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与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对干旱区生态安全和生态需水量关键科学问题的探讨,提出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分析是以水过程研究为核心的,水文过程控制着生态过程,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循环对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影响,天然植物恢复和生长的合理地下水位的研究是确立生态需水量的基础。并实证分析和计算了维系塔里木河生态安全的生态需水量,塔里木河干流现状生态需水量为31.74×108 m3,其中,上、中、下游分别为9.95×108m3、18.47×108m3和3.32×108m3。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格尔木市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是青藏高原上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随着各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及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的建成,地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查明其地下水资源量对工矿企业及钾肥生产基地的运行至关重要。【研究方法】基于资料收集、动态长观、钻孔抽水试验等手段,采用补给量总和法以及排泄量总和法结合数值模拟等方法,评价了区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及允许开采量。【研究结果】格尔木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199.8×104 m3/d,允许开采量为100×104 m3/d。【结论】格尔木地区存在百万吨级的地下水源,6座水源(已建/在建/规划)规划开采量达百万吨时,地下水有充足的补给保证,可持续稳定开采。最终提交了B+C级地下水储量100×104 m3/d的百万吨级地下水源。创新点:基于最新一次的地下水详查工作,完善了区域地下水流模型;在设定模型入境水量场景时,采用“丰枯年组合”的方法,充分考验了含水层的调节能力和连枯年持续供水能力,评价的结果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3.
综合钻井、大量实测剖面、样品测试分析和区域地质资料,对西昌盆地白果湾组烃源岩生烃强度、镜质体反射率、砂岩储层物性等关键指标进行了系统评价。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主要油气储层类型为中-粗砂岩,有利层段主要发育在白果湾组一段、三段和四段,砂岩具有中孔低渗、区域分布广、厚度大等特征,ZD-1井揭示砂岩含油气性好。西昌盆地白果湾组烃源岩在盆地中心厚度大,盆地中心的生烃强度达(56.74~97.70)×108 m3/km2。烃源岩成熟度(RO)在1.08%~3.98%范围,具有东低西高的特征。通过综合分析西昌盆地油气形成的关键指标,优选了夹铁-四开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有利区和4个甜点区,该区生烃强度(10~80)×108m3/km2RO为1.08%~3.0%,中-粗砂岩厚度为10~50m,天然气资源量为6756×108m3,可形成"改造再重建"致密砂岩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人为因素在西藏中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玉祥 《第四纪研究》1998,18(2):187-187
科学分析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沙漠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普遍认为,人为因素是当前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滥垦、滥牧、滥樵是其主导因素,其中尤以滥垦的作用为主。现以西藏中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回土地沙漠化现状区内有沙漠化土地314.IX104m2,占区域面积13.l%,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分别为133.9X104m2,164.4X104m2和15.8x104m2。区内沙漠化土地分布广泛且又相对集中,并造成了多方面危害,计有2.88X104m2耕地、331.28X10‘hln‘草地、462个村庄、292.3kin公路、186.0k  相似文献   

5.
U37K与海水表层温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37是指少数藻类生物所特有的一种分子化合物(长链不饱和酮)的不饱和指数。在现代海洋沉积物中,U37与浮游有孔虫的18O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实验室培养的藻类生物体中、海洋悬浮颗粒物及海洋沉积柱样的表层样中均检测出长链不饱和酮,其U37与生物生长环境的海水表层温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古气候研究中,U37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古温度指标,且在古气候研究中已得到应用。主要介绍了U37作为海水表层温度指标的原理、定量公式及其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黑河中游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黑河流域水资源产生于南部祁连山区,主要消耗于中游农业灌溉区。对黑河流域水文资料分析计算发现,流域出山水资源量多年变化比较稳定,最枯年和最丰年水资源量之比为 1:2,丰枯变化幅度与长江以南丰水河流相当。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2.31×108 m3/a,近10年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稳定在34×108 m3/a以上,仅中游地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达120%左右。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紧缺线为 1000~1700 m3/a,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反复转化多次重复利用的特点,用这个指标无法全面评价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荒漠化的EOS-MODIS 数据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应用EOS-MODIS数据对松嫩平原的荒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出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指数(VCI),反演求得荒漠化指数(DI),得到荒漠化面积;采用多种方法和复杂步骤,首次获得了松嫩平原碱质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的面积,分别为160.30×104hm2和50.56×104hm2,分别占该区面积的24.35 % 和7.84 % ;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荒漠化的分布规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松嫩平原以碱质荒漠化为主, 当前荒漠化的发展程度已处于临界状态,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亟需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祁连山大雪山地区大气PM2.5细粒子中可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的变化特征, 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附近采集46个大气PM2.5的Telfon滤膜样品, 并应用离子色谱对可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样品的阴、 阳离子中, SO42-、 NO-3、 Ca2+和NH+4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4μg·m-3、 0.38μg·m-3、 0.73μg·m-3和0.22μg·m-3, 累计约占到水溶性离子总量的88%.可溶性离子浓度呈现出春夏季节明显高于秋冬季节的特征, 夏季的浓度最高, 其次是春季、 冬季和秋季. Cl-、 Ca2+、 Na+和Mg2+之间的相关性极高, SO42-和NO-3与大部分阳离子的相关性都很高, 说明大部分硫酸盐是来自于中亚沙尘源区的自然源, 而并非是通过人类活动造成的一次污染物通过二次反应过程得到的. NH+4仅与SO42-通过相关性检验说明, 该地区NH3主要中和了大气中硫酸并生成(NH4)2SO4.该地区的大气环境主要来源于自然源的影响, 但夏季风期间人为污染排放已经不可忽视, 这也得到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的计算验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度重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经历了资源预测、调查、试采三个发展阶段,迄今已在南海神狐、东沙、琼东南、台西南斜坡及祁连山木里地区发现水合物样品5处,在南海、东海冲绳海槽及青藏高原发现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赋存标志7处,显示出良好的资源前景。综合多位学者的估算结果,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约126×1012m3,是中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资源潜力巨大。自2011年起,先后在祁连山木里地区和南海神狐地区进行了5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验性开采,累计产气量达117×104m3,且使得位于“金字塔”塔基且规模巨大的细粒储层中的水合物也有可能成为开发利用对象。中国是能源短缺国家,如何尽快开发利用这一规模巨大的潜在能源,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项调查研究,并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评价,加快商业化开发进程,使这一潜在能源能在不久的将来真正造福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   总被引:121,自引:1,他引:12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于降水量300~450 mm,干燥度 1~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其东界和南界为黑龙江的龙江、安达,吉林的乾安和长岭,辽宁的康平、阜新,河北的丰宁、淮安,山西的浑源、五寨,陕西神木、榆林,甘肃环县,宁夏同心;其西界和北界为内蒙古的陈巴尔虎旗、乌兰浩特、林西、多伦、托克托、鄂托克和宁夏盐池。行政区划涉及 9省106个旗(县市),总面积654564km2。全区耕地总面积804.69万hm2,人均占有耕地 0.32hm2,农、林、牧用地比例为 1.0∶1.17∶3.67。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急剧发展、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其原因除了受自然不利因素影响和现代人为强烈干扰外,还有沙漠化的历史烙印、现代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和经济地理三大原因。该区的退化生态治理应注意:大部分地区要逐步用榆、柳、松、杏等乡土树种取代高耗水肥的杨树树种,采取以灌木为主的乔灌草结合的带状造林方式,建立类似原生植被的人工疏林草原植被,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农业应以发展灌溉农业和保护型农业为主攻方向,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提高生产水平、防止土地沙漠化。  相似文献   

11.
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的湖北省生态环境综合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湖北省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级图。在定义生态环境背景指数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指数的基础上,通过生成生态环境背景图和土地利用程度图,分析了生态环境背景与土地利用程度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证明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背景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同时,对湖北省生态环境演变机制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增大指标的覆盖面与减少指标的信息重复是可持续发展指标选取中面临的一对矛盾。在通常情况下指标数量越多,指标的覆盖面就越大,但指标的信息重复就越多。分析了近年来有关文献通常采用的指标,并结合中国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可获取性,选取46个指标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指标之间绝大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即指标间含有大量的重复信息。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降维模型,得到 8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综合指标得分,对中国31个省级区域(不包括港澳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排序。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中的现代分析技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简述了现代地质分析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从整体分析、微区原位分析和元素微区分布分析、显微观察和结构与形态分析、有机分析、地质年代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及现场分析技术 6个方面评介了当今地质分析的现代技术与方法。地学需求是地质分析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分析科学是其发展的技术基础。最后指出了未来地质分析发展的主要趋向。  相似文献   

14.
侯景儒 《第四纪研究》1993,13(3):203-213
地质统计学是数学地质领域最为活跃而实用的分支,它是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研究那些在空间分布上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很多特征(变量)均可看成区域化变量进行地质统计学分析。作者在讨论了经典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方法简单地应用于第四纪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着重介绍了用于第四纪研究中的若干地质统计学方法及基本理论,同时,对地质统计学方法应用于第四纪研究中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氧同位素作为古高度计重建造山带的古高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河水δ18Ow(SMOW)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高原南北δ18Ow(SMOW)由于水汽来源和水汽循环方式不同存在显著差异。以中央分水岭山脉为界,南部δ18Ow(SMOW)平均值为-15.6‰左右,北部为-8.6%左右;   南部氧同位素值随高度的平均变化率为-0.24‰/100m,北部为-0.15‰/100m。分别建立了藏北地区和藏南地区河水氧同位素和高度的关系,同时应用可可西里及昆仑山口现代食草动物牙齿釉质、尼玛盆地现代土壤碳酸盐的氧同位素值对所建立的经验模型进行了检验,表明这两个模型分别应用于藏北和藏南地区古高度的恢复是可行的,为今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定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西藏措勤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对措勤盆地的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等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中发育的主要烃源岩有 7套,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储集层主要为各种灰岩和砂岩;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主要为自生自储自盖式及互层式生储盖组合;野外调查发现的油气苗及微观包裹体的研究均证实了盆地内油气运移过程的发生;推测盆地内主要的圈闭及油气藏类型为背斜及断层遮挡油气藏,K2-R构造层主要发育完整的背斜油气藏,J-K 1构造层主要发育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油气藏;建议将主要目的层放在较新的构造层中。  相似文献   

17.
陕甘宁接壤区气候暖干化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陕甘宁接壤区1951-2000年气温、降水及1956-2000年陕甘宁接壤区 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实测记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陕甘宁接壤区近年来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 0.194℃/10 a,高于全球近百年的趋势(0.05℃/10 a),区内增温趋势强弱差异显著。陕甘宁接壤区气候变干表现在 2个方面:①年降水量减少;②地表径流量减少。降水线性倾向值平均为-1.0759 mm/a,地表径流总量1956-2000年减少速率为 0.4844 m3/a。陕甘宁接壤区生态环境在暖干化的气候背景下继续恶化,生态贫水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沙漠扩大。  相似文献   

18.
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最近2.5Ma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变迁。国内外研究人员运用地层学、古生物学、土壤学、磁学、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统一地层划分,明确成因机制,建立时间标尺,分析气候指标,提取环境信息,逐步揭示了自早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由暖湿而冷干、频繁剧烈波动的历史以及古生物的演替过程,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早期煤化作用机制与有机质早期成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未熟和低熟油气田的发现、生物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对有机质早期转变的研究;而有机质早期转变机制的正确认识对于煤和干酪根中显微组分的成因、后期热演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早期煤化作用机制和有机质早期成烃作用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Given the direction cosines a i = (a 1 i , a 2 i , a 3 i )corresponding to a set of pspherically projected fabric poles, an initial estimate x′ = (x1, x2, x3, x4)for the angular radius x4,and direction cosines of the center of the least-squares small circle which minimizes the sum of the squares of the angular residuals $$r = \sum\limits_p {\left[ {x_4 - \cos ^{ - 1} \left( {a_1^i x_1 + a_2^i x_2 + a_3^i x_3 } \right)} \right]} ^2 $$ can be iteratively improved by taking xj+1 = xj + Δxwhere xj is the value of xat the jth iteration and $$\Delta x = - H_j^{ - 1} \left[ {q_j + x_j \left( {x'_j H_j^{ - 1} x_j } \right)\left( {q_j - x'_j H_j^{ - 1} q_j } \right)} \right],$$ where As an initial approximation for xwe have found it convenient to ignore the fact that the data are constrained to lie on the surface of the reference sphere and to use the parameters of a least-squares plane through the given poles. Generalization of this approach to fitting variously constrained great and small circles is easily made. The relative merits of differently constrained fits to the same data can be tested approximately if it is assumed that the errors in the location of the poles are isotropic and normally distributed. It is thus possible to statistically assess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ing structural models which predict different geometrical patterns of fabric el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