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乌拉特前旗现代绿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拉特前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典型的外流流域绿洲灌溉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存在着土地退化、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乌拉特前旗农业产值的10个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区用电量、农业化肥施用量占据前三位;降水总量、耕地面积、农业人口数处在后三位.提出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培育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依靠科技,加大农业机械的使用,合理施用化肥,提高物质投入效率;保护耕地质量、稳定耕地面积、促进耕地集约化等措施来提高现代绿洲农业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单元为依据,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但其差异逐渐减弱.②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上,部分县市发展水平下降.③ 各县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步调不一,导致部分地区不同年份发展水平差距变大.④ 各县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存在高值集聚现象,且呈逐渐弱化趋势.⑤ 热点区和冷点区逐渐减少,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相对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极化趋弱;热点区与次热点区、冷点区与次冷点区呈核心-外围模式分布.  相似文献   

3.
峡谷暖区农业地形气候垂直分层及其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罗宏  杨志峰 《地理研究》1999,18(4):407-412
以鄂西南峡谷暖区为例,选取适当的农业地形气候垂直分层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峡谷暖区地形气候进行了垂直分层,以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中垂直农业气候层的农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决策分析,结果表明,峡谷暖区可划分为三个垂直农业气候层,即温热层、温暖层和温和层。且实行以种植为主,农、林、牧、副、渔并演的方针是峡谷暖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战备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处粤东北的梅州市,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属于经济欠发达山区。但梅州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文中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梅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依据科学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构建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工业经济为支撑,以旅游经济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特色专业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追寻山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向,依据山区农业生产的现状特点,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实现我国山区农业有序发展的两条基本道路:1.耕上—土地—基地化建设的道路;2.种植业—大农业—商品农业的道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走上述两条道路所要实行的四项关键措施和重点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业国际化,农产品贸易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已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新形势下,广西发展外向型农业遇到难得的机遇.本文对外向型农业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在分析和评价广西外向型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广西发展外向型农业应该遵循的原则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总的说来,我国农村还处于开发时期,许多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这就决定了农业开发是我国今后一项重大的农业工程。在目前百业待举,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迫切需要对这些农业开发工程的利用方向、利用方式以及采取措施后的效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前期论证和系统研究,以提高预见性和科学性,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依据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进行定性分析,而且更需要采取一些先进的定量分析,进行定量研究,以便为农业开发、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供数量化依据和多方案择优的基础,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则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四川盆地资源、农业问题特殊性与可持续农业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及四川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农业是资源、环境、经济粮食协调发展的农业体系 ;是一种开放的动态平衡的大农业 ;其前提是“发展” ,核心是“协调” ;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型应有一个过渡时期。四川盆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通用途径是突破紫色母质资源的培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两个薄弱环节 ,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 ;建立复合型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的综合水平 ;建立永续利用的资源支持系统和以后续技术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 ,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发展。最后针对盆地的干旱、水土流失、冬水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在中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规范经营阶段,从最初的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和政府扶持主导过渡到了现今的市场主导.本文基于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和概念特征,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能用以指导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BPEIR模型及特尔菲法,建立了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环境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5类指标共20个单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1993-2007年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3年以来为高速发展阶段,资源产出、资源综合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主要拉动因素;资源消耗水平多年徘徊不前.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始兴县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山区县,通过对始兴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及发展进程的剖析,详细分析了始兴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生态始兴为特色,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推进中心镇建设,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特色经济,促使始兴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理解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江苏省的铜山县、如东县和常熟市329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以及方差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农户土地用途变更空间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主经营人数比重越高,农户选择改变用途地块的距离就越远,而打工导致的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户土地用途变更空间决策则没有显著影响;农户的存款越多资金越充足,农户改变用途地块的距离可能就越远;相对于铜山县,如东县和常熟市两地农户改变土地用途的地块距离相对较远;变更后地块的用途不同对于改变用途地块的选择也有影响,变更为渔业养殖用地则通常会选择离家较近的地块,而在种植业内改变用途,通常会选择离家较远的地块。  相似文献   

13.
根据罗甸县气象站1977年~2010年34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及作为对比的平塘县气象站资料,分析罗甸气温指标的历年实际、趋势、移动平均等曲线变化趋势,对比水库蓄水前后的变化;计算罗甸、平塘两站气温的差值,用t检验库后年份差异点的差异显著性,如有显著差异,认为水库对气温有影响。分析得到:罗甸气温指标基本呈上升的趋势,库后平均值大于库前平均值0.4℃或0.5℃;罗甸气温年较差的变化趋势是略有减小,日较差历年变化趋势平缓。水库对气温的上升趋势有抑制作用,对年较差、日较差有减小的作用,但影响都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王登峰  魏志远  吕烈武  方圆  漆智平 《热带地理》2012,32(6):593-597,605
以澄迈和陵水黎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在构建包含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和土壤管理在内的4个子目标、11个具体指标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理论确定指标隶属度,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加权求和,对澄迈和陵水进行耕地地力水平综合评价,阐明其耕地地力水平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澄迈和陵水的耕地地力为中等水平,且澄迈的耕地地力相对较高,母质和地形因素是两县耕地地力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2)耕地地力水平分布格局与地形和水系分布关系较为紧密,谷底平原、平原和山麓平原地区耕地地力水平较高,降雨和地形因素是导致区内耕地地力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长沙县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得出长沙县人均生态足迹是2.52hm^2/人,以及全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0 hm^2/人,从而可以看出全县人均生态赤字为1.92 hm^2/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生态赤字最多的是化石燃料土地,然后依次为耕地、水域、草地,这表明全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大大地超出了生态环境承载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和耕地的占用的急剧增加是产生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分析曲江县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当前“三高”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基础上,以1994年为现状年,对曲江县本世纪末到2010年的“三高”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及战略部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2,他引:37  
以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的干旱区民勤绿洲为例,应用GIS、RS技术,从绿洲耕地风蚀潜在危险性、水资源利用与空间分布、作物安全生长格局与绿洲防护体系变化四个方面,对该绿洲近14a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绿洲土壤风蚀潜在危险性逐年增大。地下水埋深持续下降,5~20m的地下水埋深区域面积比例由1987年的39.6%上升到2001年的62.1%。地下水矿化度在绿洲的北部表现为上升的发展趋势。作物安全生长格局变化显示春小麦与棉花的安全生长面积由1987年占绿洲总面积的63.8%和91.5%下降到2001年的56.2%和71.3%。由林地与荒草地组成的绿洲防护体系逐年被破坏。地表水资源的逐年减少是绿洲生态安全状况不断下降的主导因素,而人类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及毁林、毁草开荒等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绿洲生态安全水平逐年减低。  相似文献   

18.
张竟竟 《热带地理》2013,33(4):465-472
综合运用回旋半径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别对河南省豫西山地灵宝市和豫东平原柘城县进行聚落与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柘城县交通网络的长度维数(DL)为1.165 9,灵宝市为1.098 3,均小于2,两地均表现出交通网络密度从测算中心向周围地域逐渐递减的规律性;柘城县交通网络分枝维数(Db)为1.324,灵宝市为0.981 8,柘城县较灵宝市交通网络的通达性高;柘城县聚落体系分布半径维数(D)为1.504 4,灵宝市为1.057 1,柘城县较灵宝市聚落体系空间分布均匀。平原县市和山地丘陵县市的交通网络与城乡聚落体系空间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理条件论汉代徐闻县治在今雷城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2003,23(2):190-194
汉徐闻县政区包括除廉江市的雷州半岛的大部.比较了雷城镇和今徐闻县南部两地历史地理条件后认为,雷城镇宜为汉代古徐闻县治,而今徐闻县南部不宜为汉代徐闻县治.  相似文献   

20.
近50a来民勤沙尘暴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根据民勤县气象局近50a来观测的1436次沙尘暴资料, 系统地分析了这一时段沙尘暴发生的时间特性。从沙尘暴发生的机制出发, 并结合当地的其他气象要素, 初步确定沙尘暴和与之对应的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该地区治理沙害、恢复生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