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为了研究海南省三亚地区冬春季大气污染状况,于2011年12月—2013年4月的冬春季节在三亚鹿回头村(监测点位于三亚市郊,三面临海,周围没有工业污染源)开展了大气主要污染物(NOx、O3、PM2.5)的连续监测,利用观测数据对三亚地区冬春季大气污染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均低于国家一级标准的浓度值,NO、NO2、NOx、O3、PM2.5质量浓度的日平均值(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1±2.2)、(5.2±3.4)、(7.3±3.8)、(59.8±28.4)和(17.5±14.3)μg·m-3.在污染物的日变化方面,NOx、PM2.5呈现典型的双峰型,其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17:00,峰谷在13:00;O3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3:00.通过后向轨迹分析发现,三亚地区大气污染物受局地源排放和外源输送的共同影响,来自陆地的气流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而来自海上的气流则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  相似文献   

2.
为了监测北京奥运主场馆附近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以及评估奥运污染源减排措施对北京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利用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器TEOM于2007年和2008年夏季,在奥运主场馆附近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办公楼楼顶对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进行了连续同步观测。结果表明,2007年夏季监测点附近大气PM10与PM2.5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53.9和71.2μg·m-3,而2008年夏季PM10与PM2.5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85.2和52.8μg·m-3。与奥运前一年同时段相比,奥运时段大气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分别下降44.5%和25.1%。对比分析奥运前后的2次典型污染过程发现,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和偏南气流输送的共同影响易造成大气颗粒物的累积增长,而降雨的湿清除作用和偏北气流则会使大气颗粒物浓度迅速降低。在相近的气象条件下,奥运前后的污染过程中,大气细粒子的日均增长速率分别为25.1和13.9μg·m-3·d-1,而大气粗粒子的日均增长速率分别为20.8和2.2μg·m-3·d-1,奥运时段污染累积过程中大气粗、细粒子的增长速率分别显著低于和略低于奥运前同时段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增长速率。污染源减排措施的实施是奥运期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从控制效果来看,奥运期间实施的污染源减排措施对大气粗粒子的控制效果明显好于大气细粒子。  相似文献   

3.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高湿度代表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霾天气多发,但有关该地区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RH)的定量关系尚不明确。利用2014年9月—2015年3月武汉地区逐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及颗粒物质量浓度观测数据,研究分析了武汉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的关系,并进行能见度非线性预报初探,得到以下结论:武汉霾时数发生比例高,霾的发生和加重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见度降低伴随大量细粒子产生和累积,这是武汉大气能见度恶化的重要诱因。细颗粒物浓度与相对湿度共同影响和制约大气能见度变化,高湿高浓度时能见度显著下降,湿情景下(RH≥40%),能见度恶化主要是由湿度增高诱使细颗粒物粒径吸湿增长导致其散射效率增大造成的。当RH >90%时,能见度随湿度升高成线性递减,相对湿度每升高1%,武汉平均能见度降低0.568 km。而干情景下(RH<40%),能见度迅速降低的关键因素是PM2.5质量浓度升高。在城市大气细粒子污染背景下,能见度与相对湿度成非线性关系,这主要与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及吸湿性颗粒物的散射效率变化有关。PM2.5浓度与能见度成幂函数非线性关系,80%≤RH<90%湿度区段下相关性最强。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敏感阈值是随着湿度升高而减小的,干情景下能见度10 km对应的PM2.5浓度阈值为70 μg/m3,湿情景下该阈值为18—55 μg/m3。当PM2.5质量浓度低于约40 μg/m3时,继续降低PM2.5可显著提高武汉大气能见度。预报试验表明,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大气能见度非线性预报模型是可行的,预报能见度相关系数为0.86,均方根误差为1.9 km,能见度≤10 km的TS评分为0.92。网络模型具有较高预报性能,对霾的判别有较高准确性,为衔接区域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建立大气能见度精细化动力统计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美大气化学联合考察实验结果的初步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临安区域本底站观测资料分析结果得出,中国中纬度地区秋、冬季O3及其前体物NOx等浓度偏高,可以对农作物和地表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观测结果表明:近地层大气O3浓度主要决定于地面总辐射量控制下的光化学反应过程;O3的生成受到前体物NOx的控制,但O3与NOx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从PEM-WESTA和B的实验及1995年的观测资料表明,O3的生成效率随着NOx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尽管O3的生成速率秋季比冬季的大,但由于秋季较高的NOx抑制了过氧基的生成,因此冬季O3的累积量几乎可以和秋季相比拟.在临安观测的NMHC和NOx的比值比国外同纬度地区测值要大.这说明在临安本底站O3的光化学生成中,NMHC不是控制物种.从而提示我们,在这些季节临安O3光化学产物能够被NOx浓度所控制.中美大气化学联合考察(PEM-WEST-B)实验期间,台湾省的卡盯站SO2的平均浓度为0.29ppb,O3的平均浓度为42.2ppb,可以认为此值为低纬度海岛的本底值.1994年PEM-WEST-B实验期间临安站的观测资料和台湾省的卡盯站资料相比,临安站SO2的浓度约为卡盯站SO2浓度的50倍左右,从而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大气本底的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年以来东亚地区10个本底观测站大气φ(CO2)观测资料,分析了各站大气φ(CO2)的变化特征及其各站之间的差异,讨论了下垫面特征、源汇作用等对φ(CO2)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本底站大气月均φ(CO2)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高值多出现在冬春等寒冷季节,而低值则多出现在6—9月,属于北半球的夏季;大气φ(CO2)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15时(当地时间)前后达到全天最低,随后φ(CO2)升高,并在日落后继续积累,至清晨7时(当地时间)前后达到全天最高,之后φ(CO2)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而逐渐降低,且平均φ(CO2)水平与下垫面植被量成反比,φ(CO2)日变化的幅度与下垫面植被量成反比.作为全球基准站之一的瓦里关山站,2004—2008年φ(CO2)年均值逐年增加,年增长率为2.28×10-6/a.  相似文献   

6.
自2014年以来,中国细颗粒物(PM2.5)浓度大幅度下降,但臭氧(O3)浓度逐年缓慢上升,厘清PM2.5和O3(P-O)相关性尤为关键.在本研究中,2014—2019年北京和南京PM2.5年均质量浓度下降幅度分别为-6.86和-6.15 μg·m-3·a-1;而日最大8小时平均O3质量浓度(MDA8 O3)年均增长幅度为1.50和1.75 μg·m-3·a-1.研究期间,北京地区MDA8 O3质量浓度小于100 μg·m-3,P-O呈负相关;而当质量浓度大于100 μg·m-3时,P-O为正相关.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P-O两者相关性.在两个城市每月相关性分析中,在每日时间尺度5—9月为强的正相关;而小时时间尺度11月至次年2月趋于负相关.在北京,P-O每月和季节相关性变化大于南京.在日变化中,夏季在16时为强的正相关,春秋两季在13—17时为弱的正相关,而在春、秋和冬季8时,却为强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影响近地面臭氧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008年4月2~7日南京地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两个站点空气质量(O3、NOx、PM10)监测资料的分析, 发现O3和PM10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相关。利用一个光化学箱模式对该个例中大气颗粒物影响近地面臭氧的过程进行模拟, 结果发现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升高使得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20%~40%, 导致NO2和O3近地面光解率下降20%~30%, OH和HO2自由基浓度分别减少20%~50%, 造成O3净生成率下降30%~40%。研究表明, 颗粒物对光化学过程的抑制造成了大气氧化能力的降低, 是近地面臭氧浓度减少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2002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日照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PM10(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资料和对应时段的日照市地面气象资料做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污染物PM10变化特征及其随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主要污染物PM10与地面风速、风向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日照市大于等于3级的PM10污染日均出现在1-4月,地面风速对污染物PM10浓度有一定影响,当地面风速超过5m/s时,3级及以上污染日很少出现,当地面风速超过6.5m/s时,随着风速的提高,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污染物浓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节明显高于夏、秋季节。  相似文献   

9.
使用Anderson-Ⅱ型9级撞击采样器测量了南京市鼓楼商业区、江北工业区、钟山风景区和宁六高速公路交通源春、夏、秋三季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PM2.1和PM10的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春季>夏季;ρPM10春季为167.47 μg/m3,夏季为 85.99 μg/m3,秋季为238.99 μg/m3;ρPM2.1春季为59.66 μg/m3,夏季为42.80 μg/m3,秋季为100.15 μg/m3。不同季节中ρPM10ρPM2.1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夏季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52;秋季次之,相关系数为0.783;春季相对较差,相关系数为0.613。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ρPM2.1ρPM10的质量浓度值差异很大,交通源>工业区>商业区>风景区。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质量浓度谱分布基本一致,均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0.43~0.65 μm/m3和9.0~10.0 μm/m3。南京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大气粒子质量浓度谱为双峰分布,粒子主要集中在0.43~3.3 μm/m3的粒径段。江北工业区ρPM10ρPM2.1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814,略高于鼓楼商业区的0.797。  相似文献   

10.
海洋对人为CO2吸收的三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用包含海洋化学过程和一个简单生物过程的三维碳循环模式模拟了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并分析了碳吸收的纬度分布。模拟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表明:海洋碳吸收再加上大气CO2的增加只占由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的变化而释放到大气中的CO2的2/3。1980~1989年期间海洋年平均吸收2.05GtC。海洋人为CO2的吸收有明显的纬度特征。模式计算的海洋CO2的吸收在总量与纬度分布上与观测结果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的概况;分析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异常多雨的成因;给出了2004年7月降水短期气候预测基本思路及各种预测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月降水量预测决策中有关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12.
陈淑琴  黄辉  李晓丽 《气象》2002,28(2):42-45
主要用统计方法热带气旋本身的要素(位置、近中心最低气压、移速等)与热带气多速的相关性,用前期的中心气压、位置、移速等作为因子并热带气旋数值预报产品建立移速预报的逐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5年共55 a黔东南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实时降水量观测资料,建立相当暴雨日数和雨日数的时间序列,分析黔东南地区相当暴雨日数与雨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黔东南相当暴雨日数的分布是以西南侧的雷公山脉为中心沿东北方向递减,雨日数则以东部和西部为大值区,南部和北部为小值区;相当暴雨日数主模态分别为西北—东南向递减的同位相型、西南—东北向为反位相型;雨日数主模态以西北至东部一线为中心,向两边递减的同位相分布,这与地形对降水机制影响有很大关系。相当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雨日数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相对稳定变化,之后呈下降趋势;相当暴雨日数和雨日数均具有2 a左右的主周期变化,雨日数还具有11 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国道G315线若羌-且末沙漠公路沿线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塔克拉玛干东南部近43a气候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在上述基础上,选取复合沙丘顶部、半坡、底部和平沙地四种典型风沙地貌为床面,采用YNZX—多功能全自动集沙仪,进行野外风沙监测,获取一批有关沙丘横断面不同高度脉动风速、输沙量的珍贵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沙丘横断面风速特征,为沙漠地区修筑公路以及选线参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IntroductionWhetherornottherearecloudsonalineaswelookingatapointonthegroundfromapointintilespaceorinreverseorderisimportantforsuchpurposeasdeterminingtheutilityofopticalandinfraredsearchingandtrackingsystems.ProbabilityofCloud--FreeLines--of--Sight...  相似文献   

16.
黄浩辉  宋丽莉  植石群  刘爱君 《气象》2007,33(3):101-106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51—2003年的年最大风速序列资料,应用极值I型分布函数对各站的年极值风速进行了概率计算,计算过程中极值I型分布函数分别采用了3种参数估计方法矩法、耿贝尔法和极大似然法,结合3种表征参数估计优良性的指标,对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耿贝尔法时拟合效果最好,即使在矩法或极大似然法为优的情况下,其拟合优良性指标与耿贝尔法也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满城冰雹云类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青  王雨曾 《气象》1995,21(6):33-38
根据探空、雷达观测以及降雹资料,对河北满城地区1986-1990年64次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冰雹云类型作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冰雹云分为5种类型:强单体、点源雹云、传播雹云、多单体及弱单体雹云。5年的统计资料得出,满城地区以多单体、弱单体雹云为最多,强单体雹云和传播雹云是该地区主要成灾雹云。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风速极值Ⅰ型分布参数估计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浩辉  宋丽莉  植石群  刘爱君 《气象》2007,33(3):101-106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51—2003年的年最大风速序列资料,应用极值Ⅰ型分布函数对各站的年极值风速进行了概率计算,计算过程中极值Ⅰ型分布函数分别采用了3种参数估计方法:矩法、耿贝尔法和极大似然法,结合3种表征参数估计优良性的指标,对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耿贝尔法时拟合效果最好,即使在矩法或极大似然法为优的情况下,其拟合优良性指标与耿贝尔法也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对重庆北碚城郊气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莉  李强  张爽  马君  汪志辉  陈湘  司云燕  冉静 《气象科技》2015,43(2):320-325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化进程对北碚城郊气温的影响,利用重庆北碚地面气象观测资料(1980—2013年),采用线性回归、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城市化影响贡献率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以及城市化与北碚城郊温差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重庆北碚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近34年北碚城区增温速率0.33℃/10a,郊区增温速率0.12℃/10a,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与平均气温的变化倾向率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弱的特点;城市化对平均气温贡献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区,对秋季的影响最大;城市化与北碚城郊温差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除了常住农村人口与城郊温差为负相关外,人均GDP、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常住人口、常住城市人口与城郊温差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汛期山西境内出现的5次横切变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资料以及可预报性综合分析发现:对流性或混合性暴雨,在暴雨发生前12 h 500 hPa及其以下都具有θse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500 hPa以上都具有θse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特征,稳定性暴雨则具有θse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特征.5次暴雨过程500 hPa副高均为纬向型,700 hPa均有西南急流轴配合以及大陆小高压相伴.分析结果表明:小高压的位置不同导致了不同风向的辐合和不同走向的横切变线产生,急流头向北伸展的纬度不同导致了横切变线所处的纬度差异,直接影响暴雨的落区;低涡的强度不同使得降水量发生明显的差异;高低空系统配置越完整暴雨落区和量级的可预报性也越强;连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风切变是提前24 h判断暴雨发生与否的敏感因子,卫星和雷达资料是短时和临近强降水预报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