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CCTV新台址主楼变形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钢结构为主体的CCTV新台址的主楼造型独特,两塔楼双向向内倾斜6°,顶部外挑形成14层的"L"形悬臂。施工过程中,塔楼自重、温度等外界因素引起的变形对钢结构的安装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结构稳定后的最终状态。针对这一特殊结构,分析塔楼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因素,介绍利用测量机器人进行塔楼变形监测的过程,并研究变形和施工进度的关系、以及日照作用引起的周日变形,其结果可为悬臂安装质量的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CCTV主楼施工变形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央电视台新址主楼工程为背景,介绍了塔楼1和塔楼2的变形测量监测方案。根据现场条件建立平面及高程变形监测基准控制网和建筑物内部控制网;根据监测点的位置和特点,平面位移监测分别采用内部观测和外部观测方法;高程监测分别采用几何水准和静力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保证了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倾斜超高层建筑的变形监测在理论和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结合CCTV新台址主塔楼施工质量控制要求,介绍了应用测量机器人进行周日变形监测的过程,采用了小波变换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小波变换对观测数据的误差剔除,高精度测量机器人技术对高层钢结构倾斜建筑周日变形规律的精确反映.  相似文献   

4.
王新鹏  黄声享  张文  李辰风 《测绘工程》2021,30(3):41-44,50
施工基准传递是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尤为关键的测量工作,垂直度监测是对施工基准传递精度的一个重要检核。目前常用的基准传递方法如激光准直内控法、全站仪观测外控法以及GPS测量外控法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足。文中结合某高层建筑施工,采用BDS/GPS组合定位测量外控法进行垂直度复测的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克服施工干扰严重的不利条件,有效传递施工基准,进行垂直度复测,相对于其他方法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在超高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测量基准传递和垂直度的控制是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其测量精度、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在现阶段,超高层建筑平面传递的方法主要有激光铅直仪投点法和精密天顶基准法等,但是这两种传递方法在超高建筑的传递过程中,一是随着建筑总高度的升高,需要分段传递,造成误差积累;二是超高建筑在高空受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影响,结构的柔性摆动也会对控制点的竖向传递造成影响。因此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垂直度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本文中初步探讨利用GNSS静态技术对超高建筑物传递的控制点进行校核,目前已经进行了4次观测,通过GNSS静态观测点数据与塔楼待验层的测点的理论坐标进行比较,最大偏差为23 mm,表明现场采用的激光铅直仪完全满足施工精度要求,也表明了GNSS在超高建筑基准传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王天应  徐亚明  杨崴 《测绘工程》2018,(2):71-74,80
超高层建筑垂直度测量成果是质量验收及偏差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而超高层建筑的动态特性和非规则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垂直度测量的难度。文中提出一种非规则性超高层建筑垂直度测量方法:采用智能全站仪监测系统进行超高层建筑周日摆动监测,利用GPS方法从宏观上分析测量基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采用静力矩方法计算垂直度偏差。应用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施工控制网竖向传递倾斜偏差改正这一关键性技术难题,保障测量基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垂直度偏差的计算与表达是科学合理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GPS定位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基准传递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基准传递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测量工作,为了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快速、高效、优质的施工需要,文中提出应用GPS定位技术实施施工基准定位的方法,并结合工程实测就作业过程作了阐述。结果表明,在超高层建筑的基准传递中,应用GPS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建筑高度的升高,现有的内控法铅垂向上投点误差积累增大,施工环境干扰严重下的GPS单系统定位质量较差。本文结合合肥一塔楼建筑施工过程,开展了GNSS测量定位试验,具体分析了BDS/GPS组合定位和垂直度偏差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干扰严重的建筑施工环境条件下,采用BDS/GPS组合定位的成果质量明显优于GPS单系统定位,是建筑基准传递和垂直度偏差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盾构施工中,分两阶段进行端头井导线测量垂直传递的方法和控制手段,成功解决了大竖角短边导线垂直传递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高大建筑施工中,高精度的标高传递测量是施工测量的难点之一.本文以杭州湾跨海大桥高大索塔标高传递测量为例,提出了全站仪垂直向上测距法高差测量,较好地解决了高大索塔施工标高控制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法是恶劣环境下高大建筑物高程传递测量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满足施工的高精度要求和保证工期.  相似文献   

11.
从三角高程测量时目标倾斜引起高差变化的影响机理出发,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并推导了其对高差影响的大小。由目标倾斜所引起的测距和竖直角变化不应归结到测距和测角误差范畴,以目前技术条件,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三角高差测量时目标倾斜对高差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传统变形监测方法难以满足古塔全部形变特征的解决办法,本文以铜川市延昌塔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塔体点云数据,利用Geomagic软件进行建模,利用Matlab软件拟合计算塔的倾斜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15—2019年,延昌寺塔各层存在不同程度的扭转现象,古塔整体偏移基本上保持不变,变化趋势基本稳定。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得多期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的古塔变化趋势与实际吻合,方法可行,精度较高。研究成果以期为同类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三维实景模型是近年来测绘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与传统的垂直摄影测量技术相比,在三维实景建模中具有建模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和模型逼真的优势,尤其是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某区域三维实景建模项目为研究对象,使用旋翼无人机搭载南方测绘倾斜数字航空摄影相机采集研究区倾斜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实景建模,最终获得平面X精度为4.03 cm、Y精度为3.86 cm、高程Z精度为3.91 cm的三维实景模型,建模精度完全满足项目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14.
智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对实景三维模型的真实感、实用性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快速生产高精细、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热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结合空中倾斜摄影测量建模的特点,探索了基于空中倾斜摄影和地面近景摄影测量快速进行一体化建模的技术,从近景传感器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三方面探究了一套高效的空地一体化建模工艺,并完成了试验区的空地一体化实景模型制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项研究弥补了空中倾斜摄影建模在近地面模型变形甚至缺失的不足,使基于倾斜摄影测量进行实景建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5.
超高层建筑动态特性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超高层建筑动态特性监测方法展开研究,重点解决超高层建筑施工控制网竖向传递倾斜偏差改正这一关键性技术难题。结果表明,数字正垂仪法、CCD法、倾斜仪法均可准确获取超高层建筑的周日摆动规律,为投点时机选择和投点纠偏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根据InSAR观测量对南北向形变不敏感的特点,将内插GPS数据得到的南北向形变场信息和InSAR监测数据进行集成和融合解算,提取三维形变场。该方法有效避免了因直接忽略南北向形变而带来的精度影响问题,较好地改善了垂向形变场的反演精度。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融合EnviSat ASAR、ALOS PALSAR及GPS数据,反演西安市2009—2010年在东西向和垂向的绝对的年平均形变速率场(形变场),并与11个水准监测结果进行比对,发现融合反演法不仅能提供三维形变场,而且反演的垂向精度明显优于忽略南北向形变后的反演形变结果,从而对西安市地表形变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AIRSEA SystemⅡ已应用于我国的海洋重力测量,它主要由高精度的垂直加速度计和稳定平台组成。前者用于测量总加速度,后者使加速度计保持精确的垂直指向。海洋重力测量时,由于测量船水平加速度的存在,稳定平台难以精确维持水平从而使加速度计偏离正确指向,由此产生了水平加速度改正。为了提高测量精度,给出水平加速度改正计算的两种方法,即两步法和一步法。为有效地减弱因水平加速度改正不完善产生的系统性误差,提出了水平加速度改正的预滤波方法。最后利用中沙大环礁实测数据对此改正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It is difficult to calculate the accurate ground movement due to deep underground mining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geotechnical environment. Guan-Zhuang iron mine is a pillarless sublevel caving mine operated by Luzhong Metallurgical Mining Company, south-east of Jinan, PR China. It mines the Zhangjiawa Seam at a depth of approximately 520 m. Although the towers are outside the conventional ‘angle of draw’ subsidence influence criteria, and have seen only negligible vertical displacement as a result of deep mining, there has been widespread evidence of regional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land surface, large distances away from the mining area. Possible explanations of these displacements include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mechanisms such as pre-mining stress relaxation, regional joint patterns, soft rock strata, displacement toward active goaf areas. Luzhong Metallurgical Mining Company have been making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distances near the shaft towers in the Guan-Zhuang iron mine since 2003. The results show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up to 96 mm occur even when underground mining is about 0.8 km from the survey displacements. From an analysis of these and other survey results it is concluded that mining effects extend a long way from deep mining.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grou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are typically at least as great as the vertical component, that th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ccurs soon after undermi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