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小麦土壤水分监测预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冬小麦生育期间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对聊城市二十多年来冬小麦生育期间的土壤湿度资料,进行了不同降水(灌溉)条件,不同土壤湿度初始状态,不同土壤深度层次的具体分析,并结合气候资料,找出了各种情况下的麦田增(失)墒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增(失)墒预测模式。据此可根据当前土壤的初始条件,对未来的土壤增(失)墒规律进行估算,为冬小麦生育期间的灌溉时间的确定,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间作套种和丘陵岗位的小麦苗情NOAA/AVHRR遥感监测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分析多年间作套种区和丘陵岗地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G3绿度等级与农学参数的线性方程,并根据河南省间作套作和丘陵岗地冬小麦各监测区不同生育阶段苗情长势的农学参数,反推出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G3绿度等级指标,为冬小麦间作套种和丘陵岗地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工作提供一套较准确、客观、实用的苗情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3.
张洪新 《山东气象》1997,17(3):42-43,41
为探讨德州市冬小麦产量的制约因素,统计分析了德州市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各气候因子与产量的关系。分析认为,80年代前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矛盾是水分不足;同时指出,浇好播前底墒水,拔节孕穗水是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理分析多年间作套种区和丘陵岗地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G3绿度等级与农学参数的线性方程.并根据河南省间作套种和丘陵岗地冬小麦各监测区不同生育阶段苗情长势的农学参数,反推出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G3绿度等级指行.为冬小麦问作套种和丘陵岗地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工作提供一套较准确、客观、实用的苗情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生育及其最终产量的形成,都离不开与之相关联的各种环境条件。在目前控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能力相当有限的情况下,环境气象因素对冬小麦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更为直接、频繁和面广。实践证明,不同年型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劣是造成产量丰欠年景差异的最基本原因。本文试图以当地基本气象条件的不同情形与冬小麦产量丰欠差异互相适应的关系,应用贝叶斯准则对平凉地区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和产量进行气象年  相似文献   

6.
膜下条播冬小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效应,充分利用晚秋和早春的光热资源,提高冬小麦产量,地膜冬小麦成熟较早,也为复播创造了条件。分析地膜冬小麦适宜的播种期和揭膜期。  相似文献   

7.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影响2010年冬小麦产量构成的有利气象因素是:底墒水充足,各生育阶段降水分布适宜,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在分(蘖)一越冬开始期平均气温偏低,冬前积温不足,不利于晚播小麦分集成穗.春季低温冷害对小麦小花分化有一定影响,但幼穗分化时间长,灌浆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8.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与植物的光合能力密切相关,是评价作物长势和预测产量的重要农学参数,利用高光谱遥感能够实现农作物LAI快速无损监测。为了建立不同播期条件下冬小麦LAI反演的最佳高光谱监测模型,提高冬小麦LAI估算模型精度,将地面实测冬小麦LAI数据和冠层高光谱数据相结合,对4个播期及4个播期组合模拟的混合播期数据进行分析,选取8种植被指数,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构建不同播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在4个播期处理和由一个所有播期组合下(即混合播期)建立的LAI光谱监测模型中,播期1和播期4分别以EVI2和mNDVI拟合效果较好,播期2、播期3及混合播期均与NDGI拟合效果最好。不同播期及混合播期的拟合方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03,0.823,0.907,0.819和0.798;通过试验田实测LAI与反演LAI数据进行拟合模型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1,0.78,0.63,0.82,0.91。通过分析可知,不同播期的分期监测模型比混合播期统一监测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精度更高。因此,播期1、播期2、播期3、播期4分别选用植被指数EVI2、NDGI、NDGI、mNDVI建立冬小麦LAI反演模型。该结果可为实现不同播期下冬小麦长势精确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人工增雪对冬麦冻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子毅  贾昭茂 《气象》1997,23(9):27-30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改良、冬季气温升高和人工增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播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秋冬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冬小麦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76-2006年秋冬气候条件分析。得出鸟鲁木齐冬小麦冬前生长期间和越冬期间的气候条件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冬前〉0℃积温增加,越冬期初日后推,冬前生长期延长,越冬期间负积温减少。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适当晚播更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应在传统播种期的基础上向后推迟一候左右。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选用泰农18(中大穗)、济麦22(多穗)两个冬小麦品种,在2011年9月26日—10月20日采取5个不同播期,3个不同播量进行田间播期播量试验,以期筛选出本地区不同品种类型冬小麦的适宜播期、适宜播量。为充分利用临邑县气候资源和制定合理的小麦播期播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性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动态变化,利用不同品种冬小麦分期播种的灌浆速率资料,建立了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播期条件下不同品性冬小麦的灌浆特性,并探讨了冬小麦灌浆特性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质量与开花后天数的关系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基于Logistic模型求算的各次级参数能够较好地表征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半冬性品种较春性品种灌浆高峰期出现时间早;春性品种的粒重渐增期和粒重快增期持续时间一般长于半冬性品种的;半冬性品种的平均活跃灌浆期较春性品种的短;早播和正常播种条件下,春性品种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均高于半冬性品种的,而迟播条件下春性品种最大和平均灌浆速率均低于半冬性品种的,适期晚播更利于春性品种灌浆和千粒重增加。灌浆特性的变异系数分布总体呈春性品种大于半冬性品种的,表明播期对春性品种的影响更大。不同籽粒灌浆特性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不同,其中孕穗—成熟期内的平均气温、孕穗—乳熟期内的降水量、播种—乳熟期内的日照时数与冬小麦灌浆特性相关密切,基于灌浆特性与气象因子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507~0.875,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生长发育统一阶段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生物学为基础,发展了一个包含非线性积温模式并考虑了日长影响的冬小麦生长发育阶段(DVS)模式,该模式不同于一般以往的冬小麦分段发育模型,它是一个统一的发育模式,利用中国小麦生态实验资料研究表明:黄淮海地区秋播冬小麦发育速度模式可以拟合为V=2.34×10-3+1.21×10-3×e0.30(DL-DL0)+1.62×10-7×(T-Tmin)(1.93)(Tmax-T)(1.14),其中T为日平均温度,DL为日长,DL0为临界日长,Tmin、Tmax为小麦生育的最高、最低温度;V的逐日累加即为该日的DVS值。利用中国小麦生态资料确定的DVS值分别为:出苗0.03,三叶0.07,拨节0.70,抽穗0.88,开花0.89,成熟1.0。平均拟合误差3.6天。利用该模型可对大田冬小麦生长进行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冬小麦冬季冻害及播期延迟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即2000年前冬季冻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00年后冻害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不显著,即冬季冻害已不再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子。2018—2021年的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分析表明:山东泰安和陕西咸阳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播期推迟,冬前积温和生长季积温明显减少,导致冬小麦植株高度、地上总干重和叶面积指数减小;播期推迟对产量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分别减少,导致减产,播期推迟10 d平均减产22%,推迟20 d平均减产40%。因此,冬小麦推迟播期并未产生积极效应,可能原因是当前冬小麦播期和主栽的冬小麦品种已适应当地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产量农学预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冬小麦产量农学预报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新疆冬小麦分区、分县产量的农学预报模式。利用本模式可在新疆不同区、县,冬小麦不同发育时期(苗期、停止生长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及其生长发育状况作出冬小麦产量长、中、短期预报和实行定点动态监控。  相似文献   

16.
礼县是个农业县,全县94.64%的作物无灌溉条件。冬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5—52%,占总产50%左右。冬小麦的丰欠直接左右我县粮食产量的高低。长期以来,冬小麦平均产量徘徊在100—120公斤。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冬小麦播种盲目追求季节性,很少考虑气候和品种条件。在海拔较高的地区8月下旬就开始播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地上部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利用中国气象局固城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大型根系观测系统,研究冬小麦在重度干旱胁迫(≤40.0%)、轻中度干旱胁迫(40.1%-55.0%)和适宜(55.1%-80.0%)3种水分胁迫条件下地上部分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以探索水分胁迫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水分胁迫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在轻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小麦全生育期的天数缩短,株高、叶面积及灌浆速率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3种水分胁迫的株高增长量为适宜>轻中度胁迫>重度胁迫,灌浆速率为适宜>轻中度胁迫>重度胁迫。土壤水分胁迫引起冬小麦物质分配更多地向支持生长的茎秆转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水分胁迫,小麦产量将降低,重度胁迫条件下小麦产量为适宜水分条件的69%。  相似文献   

18.
武金岗  高苹  汤志成  陶炳炎 《气象》1996,22(10):51-53
分析冬小麦越冬前叶龄变化,温度有效性随播期,发育期变化及其对叶龄的影响。用样条回归方法,建立了叶龄与有效积温模式,并用该模式确定冬小麦适播期以及插补缺测的叶龄。  相似文献   

19.
根据枣庄市冬性小麦生长的农业气象指标,利用枣庄站近30a的冬前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枣庄冬小麦适宜播期随气温变化规律:(1)近30a年,枣庄冬前各旬平均气温80年代较低,90年代与常年平均值比较接近,进入21世纪以后,冬前各旬平均气温呈现前期偏高,后期偏低或接近常年平均的特点,入冬时间变化不大,与常年平均日期前后相差1~2d,冬前积温达到650~570℃的日期比常年平均推迟1d;(2)枣庄冬小麦始播期常年平均为10月10日,适播期为10月7-18日,年份通过率为87%,最佳播期为10月10-13日。(3)2012年冬前气温变化异常,作为一种特殊年型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改变了作物的生育环境,冬季积温的增加使冬小麦的适播期发生了变化,春季霜冻、干热风,使小麦的生理机能受到了损害。因此,给出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最佳播期的窗口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日照地区3个气象站1951—2016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冬前≥0℃·d有效积温为400—750℃·d)、拔节期间发生的春季霜冻以及乳熟期间发生的高温干热风天气的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前(10月2日至12月20日)≥0℃·d有效积温,近62 a来大东港区以1.572(℃·d)·a~(-1)的速度递增,近58 a来五莲县以1.339(℃·d)·a~(-1)的速度递增,近66 a来莒县以1.513(℃·d)·a~(-1)的速度递增,日照地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均未发生突变过程。最终确定日照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大东港为10月20—25日,五莲县为10月17—20日,莒县为10月11—15日,比传统播期推迟5—10 d,理论上避免了冬小麦拔节期的霜冻危害,并分别以69%、85%、75%减少了小麦乳熟期的高温、干热风危害。该研究对当地冬小麦生产可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