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基于 SWAN 波浪传播模型建立包含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传播的台风浪数值模型,通过多次台风引起的波浪模拟,证实该模型可适用于浙江沿海.将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作为典型的超强台风,计算了超强台风在浙北至浙南3个不同地点登陆遭遇天文潮高潮位时产生的沿海波高过程.结果显示,在开敞海区,登陆点南侧附近及其以北沿海,台风登陆时过程最大有效波高与风暴高潮位基本同时出现,而在登陆点以南远区的沿海海域,最大有效波高出现在登陆前的一个高潮位附近;超强台风作用下浙江陆域沿海离岸近1 km 范围内有效波高可达4耀6 m.这些结论对海堤工程设计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作用下的风暴潮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河口海岸水动力模型,利用浙江沿海包括 2 场超强台风在内的 5 场台风作用下发生的风暴潮位过程验证了该数值模式的适用性.将 1949 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作为典型的超强台风,计算了超强台风在浙北至浙南 3 个不同地点登陆时产生的风暴潮流,结果显示风暴潮流一般小于天文潮潮流与基于海平面风暴海流的线性叠加值,风暴潮流场更多地呈现风暴海流的流场特点,在开敞海岸基本顺岸流动,这对于分析航道骤淤和海岸带物质输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作用下风暴潮增水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河口海岸水动力二维数值模型,建立风暴潮与天文潮耦合作用的数值模式,通过三次强台风和二次超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增水模拟和分析,证实该模式可用于浙江沿海增水预测.以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作为典型的超强台风,利用本模式计算分析了超强台风在浙北至浙南5个不同地点登陆遭遇大潮时可能出现的风暴潮增水过程和最大增水,该结果对于海岸工程的防护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浙江沿海超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省历史台风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近年来台风严重影响浙江的趋势和登陆浙江的台风个数均有明显的增强和增加.浙江省沿海各测站的历史最高潮位均由台风暴潮引起,其中"9417"号、"9711"号两次台风与天文大潮遭遇引起的风暴潮次数占了绝大多数.受台风暴潮影响时,岸边观测到的潮位由天文潮和台风引起的增水两部分组成.采用潮波与风暴增水耦合的非线性效应模型研究了风暴潮.在验证"5612"号、"9417"号、"9711"号、"0414"号、"0509"号和"桑美"6场台风暴潮的基础上,模型以1949年以来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一次台风("5612"号台风)参数为基础,设计了台风在浙北(穿山)、浙中北(石浦)、浙中(椒江)、浙中南(坎门)和浙南(琵琶门)登陆的5条路径,以反映超强台风在浙江沿海不同地点登陆与天文高潮位"碰头"时可能造成的最高潮位,它可以基本代表超强台风登陆浙江沿海时的风暴潮位.根据两潮耦合模型计算得到的沿海高潮位与海塘塘顶高程进行比较,分析沿海海塘发生漫顶甚至溃堤的可能性.通过对海塘可能损毁机理的分析,根据不同登陆线路的超强台风在遭遇天文大潮高潮位时对浙江沿海可能造成的威胁程度进行淹没风险分析.在上述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浙江沿海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御超强台风风暴潮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5.
0519号台风"龙王"第二次登陆地点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0519号台风“龙王”影响期间,福建省沿海风场、气压场、变压场特征的分析,认为“龙王”在临近福建省沿海时已减弱为热带风暴,而热带风暴的登陆地点在厦门何厝,而不是在晋江围头.登陆时间是10月2日23:30.  相似文献   

6.
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加斌  胡波 《台湾海峡》2007,26(4):476-483
用嵊泗站和大陈站资料对浙江省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北沿海平均每3d有1d出现大风,多于浙中南沿海(平均每7d有2d出现大风).浙北沿海以SSW大风最多,N大风次之;其中NNW—NE大风占46%,SSE—SW大风占43%;浙中南沿海以NNE大风最多,NE大风次之;其中N—ENE大风占77%,S—WSW占18%.浙北沿海大风以4月份最多,9月份最少;浙中南沿海大风以1月份最多,5月份最少;浙北沿海大风日数的月变化比浙中南小.浙江沿海大风的季风特征明显.浙江沿海冬半年大风多为冷空气大风,春季及初夏大风多为低压、倒槽引起,夏季大风主要是受热带气旋影响产生.  相似文献   

7.
浅析0519号"龙王"台风风暴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昊 《海洋预报》2006,23(Z1):84-90
0519台风是今年正面袭击福建沿海的台风之一,全省沿海各验潮站台风过程增水均较小,但福建省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重大灾情。鉴于以上特点,本文对0519号台风风暴潮过程、灾害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台风风暴潮增水特征,从风场、气压场、天气形势(高空、地面、卫星云图)几个方面初步分析增水较小原因,总结经验,为以后同类型台风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即应考虑较小增水,但却不能对台风造成的灾害掉以轻心,而应考虑大浪和暴雨可能造成的重大灾情。  相似文献   

8.
韩小燕  张钊 《海洋预报》2006,23(2):79-85
2004年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登陆,此次台风引起的大风、巨浪以及连续暴雨给浙江南部沿海构成极大威胁,台风风暴潮造成的沿岸高潮增水呈北面大南面小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浙南沿海潮位站资料的分析,目的在于总结预报经验,提高台风风暴潮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9.
0418号台风"艾利"登陆地点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位于福建沿海的平潭、福清、平潭澳前、南日岛、崇武、围头和石狮等地的自动气象站在0418号台风“艾利”8月25日至26日影响期间观测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艾利”台风在靠近福建沿海后,并没有像中央气象台所预报的那样,于25日16:30分在福清高山登陆,而是擦过平潭岛向西南方向移动,于25日23:00前后在泉州晋江围头附近沿海一带登陆.  相似文献   

10.
受0601号台风“珍珠”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2006年5月1 8日舟山普降暴雨,18日下午至19日早晨,舟山沿海海面风力达到11级,11级大风持续时间长达20个小时。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对台风“珍珠”路径和舟山风雨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台风“珍珠”移动路径属抛物线状登陆转向路径,它主要是由副热带高压和西风槽影响形成的。对于早期登陆北卜的台风,预报上要着重考虑中纬度西风槽、冷空气与台风环流相互结合时降水、风力的不对称分布。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有利于台风暴雨的加强。台风环流与弱冷空气的相互作用促使台风倒槽发展,使结合区域强风出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加长。  相似文献   

11.
福建沿海风暴潮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普查1960-2001年正面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分析了福建沿海风暴潮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台湾海峡特殊地形对福建沿海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有明显影响,登陆岸段不同,台湾海峡对风暴潮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导致福建沿海风暴潮出现明显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当台风位于台湾海峡时,其大风区位置利范围不同,会影响福建沿海各地风暴增水的幅度。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时,易使福建沿海台风大风区中心岸段出现双增水峰现象,第一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离开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后,第二个增水峰出现在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前后。台风横穿台湾海峡有时会引起台湾海峡北部出现奇异增水现象,风暴潮与天文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奇异增水峰往往出现在天文潮低潮附近,此时实际潮位并不高。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0月产生的台风海燕引起了温台沿海较高潮位。本文通过对台风与冷高压共同作用机制的探讨,主要从沿海梯度风的变化分析这次风暴潮造成的高水位,从而为秋季冷空气影响期间的风暴潮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台风影响下浙江沿海风和浪的演变特点,利用浙江省海洋浮标站监测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全球气候大气再分析数据(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选取2010年以来严重影响浙江的7次台风个例,对台风作用下浙江沿海海面风和浪的演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影响过程中,海浪波型多数呈现混合浪-风浪-混合浪的演变规律;涌浪波型的出现与台风强度及其与浮标站的距离和方位有关,也与海洋潮汐现象紧密相关。台风影响期间,浙江沿海浪高的变化受风速和风向共同作用影响。在风向不变的情况下,持续风速增大对浪高的增大有明显作用;风向的变化也会对浪高变化产生影响,向岸风和离岸风的转变会造成浪高出现剧烈变化。ERA5 再分析资料有效波高在台风浪较大时会呈现偏小的趋势,分析订正后的ERA5 有效波高发现,台风浪有效波高大值区与台风中心位置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严重影响浙江沿海的台风浪预报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0606号台风"派比安"风暴潮特征分析与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第6号台风"派比安"在广东境内的阳西到电白之间沿海登陆,此次台风引起的大风、巨浪以及强降雨给粤、桂、琼三省的沿海地区构成极大的威胁.本文以闸坡站和硇洲站的实测资料为依据,运用水文统计学和气象学等相关知识,对粤西沿海的潮位和风暴增水等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台风的登陆位置、台风风力、大风持续时间以及浪高等对风暴潮的产生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并且还探讨了台风路径和特殊的地形特征等因素致使最大增水出现时间与台风登陆时间存在时间上的前后偏差.本文通过分析此次台风的风暴增水特征,可以帮助总结预报经验,为今后提高风暴潮预报的准确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浙江海岛风暴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浙江沿海岛屿众多,分布广泛,500m2以上的海岛就有3061个。本文对全省海岛风暴潮及其灾害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省海岛区是受台风影响频繁及风暴潮灾害较严重的区域。风暴潮及其灾害一般浙南岛区要大于浙中、浙北岛区,近岸海岛区要大于离岸较远的岛区。影响全省海岛的台风主要是沿海登陆型或近海转向型台风路径,而浙南岛区福建北部或中部登陆的台风影响亦较大。全省海岛台风增水主要受控于台风风场,当海岛各站置于NE~N风场时,出现增水,增水量值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而在强劲的偏西风场下,岛区各站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减水  相似文献   

16.
影响福建沿海的0010号"碧利斯"台风暴雨的地形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MM5模式,以2000年10号(0010)台风“碧利斯”为个例,选取台风登陆前后时段,采用不同地形高度来模拟该时段台风暴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福建东部沿海的特殊地形对登陆福建中部沿海的台风暴雨有着明显的增幅作用.用3个不同区域每隔3h面雨量作比较,并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垂直风速及不同时段的水平流场进行分析,可见其地形对台风暴雨的最大增幅作用发生在山脉迎风坡的地形坡度与气流正交速度乘积最大的时段.  相似文献   

17.
利用日本气象厅发布的台风数据,对1951—2015年影响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从路径变化、源地分布、强度级别3个方面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平均每年影响广东沿海的台风为4.6次,时间主要分布在7—9月;2.影响广东沿海65%的台风将在广东沿岸登陆,近一半的台风将向北转向,向北转向的台风中57%是超强台风;3.绝大多数台风都生成在东经120°~150°的范围内,占到了总数的77%;4.超强台风次数占到了总数的49%,其源地几乎都分布在东经120°以东的区域,65年中仅有两次例外。这些结论将为广东沿海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位于福建和浙江省沿海的平阳、苍南、福鼎、霞浦和福安等地的自动气象站在0216号台风“森拉克”9月7日至8日影响期间观测获取的资料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森拉克”台风9月7日18:30并不在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登陆,而是于9月7日20:00在福建省霞浦县牙城湾登陆.  相似文献   

19.
0515台风"卡努"影响浙江的强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欣欣  吕静  沈翊 《海洋预报》2006,23(4):13-20
本文对0515台风“卡努”登陆浙江后,强度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对影响浙江沿海海面及沿海地区的外围风速远强于近风暴中心风速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对流层中下层急流的动量下传、高空较强的下沉气流和台风外围气压梯度力迅猛增大的共同作用,是造成本次风暴外围风速远强于近风暴中心风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利用双向嵌套中尺度非静力数值预报模式MM5V3对0519号台风"龙王"登陆福建前后过程(2005年10月2日08:00-3日08:00)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效果较理想的基础上利用其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龙王"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前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登陆前后除暖中心在台风中心最强外,其它物理量的极值一般都出现在离台风中心100~200km区域;(2)台风登陆福建沿海后虽然在热力、动力和环流上还保留有热带气旋的一些分布特征,但在强度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