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肃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对甘肃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大面积调查和示范区定点观测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成果,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区域内典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沙棘一仁用杏一紫花苜蓿复合经营模式(T1)、侧柏一甘蒙柽柳一紫花苜蓿复合经营模式(T2)、甘蒙柽柳一农作物复合经营模式(3)、雨水集流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T4)、围栏放养模式(T5),以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T6)作为对照,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该研究成果将为甘肃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工程、实现当地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还草研究之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在综合阐述我国自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来有关退耕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之时,比较分析了中外退耕还林还草实践中的退耕目的、基础及政策方面的差异。并针对目前国内退耕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应加强除坡耕地以外的其他类型耕地的退耕和对退耕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大尺度区域范围内采用先进的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将是今后退耕还林还草规划和决策分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北部是黄河流域土壤风蚀典型区,评估防风固沙服务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评价中的风蚀模型估算黄土高原北部风蚀区固沙量,定量评估2000—2020年防风固沙服务,并结合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变化分析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北部风蚀区年均固沙量5.52亿t,年际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变化率-0.12 t·hm^(-2)·a^(-1);而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以每年0.50%的速率增加,研究区植被防风固沙服务增强。空间分布上榆林北部风沙区、宁夏东部风沙区、甘肃庆阳、毛乌素沙地中南部及沙地北部达拉特旗植被防风固沙服务有所增强。(2)草地是控制土壤风蚀、发挥防风固沙作用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荒漠化逆转与退耕还草明显增强了防风固沙能力,草地退化将造成固沙服务显著减弱。(3)风速是引起黄土高原北部风蚀区防风固沙服务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植被恢复对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等关键区域的防风固沙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龙花楼  张献忠  王军  罗明 《山地学报》2004,22(4):502-507
以长江上游丘陵区重点水土流失区内的四川省中江县为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坡度和水土流失约束下的耕地状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乡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坡耕地治理的社会经济实力综合评价,进而探讨了坡耕地治理的相关措施。分值在80~100间的乡镇应以大规模的改造坡耕地(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为解决粮食问题和实现陡坡地退耕创造条件,退耕还林还草应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于一体。分值在65-80间的乡镇应结合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分值在0~65间的乡镇应注重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土地利用技术的应用。不宜近期退耕。此外,通过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陡坡退耕带来的粮食问题,为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最具标志性的世界重点生态工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第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014年启动实施的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截至2020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5353亿元,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35个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3483万ha,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1423万ha、荒山荒地造林1753万ha、封山育林307万ha,占同期全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有4100万农户、1.58亿农民直接受益,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42万亿元,经济效益0.26万亿元,社会效益0.73万亿元,合计2.41万亿元,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展望未来,退耕还林还草将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就是要努力实现建设高质量、成果高效益、管理高水平,我国在2021-2035年间将继续推动第三轮退耕还林还草,预计可以退耕还林还草667万ha。  相似文献   

6.
湛江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演化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熵权法、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模型对湛江市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则明显降低;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不高,属于基本协调状态;最后,还提出了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80  
傅伯杰  邱扬  王军  陈利项 《地理学报》2002,57(6):717-722
在土壤侵蚀模型LISEM (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 校正的基础上,模拟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流失效应,旨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出口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速、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的大小顺序为:1975年>1998年>25度退耕>20度退耕>15度退耕。1975年和1998年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均退耕还林还草,这2种土地利用格局的径流和侵蚀模拟值都显著大于3种退耕方案。在3种退耕方案中,20度和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逐步转变为果园/经济林地,3种退耕方案之间的水土流失差异不显著。相对于1975年土地利用来说,1998年土地利用能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5%~10%;3种退耕方案的减流减沙效益更加显著,可以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40%~50%。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维度全面分析城市水环境治理效益并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构建包括3项二级指标和27项3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线型加权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性理论,对武汉市水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论如下:(1)生态效益水平的提高是城市水环境治理最直接的影响;(2)城市水环境治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比重接近总效益水平的50%,凸显了水环境治理效益的正外部性以及政府建立合理的水环境治理机制的必要性;(3)从经济效益来看,武汉市水环境治理对于房地产及旅游业的影响最为明显;(4)水环境治理社会效益不明显,反映了公众对政府水环境治理认同感及自身环保意识的欠缺.据此,对改善城市水环境治理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模型测算指标权重,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洛阳市为实例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基于AHP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评价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还能够帮助城市更好地参与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竞争。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贤赵  宿庆 《山地学报》2006,24(1):7-12
退耕还林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的粮食安全,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便是退耕带来耕地面积减少,引发粮食总产量的降低。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生态退耕规划,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分析。利用具有显著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区各亚区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各亚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粮食安全的协调途径。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典型地区SOTER数据库支持下的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长江上游的典型地区彭州样区1:5万PXSOTER数据库的支持下,选取了表征土壤肥力的若干指标项目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环境中,应用层次分析(AHP)和模糊评价(Fuzzy)等数学分析原理,对该区水耕人为土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综合分值的高底将评价单元分为3个等级。基于SOTER的土壤肥力评价,实现了县域土壤肥力的分等评价自动化,提高了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现代意义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整理区现状基础资料及土地整理相关资料收集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运用TOPSIS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3个井灌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例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3个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实施结果塔布赛乡整理项目实施综合效益为0.8,伍什家镇整理项目实施综合效益为0.64,双河镇整理项目实施综合效益为0.56,从土地整理实施综合效益等级上划分,塔布赛乡土地整理项目达到优秀等级,伍什家镇土地整理整理项目、双河镇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省土地利用背景与现状,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法对福建省1997—2007年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速越来越快,各分项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综合效益趋势一致,生态效益则是在波动中上升.最后,提出了基于用地效益优化的土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选取沙化严重但近期沙化防治效果显著的宁夏盐池县北部风沙区为案例,基于SPOT 5遥感影像将沙区聚落按居民点与周边土地的空间关系分成11种类型,并抽象成3个基本模式(放射状、环状、放射+环状)。同时,构建由3大支撑系统的30项指标组成的聚落人居评价指标体系,对11种类型聚落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环状模式聚落的人居环境质量最高,其中又以单环状聚落最优;复杂半放射+半环状聚落次之;放射状聚落相对最差,其中又以居民点与沙地直接接触的有耕地放射状最差。最后,分析了各等级聚落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沙区实际情况提出复杂半放射+半环状聚落中有耕地半放射+半环状的聚落为沙区聚落相对适宜人居的聚落类型。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工程成效实证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生态工程的参与者和受影响者,农牧民对生态工程成效的评价、对未来生态工程措施的选择倾向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将结构化问卷调查与开放式访谈相结合,对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四子王旗和太仆寺旗3个旗县生态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围封禁牧以及季节性休牧是本区主要的生态工程类型;基于个体体验,农牧民并不认为生态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显著的生态效益;生态工程对农牧民的影响表现为"减产、提效、增收";对于未来的工程措施,农牧民优先选择限制牲畜数量,其次是退耕以及保护退化草地;绝大多数农牧民支持有补偿条件下进一步退耕和生态移民。本文进而给出了一些研究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59,自引:5,他引:54  
王雨晴  宋戈 《地理科学》2006,26(6):743-748
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量化方式评价全国14个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变化趋势,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表明协调度函数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信度高,不失为一种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土坡面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减流减沙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佳  刘普灵  邓瑞芬  刘栋 《地理科学》2012,(11):1391-1396
在延安燕沟流域退耕黄土坡面,根据植被状况建立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耕地、草地、灌木地、林地)径流小区,分析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与坡耕地相比,各小区的减流减沙效益为:林地>灌木地>草地,草地和灌木地的减沙效益大于减流效益。对比草地和灌木地刈割前后的产流产沙量,可以看出,草地和灌木的减流效益有80%以上是由于地表枯落物及根系拦蓄径流造成,刈割后产沙量有明显增加,表明处于植被演替初级阶段的近地表层生态功能仍然比较脆弱,仍需进行封育保护。  相似文献   

18.
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为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生态重建模式是协调生态脆弱地区人地关系的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总称。作者在按模式总体特征、生态重建规模、投资需求及实施效果开展评价方法讨论和筛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黄土丘陵区为例,总结了“赈济退耕”、“梯田退耕”和“坝系根治”3种模式的基本特征,计算了不同模式下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关于退耕、新修梯田、园地扩建、建坝淤地以及林草植被恢复等的规模和投资需求额度,分析了各模式下的生态重建效益。结果表明:“梯田退耕”可作为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的主体模式,目前正在实施的“赈济退耕”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坝系根治”在局部区域可作为辅助模式。  相似文献   

19.
57一05 2003021769千热干旱河谷区和黄土丘陵沟壑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初步研究二Study on the nlodels of eonversion of eropland to forest andgrassland in dry hot and arid river valley subregions&肠lly ra-vine subr堪ions of助ess Plateau/李世东//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一2002,24(3)一35一38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分别选取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  相似文献   

20.
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有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从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和生态因子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物元模型评价枣庄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转型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总结相关制约因素。研究表明,转型政策对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明显影响;通过单指标关联度归纳的6个制约因素为转型过程中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明了方向;物元可拓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