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了确定引起棉花障碍型冷害的主导气象因子,达到及时预报,减轻损失的目的。2007-2008年在新疆石河子棉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通过智能人工气候箱对石河子主栽品种297-5实施低温模拟试验,研究不同范围低温(9℃~17.5℃和11.5~17.5℃),及低温持续时间(2~4天)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棉花在遭受不同强度低温冷害后,其叶片、蕾和幼铃都出现异常脱落现象,且其减少程度与冷害强度有关,相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值越小,持续时间越长其减少率越高;棉花在遭受相同强度的低温后,其蕾、铃先于叶片出现异常脱落现象,并且减少率高于叶片15%~40%,但在一定强度范围内,当环境温度再次升高到满足其生长条件后,仍然可以继续稳定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引起棉花障碍型冷害的主导气象因子,达到及时预报、减轻损失的目的,2007—2008年在新疆石河子棉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通过智能人工气候箱对石河子主栽品种297-5实施低温模拟试验,研究不同范围低温(9~17.5℃和11.5~17.5℃),及低温持续时间(2~4d)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棉花在遭受不同强度低温冷害后,其叶片、蕾和幼铃都出现异常脱落现象,且其减少程度与冷害强度有关,相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值越小,持续时间越长其减少率越高;棉花在遭受相同强度的低温后,其蕾、铃先于叶片出现异常脱落现象,并且减少率高于叶片15%~40%。但在一定强度范围内,当环境温度再次升高到满足其生长条件后,仍然可以继续稳定生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河北省棉区1981—2015年40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棉花农情、连阴雨灾情、棉花产量资料,分析连阴雨过程特征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修订和完善连阴雨灾害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获取历史连阴雨产量灾损率、筛选关键致灾因子,采用权重系数法构建连阴雨强度指数,并建立基于强度指数的灾损评估模型;利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划分连阴雨强度等级;依据风险分析原理,构建连阴雨风险指数并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建立的强度指数能够客观反映连阴雨灾害强度,灾损评估模型评估效果较好。棉花播种出苗期连阴雨发生概率低(0.076)、造成的损失小(平均产量灾损率0.09%);现蕾至吐絮期连阴雨影响较大,发生概率和造成的灾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花铃期(0.447,17.1%) > 现蕾期(0.394,11.7%) > 吐絮期(0.237,7.2%)。近年来,现蕾期连阴雨发生站次减少,对棉花影响减弱,花铃期和吐絮期发生站次增加,尤其是吐絮期增加明显,成为连阴雨灾害影响棉花生长的主要时期。现蕾期和花铃期连阴雨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非主棉区,其中现蕾期高风险区分布在保定北部及以北棉区,花铃期高风险区分布在保定北部及以北棉区和石家庄、邢台、邯郸三市西部棉区;吐絮期高风险区分布在保定西南部、衡水西部、石家庄及其以南棉区,部分地区为主棉区。  相似文献   

4.
昌吉州棉区棉花生育期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开展棉花气象服务,对昌吉州主要棉区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与棉花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气候资料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得出昌吉州主要棉区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素:播种期的霜冻、苗期的低温、花铃期的高温和吐絮期的低温和全生育期的热量。  相似文献   

5.
2005年,全疆大部棉区开春期偏早,开春后气温回升迅速。播种出苗期间,南疆和东疆大部气温偏低,对当地棉花的早播有一定影响,并延缓了早播棉花的出苗速度;而北疆大部降水偏多,对棉田补墒、棉花播种及出苗有利。出苗至开花期间,全疆大部棉区的光、温、水配置对棉花生长较有利,部分棉区形成了“四月苗、五月蕾、六月花”的丰产格局。棉花花铃生长期和裂铃吐絮期,大部棉区温高少雨、光照充足,气象条件对棉花花铃生长及吐絮采摘有利。但喀什部分棉区由于前期高温干旱,部分棉田未能及时浇灌头水,且蚜虫发生严重,造成开花期及裂铃期均较常年明显推迟…  相似文献   

6.
石河子棉区棉花阶段延迟型冷害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客观定量评估北疆棉花冷害,本文利用2003-2007年在北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和莫索湾气象站进行的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对处于不同热量条件下的花铃期棉花进行发育期、外部性状、产量性状监测。结合两站同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整理两站开花至裂铃期间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日最低温度、及≥10℃、15℃、20℃活动积温等资料。综合气象学、生态学信息,分析棉花花铃期低温对棉花发育期、外部性状特征、产量性状特征的影响。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建立了北疆棉区棉花开花至开花盛期间隔日数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并由此得出北疆棉区出现轻、中、重度级别阶段性延迟型冷害的开花至开花盛期间隔日数指标;运用相同的方法得出出现轻、中、重度级别延迟型冷害的开花至裂铃期间单铃重指标。  相似文献   

7.
利用石河子棉区4个气象站197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均方差、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石河子棉区≥10℃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10℃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终日略微推迟,持续日数显著延长,积温明显增多;≥10℃积温及持续日数均在199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10℃积温正常年份的概率超过64%,依次向两端递减;≥10℃积温偏低地区主要在莫索湾,偏高地区主要在乌兰乌苏。气候变化背景下,石河子棉区热量条件有较好的改善,棉花延迟型低温冷害有所减轻,石河子棉区品种布局应以早熟棉为主。  相似文献   

8.
棉花是喜温作物,尤其播种~出苗、开花~吐絮对温度最敏感,所以,适宜的温度是棉花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热量不足不仅影响生育进程,并且对产量高低品质好坏也起着决定作用。在我省春季常因低温不能一播全苗,幼苗出土晚、生育慢,6月上、中旬搭不好丰产架子,现蕾盛期常延迟到7月上、中旬。棉花现蕾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9~20C,而关中棉区5月下旬就相继稳定通过了20℃,致使6月份的有效温度得不到利用,缩短了棉花的有效花蕾期,棉花现蕾少给铃少,秋季还易受低温阴雨的威胁。为此,我们研究了适期早播、保苗促苗的适宜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定量评估不同热量条件对石河子棉区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 2003至2007年在莫索湾气象站和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并收集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播期内开花- -裂铃期间的日最高、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和≥10℃、15℃、20℃活动积温等热量条件与棉花主要纤维品质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该棉区棉花纤维断裂比强度与热量条件相关最为明显,②限制该地区棉花纤维品质档次提高的主要纤维品质指标是断裂比强度,③当地主栽品种断裂比强度都具有随播期延后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品种的比强度随播期延后反应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评估不同热量条件对石河子棉区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2003-2007年在莫索湾气象站和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并收集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播期内开花---裂铃期间的日最高、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和逸10、15、20益活动积温等热量条件与棉花主要纤维品质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淤该棉区棉花纤维断裂比强度与热量条件相关最为明显,于限制该地区棉花纤维品质档次提高的主要纤维品质指标是断裂比强度,盂当地主栽品种断裂比强度都具有随播期延后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品种的比强度随播期延后反应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探求绿洲棉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棉田蒸散发规律,运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对膜下滴灌棉田蒸散过程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花的日蒸散量曲线都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时期一膜六行(30株/m2)种植的棉田蒸散量比一膜四行(20株/m2)大,花铃期棉田的蒸散发强度最大,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为4.76mm/d、5.94mm/d。同时,一膜六行种植的叶面积指数大于一膜四行种植,株高小于一膜四行种植。花铃期棉田的蒸散发量与日平均气温(p<0.01)和空气相对湿度(p<0.01)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日平均风速和日平均水汽压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匮乏是限制棉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棉花干旱后的复水灌溉量、复水时间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解除程度,可为制定有效抗旱减灾降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精准水分模拟试验,研究了花铃期不同复水程度(50%、75%、100%灌溉量)对棉花轻度干旱胁迫(土壤湿度为50%-60%)形态特性、产量的解除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后,100%和75%复水量处理棉花蕾铃干物质、地上总干物质均高于或接近对照,干物质增加量与复水程度呈正比,而50%复水量处理始终低于对照,复水对干旱的解除效应不显著。复水过程中,棉田土壤湿度和植株叶片含水率的差异变化趋势一致,复水后第4d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复水后第19天至30天,5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已发展为重旱,而75%、10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土壤为无旱状态,二者配合可快速监测棉田干旱状况。复水后株蕾铃数、单铃重、棉花纤维长度均低于对照,蕾铃脱落率增加,最终产量低于对照,但75%、100%复水量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0%复水量无法解除轻度干旱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75%、100%复水量可有效解除干旱影响,且在复水后第19d内受旱棉花处于恢复生长的旺盛期,进行干旱复水灌溉时需考虑复水程度和时间差。  相似文献   

13.
王秀琴  吴婷芳 《干旱气象》2014,32(6):1003-1006
甘肃敦煌地区气候条件虽然适宜棉花生长,但热量条件处于棉花正常生长适宜指标的下线,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利用敦煌市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1983~2012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敦煌棉花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对棉花的株铃数、单铃重及僵烂铃率、蕾铃脱落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花蕾期气温、花后热量和花期气温、裂铃吐絮阶段灌水量是造成棉花僵烂铃和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花铃期的平均气温越高,热量越充足,越有利于棉铃数的增加;7月上旬至8月中旬夜温不足降低了棉株矿物质和贮存物的积累速率,导致花蕾及胚珠发育不良,单铃胚珠数减少;盛夏7月中旬高温造成棉铃代谢紊乱,导致单铃不孕,造成株铃数不足和单铃重下降,进而影响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4.
巴旦杏春季低温霜冻灾害气象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当地主栽品种(莎车1号、莎车14号和莎车18号)为试材,在春季巴旦杏花蕾期至开花期,利用高精度冰箱进行花蕾、花朵和叶低温霜冻害模拟试验,结合历史灾情资料分析春季低温霜冻的强度与发生时段,确定巴旦杏晚霜冻冻害气象指标。结果表明,在开花期若遇到-4.0℃低温且持续2h,会出现轻度冻害;-4.0℃低温若持续4h,莎车1号(纸皮)、莎车14号(叶尔羌)和莎车18号(晚丰)3个品种均会发生冻害,减产幅度达到20%左右;若-6.0℃的低温霜冻持续达2h,3个品种都会发生严重冻害。  相似文献   

15.
2019年3—5月利用人工霜冻模拟箱进行枸杞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霜冻指标试验,模拟-8~-1℃、持续1~6 h的32组不同低温和持续时间处理组合,根据室内霜冻模拟试验冻后观测结果,将受冻症状划分为3个级别,并统计每个级别的受冻率,制定霜冻等级判断标准,建立基于低温、持续时间、受冻级别和受冻率的霜冻指标;利用2018年3—5月13个点次的大田霜冻试验结果和25个枸杞种植区自然霜冻调查结果验证霜冻指标。结果表明:枸杞霜冻与低温及其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霜冻越重;现蕾期抗冻性最强,初花期抗冻性明显较现蕾期弱,盛花期一定程度上较初花期弱。利用霜冻指标判断的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符合率较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作为枸杞花期不同阶段的霜冻灾害预报及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7—2007年11a石河子气象站7—8月份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总云量资料以及棉花桃数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了新疆石河子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发生与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光照特点的关系,并提出了该病发生的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17.
2005年运城地区苹果成花率低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城2005年苹果成花率低,多数果园只有2004年的1/4~1/5,不少果园还出现了“空树”现象,主要是由于2004年果树的各花芽分化阶段不良气候条件以及果树光合产物不足,致使花芽分化与果树花果之间产生了营养竞争而使得果树花芽分化受到了抑制,使得果树大部分花芽转向了叶芽,从而导致了2005年果树成花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1-2009年大豆田间试验观测数据,利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揭示了大豆不同发育期的气象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影响效果不同,其中开花-结荚期的平均气温与大豆产量相关性最大,为0.90,其次为播种-出苗期的降水,相关系数为0.71,结荚-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分枝期的生物量和开花期的叶面积对大豆产量具有一定影响(r>0.5)。通径分析显示具有显著直接作用的因子是开花期的叶面积,不同发育期的气温与降水主要通过对生物量和叶面积的间接作用来影响大豆产量,结荚-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产量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耦合气象因子与生物因子建立大豆产量回归模拟方程,能够较好解释大豆产量(R2=0.99)。  相似文献   

19.
Fruiting of cotton plant is determined and influenced by cultivars, climatic conditions,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pest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lowering and boll retention patterns of cotton cultivars can contribute to more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crop manage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various climatic factors on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and also, the nature of its effects prevailing prior and subsequent to either flowering or boll setting on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and retention in Egyptian cotton. This could be used in formulating advanced prediction of the effect of certain climatic conditions on the production of Egyptian cotton. Also, the study focused on four equal period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flower and bolls stage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these characters to climatic factors during these periods and to determin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the overall crop pattern. Further, the study predicting effects of climatic factors during convenient intervals (in days) on cotton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compared with daily observations to find the optimum interval. Evaporation, sunshine duration, humidity, surface soil temperature at 1800 h, and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are the important climatic factors that significantly affects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Evaporation; minimum humidity and sunshine duration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climatic factors during preceding and succeeding periods on boll production and retention.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and either evaporation or sunshine duration, while that correlation with minimum humidity was positive. The fourth quarter period of the production stage was the most appropriate and usable time to collect data for determining efficient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cotton production. Evaporation,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were the principal climatic factors that governed cotton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during the fourth quarter. The five day interval was found to be adequately and sensibly related to yield parameters than other intervals and was closest to the daily observations. Evapora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climatic variable affecting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followed by humidity. An accurate weather forecast 5–7 days in advance would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avoid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ic factors on cotton production through utilizing proper cultural practices which would limit and control their negative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