有较高密度、特殊的荧光和细胞内含物;原细胞和领细胞内含有糖类和脂类能量物质,提取物在可见光区有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除小球细胞B外,其余细胞均可富集后培养;领细胞与小球细胞可能存在分化衍生的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小轴海绵细胞分化、活性化合物的代谢通路和细胞培养模式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罗氏沼虾活虾无水运输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宁 《海洋科学》2009,33(5):41-46
基于日本对虾等甲壳类以无水方式活体运输有增加运销渠道及提供优质产品等优点,进行了3次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活虾无水运输模拟试验.运输容器为聚苯乙烯盒,填充物为浸水海绵及木屑.结果表明:以海绵作填充物的1 kg容量聚苯乙烯盒(分上下层,共20尾虾)试验结果显示,试验虾的存活率初眷远高于仲夏,初春高达91.7%,仲夏只有74%;在仲夏时,以6 kg容量的大盒(排列4层共80尾虾)试验结果显示,木屑组存活率(75.4%)高于海绵组(63.5%),但若在只有单层排列的小盒中(每盒各20尾),则海绵组存活率(74%)高于木屑组(68.7%),此结果与木屑及海绵的特性有关.本研究证实罗氏沼虾活虾无水运输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彩色血液     
水产动物中的血液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呢?这是因为,在不同种类的动物血液中含有不同的色素所致。虽然各种水产动物的血液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输送氧气等新陈代谢功能。现略举数例介绍如下:(1)甲壳类。海洋里的甲壳类节肢动物如鲎,它的血液是蓝色的。(2)贝壳类。海淡水中的贝类如河蚌、蚬等,它们的血液是淡蓝色的。(3)软体动物。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如海蛸、墨鱼等,它们的血液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海洋生物体中稀土元素(REEs)的富集、分布模式及健康效应,文章于厦门湾采集了14种海洋经济生物体样品,利用ICP-MS测定了不同生物体中REEs的含量,并分析了REEs的分布模式及人群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鱼类、甲壳类和贝类中总稀土元素(TREEs)含量范围分别为0.149~0.204 mg/kg、0.347~0.555 mg/kg、3.437~18.635 mg/kg, 3类生物体内TREEs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贝类、甲壳类、鱼类。根据REEs分布模式,鱼类和甲壳类的REEs配分表现为δEu正异常、δCe负异常,而贝类则呈现δEu负异常、δCe正异常。根据每日膳食摄入量(EDI)评估结果,研究区内通过食用鱼类、甲壳类、贝类的每日稀土元素摄入量远低于每日允许摄入量阈值70μg/(kg·d)。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研究河口海湾生物体稀土元素的含量水平及迁移富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贝类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ESEARCHONTISSUECULTUREOFSHELLFISHANDITSAPPLICATION组织培养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染色体分析、细胞代谢、癌变机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及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目前,在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建立了多种细胞株系。而在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培养方面,自Grace1982年从鳞翅目昆虫Antheraeaeucalypti建立细胞株以来,昆虫组织的细胞培养技术也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但是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组织培养方面,对虾细胞的建系问题至今仍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性课题,虽…  相似文献   

9.
延迟变态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阙华勇 《海洋科学》2001,25(6):28-30
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 ,如贝类、棘皮动物、藤壶、多毛类和苔藓虫等在发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延迟变态(Delayedmetamorphosis)现象。所谓延迟变态 ,是指当幼虫具有附着变态能力后 ,能够保持一定时间的附着变态能力。对于不同海洋无脊椎动物 ,延迟变态时间短则1d甚至几小时 ,长则可达上百天。本文重点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延迟变态形成的原因和延迟变态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并对如何防止延迟变态的发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延迟变态形成的原因1.1空间原因延迟变态在一定程度上是海洋无脊…  相似文献   

10.
海洋贝类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黄宝玉 《海洋通报》2015,34(3):247-251
综述了海洋贝类细胞培养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在贝类细胞培养的一些进展和应用,并总结了目前贝类细胞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探索贝类细胞培养条件、方法,并最终成功建立细胞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