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容 《河南气象》2003,(1):46-46
第一 ,霜和露记录勿混淆。秋末初冬时节 ,气温日较差大 ,在 0℃以下的晴朗清晨 ,易形成霜 ,但日出后气温升高 ,霜融化成露 ,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记露。为了避免误记 ,观测人员应在日出前观察一下天气现象。第二 ,勿漏记结冰。由于初冬早上气温变化快 ,不稳定 ,在 7:30巡视仪器时注意蒸发皿是否有结冰 ,在 7:45 - 7:48观测天气现象时一定要再看一下蒸发皿是否有结冰 ,并轻轻晃一下蒸发皿或用铅笔碰一下水面 ,这样在有很薄的结冰现象时也容易发现 ,不至漏记。第三 ,提前选择好测量积雪深度的地方。选择的地点要求平坦 ,并保持其自然状态。第四 ,…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5年CN05.1高分辨率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格点资料,计算6个极端气温指数(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结冰日数、霜冻日数、暖日日数、冷夜日数),通过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考察青藏高原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总体分布呈现西冷东暖的特征,与地形西高东低一致;该地区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及暖日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25℃/10a、0.42℃/10a、2.14d/10a,极端最低气温的线性增温趋势较极端最高气温更为明显;而结冰日数、霜冻日数及冷夜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3.09d/10a、?4.75d/10a、?2.31d/10a;从空间分布看,青海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的增温趋势最为显著,柴达木盆地是明显的升温中心;在时间变化上,极端最高气温、结冰日数、暖日日数均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四川138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年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0年四川年均最高、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呈非对称性升温,年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31℃/10a和0.185℃/10a,后者增温幅度约为前者的1.4倍。年均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在空间分布上多数地区也呈非对称现象,年均最高、最低气温在西部高原地区升温较快,但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明显高于最高气温,这导致气温日较差在高原西部地区下降幅度较大。年均最高气温在1980年代最低,2000年代达到最高;年均最低气温在1960年代最低,2000年代最高;年均气温日较差在1960年代最大,1980年代最小。年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在1996年和1993年发生转变,年均气温日较差分别在1973年和2005年发生了转变,年均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的不同及转变年的不一致导致气温日较差在转变年上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天气现象结冰,是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皿的水)冻结成冰,它可分为三种类型(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水面结冰时。水温必须≤0C。而大自然中的水温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结冰还与水面面积,水流速度,水体深度,深水层温度,水的纯洁度,以及当时气温、风速有关。广阔水域的冻结,除了考虑上面所提的因素外,一般来说它的封冻日期比气温长时期<0C 的时间滞后15—30天。气象观测中的结冰现象,是以小面积的容器(包括蒸发皿内的水),或地面上的小水面  相似文献   

5.
结冰的观测和记录结冰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皿中的水)冻结成冰,通常我们观测结冰的有无(因自然条件限制)是看蒸发皿中的水是否冻结,如冻结便记结冰如未冻结则不记。但由于观测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记录结果。如:5号20时观测,蒸发皿中水虽冻结,但当时气温...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众天气预报预测塑料大棚逐日极端气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浙江省慈溪市的公众天气预报和草莓大棚内极端气温的观测数据,构建一个以室外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最大风级、白天和夜间天空状况作为输入变量,棚内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作为输出变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用以预测草莓大棚室内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大棚内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的训练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0℃和1.3℃,绝对误差则分别为3.2℃和1.0℃;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6℃和1.2℃,绝对误差为3.0℃和1.0℃。该模型数据获取方便,实用性强,模拟精度较高,可以较准确的预测未来温室内的极端气温,为温室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吐鲁番东坎农业气象试验站和鄯善气象站近52a(1960-2011年)冬季逐日资料,分析入冬期、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低温日数、负积温变化特征,以及特色林果葡萄、红枣冻害发生年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探讨冬季气温变化与冻害发生的关系,总结冻害成灾指标,为防止果树冻害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吐鲁番盆地冬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入冬期偏晚,冬季结束时间提早,冬季持续日数缩短;冬季气温在1985年发生突变,存在7a的周期变化。在无稳定积雪的情况下,最低气温负积温较历年平均值低180.0℃以上,日最低气温≤-18.0℃持续15d以上,且日最低气温连续≤-20.0℃持续5d以上,休眠期的红枣、杏树花芽会发生中度冻害;最低气温负积温较常年低200.0℃以上,日最低气温≤-20.0℃持续7d以上,且日最低气温≤-21.0℃持续5d以上,红枣、杏树及无积雪、覆土厚度〈30cm的葡萄会发生严重冻害。  相似文献   

8.
顾欣  康为民  龙先菊  张艳梅 《高原气象》2012,31(6):1761-1766
利用1980-2010年黔东南地区16个地面气象站逐月实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对各气象要素的影响程度,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提取了第一特征向量场的时间系数并进行了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以及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数理模型确定气温变化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等。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的蒸发皿蒸发量与气温、湿度、降水量等因子有关系,并与气温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该地区气温出现了明显的升温趋势,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该地区年气温突变的关键时期,其气温倾向率为0.25℃.(10a)-1,通过了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在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蒸发皿蒸发量增加了5.93%~8.04%,并自东向西逐渐递减,与海拔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镇江市道路结冰影响指数分级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年3月至2003年12月镇江市水泥路面、柏油路面两种下垫面的地面气温数据,分析镇江市道路结冰的气候特征,结合降水性质、是否有积雪、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定义道路结冰影响指数,并对其分级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镇江市道路结冰月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冬季,11月和3月出现次数很少,其变化趋势与镇江11月至翌年3月常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呈反位相;在考虑当日或者前一日出现降雪或者有积雪的情况下,水泥、柏油两种下垫面的地温≤0 ℃并持续16 h以上将会出现对交通有严重影响的道路结冰;道路结冰主要出现在夜间,白天如果出现了道路结冰,当日其它时次也会出现严重的道路结冰,对交通的影响将比仅夜间出现更大。道路结冰影响指数对连续的道路结冰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是空报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气温在 0℃时 ,可能会在小水体中形成微薄冰层 ,而在大型蒸发器水体中却不易形成。过去观测结冰时把小型蒸发器内水体是否结冰作为记录标准之一 ,现在基本站 3月 1日~ 1 0月 31日使用大型蒸发器 ,终止使用小型蒸发器 ,若 3月和 1 0月份撤走小型蒸发器 ,而附近又无小水体供观测结冰现象 ,可能漏测结冰。因此 ,建议 3月和 1 0月份暂不撤走小型蒸发器 ,以备气温降到 0℃时观测记录结冰时使用。气温0℃时怎样及时观测结冰@王梅娟$卢氏县气象局!河南卢氏472200  相似文献   

11.
无锡极端气温事件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气候增暖情况下,无锡地区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气候特征,用阈值检测方法对无锡市1959-2007年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极端事件的发生规律,得出主要结论:(1)从年代际看,不论是日最高气温或日最低气温,2001-2007年偏高事件最多,偏低事件最少.(2)最低气温从1980s初开始稳定上升.(3)在3、5、7、12月比较容易出现异常的气温.月内异常气温出现次数多少主要与季节更替和天气系统的转换有关.(4)日最低气温不论冬春夏秋,都是明显升高.日最高气温冬、春、秋季呈升高趋势,而夏季震荡加大.即在夏季,日最高气温偏高的事件增多,日最高气温偏低的事件也增多.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近50年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1956-2005年兰州市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分析了近50年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并利用城区和郊区3种气温的倾向率计算了城市热岛强度倾向率和热岛增温贡献率。结果表明:1956-2005年兰州市3种气温的城郊差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0.371℃、0.169℃和0.654℃,其中,最低气温的城郊差上升最明显。近50年兰州市增温主要发生在后25年(1981-2005年),前25年除城区最低气温外基本上以降温为主。后25年中,城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0.789℃、0.997℃和0.625℃,郊区则相应为每10年0.493℃、0.790℃和0.077℃,其中最高气温增温最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最少;以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表示的城市热岛强度的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0.395℃、0.188℃和0.674℃,热岛效应对城区增温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7.0%、49.6%和100%。冬季城市和郊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倾向率最大,但热岛增温贡献率最大的是春、夏季气温,而不是冬季气温;这可能主要与兰州市冬季严重的空气污染有关, 因为其对城市热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兰州市热岛效应有增强的趋势,但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热岛增温贡献率除个别季节外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通辽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气温,计算了3个要素序列的算数平均值、中位数、众数及样本标准差等基本统计量,分析了每个气温等级出现的频次和不同气温段的气温日较差出现日数、日最高气温〉30℃日数和日最低气温≤-20℃日数等。结果表明:(1)该地极端最高气温达39.4℃,极端最低气温为-33.9℃,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12日,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17日。(2)全年26.1~28.0℃的最高气温出现频次和16.1~18.0℃的日最低气温出现频次最高。(3)一年中,日最高气温在0℃以上的天数占全年总日数的75%;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46%;日较差〉10℃的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69%。(4)1981—2015年平均气温比1951—1981年明显升高,表现为低温日数明显减少,而近10a不仅冬季低温日数减少而且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气象站1960—2015年最低气温0℃时雾的观测记录,结合气象要素,对呼伦贝尔市极寒天气下特有的冰雾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最低气温-37.0℃时,雾的发生概率突然升高,可以此作为冰雾研究的标准。呼伦贝尔市冰雾出现最多的地区为根河市,冰雾逐年出现的日数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冰雾的出现概率随日最低气温的降低而升高,多发生在降温过程中,冰雾发生时空气为非饱和状态,相对湿度多在70%~80%之间且随日最低气温的降低而降低,风速以静风为主,持续时间与日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华东399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利用极端气候指数软件RClimdex和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概率密度函数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东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期间,华东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以0.2℃/10a和0.6℃/10a的趋势显著增加,最高气温极小值以0.3℃/10a的趋势显著增加,结冰、霜冻、冷夜和冷昼日数分别以0.5d/10a、3.7d/10a、2.0%/10a和0.7%/10a显著减少,夏天日数、热夜日数、暖夜和暖昼日数分别以2.9d/10a、2.8d/10a、1.8%/10a和0.8%/10a显著增加。期间华东最低和最高气温极值均发生升高突变,霜冻和结冰日数、冷夜和冷昼日数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发生减少突变,夏天日数、热夜日数、暖夜和暖昼日数则在2000年发生增多突变。与1961-1990年期间相比,1991-2015年间华东最低和最高气温极值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均右移,峰值多增大;霜冻、结冰、冷夜和冷昼日数的分布函数左移,峰值升高,形状变窄,而夏天日数、热夜日数、暖夜和暖昼日数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6.
观测中结冰漏记或多记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冰出现漏记或多记现象 ,有多种原因。首先是概念不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结冰的定义为 :露天水面 (包括蒸发器 )冻结成冰。对此有人理解为 :只有水冻结成冰 ,才能记结冰 ;冰在熔化过程中 ,则不能记结冰。笔者认为此两种情况现象栏均应记结冰。其次 ,有人认为气温或地温在 0℃以下 ,就应记结冰 ,反之则不记。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冰点为 0℃ ,但很多时候气温在 0℃以下时 ,由于水的热容量大 ,水面温度却在 0℃以上 ,水面无结冰现象 ,此时记录结冰显然与事实相悖。而温度在 0℃以上 ,以前冻结的冰还没有化完时 ,现象栏不做记载也不合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统计分析了哈尔滨机场1986—2009年3月份的气温,得出近24a3月份的平均气温总体趋势为先升后降,最低气温的变化先于最高气温,其对平均温度的影响较大。气温跟降水成负相关关系,暖干、冷湿相伴,且最高温度与降水日数相关显著。低气温对应的除冰日数多,高气温则少。雪深对跑道结冰有一定的作用,如果预报日气温均≤-3℃,且...  相似文献   

18.
使用滕州1960-2010年数九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计算各九及数九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各级日最高最低气温日数,将资料分为近20a (1991-2010年)及前30a(1961-1990年),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两组样本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数九期间平均气温比前30a增高了2.1℃,平均最高气温升高了1.3℃,平均最低气温升高了2.7℃,这些增温是显著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并不显著。近20a 数九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冷在四九,极端最低气温冷在一九。数九期间日最高气温<5℃日数显著减少,而≥10℃日数显著增加,日最低气温≤-10℃及介于-10~-5℃日数均极显著减少,而>-5℃日数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利用黄石市气象台195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60a的地面观测资料,选取逐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做为研究对象,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石市极值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54-2013黄石市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对于近60a黄石市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的贡献是主要的;(2)近60a黄石市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1984-2013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升高是造成近60年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3)近60a黄石市年最大日较差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不显著,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这造成了气温日较差的不断减小;(4)近60a黄石市气温(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与最高气温出现在20℃以上的天数增加和出现在20℃以下的天数减少有关,与最低气温出现在10℃以上的天数增加和出现在10℃以下的天数减少有关,其中T0℃的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的显著减少以及20≤T30℃的低温日数的显著增加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组合成100项热量特征指标,利用统计方法系统性分析该区域的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并采用贡献率探讨了最高、最低气温在年平均气温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不同气温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不同,日平均气温≥0℃、≥5℃、≥10℃、≥15℃、≥20℃的积温空间分布形态一致,均呈西低东高分布;稳定通过0℃、5℃、10℃、15℃、20℃的初、终日期在区域内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存在升温的不均匀性,气候变暖以最低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最高气温在春季起到升温加速作用,导致洞庭湖区春季气温上升速率较其他季节大。气候变暖带动日平均气温≥0℃、≥5℃、≥10℃、≥15℃、≥20℃的积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升温的不均匀性直接关联到稳定通过一定界限日平均温度初、终日期的变化及积温突变时间的变化,5℃、15℃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0℃、≥5℃、≥1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低气温相近,≥15℃、≥2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高气温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