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经典学说是中医之根,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诊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目前的教学模式现状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建议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包括采取中医经典教学理论与中医内科学具体病证相融合加深学生对具体病证的中医学认识、以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教学中围绕病案组合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处方、施药、调护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具体病证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2.
“以考促改”的中医经典教学改革,是以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作为突破口,依据考试要求结合经典课程的教学目的,变革教学思路,通过教学实施全程化、教学内容进阶化、教学过程主体化和教学手段信息化而实现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最终实现“以考促背,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改”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西医学教育的特色之一,但因为学生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学课时安排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方式缺乏合理性等原因,导致目前的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本文旨在分析高等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从树立中医文化自信、明确教学目的,合理设置教学重点、丰富教学手段,重视临床实践等角度提出改进中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和建议,旨在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中医知识。  相似文献   

4.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将知识链理论引入《方剂学》教学中,便于学生对前期中医基础知识及同期或后期中医经典、临床知识链条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本文从教学目标、绘制思路、绘制要求、取得成效等4个方面探讨知识链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培养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运用素质,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科学中的运用。首先要改革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如做好课前准备,课程教学中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其次,要改革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骨伤科学中,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模式是提高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临床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基础理论指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经电子内镜下行套扎术,术后4周对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要素进行分析。结果:EVL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多见,而肝气郁结证为最少见;男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女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肝肾阴虚证、血瘀阻络证(P<0.05);肝肾阴虚证与51~60岁年龄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61~70岁年龄呈正相关;术后8个月,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其中肝肾阴虚证明显多于其他各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以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为主,3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个月,以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脾肾阳虚证为主,4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发展过程中,肝肾阴虚证比例随术后时间增加而减少(P<0.05)。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被认为是打开中医奥秘之门的钥匙,备受中医药学者关注,与机体物质代谢和免疫关系密切。胃气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的强弱决定人体的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与预后。胃气学说与肠道微生态理论都是以解剖学的胃肠道为基础,其实质是整体观念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的体现,均参与物质的代谢、机体的防御,与舌苔的形成和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本课程组在《伤寒论》教学过程中,重视以目标定位为导向、策略运用与资源开发为抓手、课程思政为翼助的授课模式。此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能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高校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资源,提升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立德树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笔者在《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思政教育系列主题、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提升中医自信、帮助在校医学生塑造核心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展开了教学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基本情况,以该课程中“子宫”一节为例,从理论讲授、实验教学、相关知识扩展来展开,在各教学环节中深入挖掘、提炼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应用。理论讲授方面: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场所,联系到要尊重、感恩、孝顺母亲;子宫的形态,引申出生命的状态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子宫的大小,联系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子宫的韧带,提炼出学习工作中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实验教学方面:从大体标本,树立学生的感恩、敬畏和奉献之心;由子宫位置,引导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知识扩展:以中医女子胞,增强学生的中医学自信;以剖宫的部位,引申出学生要建立科学严谨的态度;用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临床角色感和使命感;学习子宫癌的相关文献,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由安抚孕产妇,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化爱于行,做一个有爱心的白衣天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重理论,强技能”为导向,探索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中医药特色教学内容与实施路径。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生,以问卷方式评估“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结果:学生对课程整体评价较高。95.83%的学生对整体上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满意,97.92%的学生对中医健康管理相关教学内容兴趣浓厚。学生自我评价中,对所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均超过85.00%。6个模块中学生印象较深、感兴趣程度较高的是“治未病中心见习”与“中医适宜技术体验”模块,公认难度最大的是“形象化的中医基础知识”模块。学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集中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增加实践机会”(出现5次),“多去见习”“理论内容不好理解”“内容较多”和“增加课时”(均出现4次),“基础知识补充”(出现3次),“技法多一些”“更多时间”(均出现2次),其他内容均出现1次。结论: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整体教学效果满意,尤其是“体验式教学”受到学生一致好评。教学反馈启示,仍需要在细化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与更新理论课教学手段两方面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探讨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中医经典知识薄弱、理论联系实践不够、创新性不强、对中医文化缺乏信仰是当前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培养中应注重经典及名家著作的学习,注重实践,加强师承,培养学生多维辨证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进一步改进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方法,有利于提高中医人才水平,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苏自古中医流派众多,皆推崇张仲景学说。本文简要概述江苏中医流派(虞山医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金陵医派、龙砂医派)的学术特点:刊刻《仲景全书》、秉承寒温一体发展温病学说及促进经典教育等,并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人才培养、发展经方等角度探析苏派中医对张仲景学说的古今传承,在此基础上围绕医派学术思想的临床验证、影像记录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于一体的(STEM)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战略。本文在全面梳理STEM教育内涵的基础上,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不彻底、课程设置缺乏综合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导师创新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探索STEM教育理念下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方法。主要方法有:构建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革新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完善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运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STEM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培养STEM教育师资队伍。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提升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专业建设,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日语人才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传播主体意识不强、日语水平不够、实践能力不足3个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医院校日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在教学中加入“四个介绍”: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介绍、中日医学交流史介绍、日本汉方医药发展现状介绍;采用“一个主体,两个结合,三个贴近”:以学生为主体,线上线下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贴近教学对象、贴近教学目标、贴近实际运用;做到“三个融合”: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与中医药词汇的融合、与医疗场景对话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对日传播能力,以提高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复方治疗肝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癌术后患者30 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 例予肝复方治疗,以21d为1个周期,治疗4个周期;对照组10 例不予药物治疗。观察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AFP水平。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F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复方可明显改善肝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证候,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7.
介绍蒋益兰教授治疗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异常的经验。蒋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手术攻伐伤及正气,脾胃虚衰、中阳下陷而湿热余毒未尽,治疗当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兼清湿热为主。根据患者具体证型及症状,以四君子汤临症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并举验案1则以证疗效。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红楼梦》中包含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容与专业知识,是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学习基础,也为中医护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从中医护理的特点、基本理论、评估方法、方药基础知识等方面探索整理《红楼梦》中的中医护理学术思想与内容,探究其深层的中医护理内涵及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方面的护理方法,期望能够在中医护理教学中援引举例提高教学效果,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培育护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养血丸对妇科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妇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血丸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0%(37/40),优于对照组的77.50%(31/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血丸可促进妇科术后快速康复,并能提升妇科术后患者的免疫力,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TST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重度混合痔89例分为2组,其中采用TST术治疗的46例为治疗组,采用PPH术治疗的43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种微创手术方式的综合疗效、术中牵拉反应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2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93.48%)高于对照组(8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出血量及术后疼痛、水肿、肛门坠胀感、尿潴留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大出血、肛门直肠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2例(4.35%),对照组复发6例(13.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术和PPH术均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的有效手术方式,但在术中术后痛苦程度、治愈率、复发率方面,TST术均优于PPH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