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宁蒗─盐源地区各类地震序列在3天和7天内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前震序列的地震在垂直分量上P波初动一致,且P、S波最大振幅比值稳定,呈过原点的直线,其振幅比值较低,而早期前震序列振幅比值较高。双震型地震序列出现两组初动,第一主震的余震振幅比不稳定,但第二主震的前震振幅比仍保持呈过原点的直线,利用地震特特征可望区分第一主震的余震和第二主震的前震。主余震地震序列的地震振幅比不稳定。应用地震波动力学特征作为地震序列的早期判断方法,可在3天和7天内对宁蒗─盐源地区的前震、双震型地震序列作出判断,在3天内对主余震序列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宁蒗-盐源地区各类地震序列在3天和7天内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前震序列的地震在垂直分量上P波初动一致,且P、S波最大振幅比值稳定,呈过原点的直线,其振幅比值较低,而早期前震序列振幅比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华东地区15个地震序列的振幅比、初动方向和初动半周期资料。得到:大震(主余型序列中的主震或震群型序列中最大地震)前后的P波初动方向,除人们熟知的由优势分布转化为紊乱外,还有可能呈优势分布,优势方向改变的特征。余震序列的P波初动方向和振幅比特征可能有助于预测强余震。初动半周期特征可能用于区别的前震和余震。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云南地区各类型地震序列的早期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地震波垂直分量P波初动和P、S波最大振幅比,结果表明:前震序列振幅比为过原点的直线,比值稳定,P波初动一致;双震型地震序列在第一主震后P波初动出现一组时,仍有一类波形(“大头波”或“小头波”)的振幅比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第一主震后P波初动出现两组时,仍有初动相同的一组地震振幅比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或者两组初动的地震振幅比分别、共同成过原点的直线;主余震地震序列在非大震孕育期间,地震振幅比离散,与大震孕育有关的主余震地震序列振幅比仍可为过原点的直线。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在上述三类地震序列的早期判断能力分别为75%、55%—73%、90%。  相似文献   

5.
序列地震的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是地震序列震后快速判定的重要依据.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计算程序是在地震序列发生后,读取其地震波形数据,快速计算其相关系数,绘制滑动相关系数的时序图或聚类图,判定震源机制一致性程度,为地震序列的震后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蔡静观  雷素华 《地震研究》1995,18(2):117-124
本文通过对双震型地震序列的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识别双震中第二主震前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双震第一主震发生后,序列地震的P波垂直分量初动一致时,可依据波形来识别第二主震的前震;而初动不一致时有三种情况:1、两组初动中有一组P、S波振幅比仍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而另一组离散,2、两组初动的振幅比分别为过原点的直线;3、两组初动的振幅比共同组成过原点的直线,对前两种情况可识别第二主震的前震,最后一种情况难以识别。总体达60-70%的可识别率。  相似文献   

7.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计算了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8月3日19时至8月4日5时,谱振幅相关系数由序列的最小值持续升高至最大值,期间发生了4次4级余震,表明震源机制逐渐趋于一致,4级地震发生在谱振幅相关系数波动相对较大的阶段。其后谱振幅相关系数一直维持在0.82的高值状态,8月17日距离鲁甸地震震中110 km的同一构造区永善发生MS5.0地震,表明谱振幅相关系数高区域应力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8.
黄浩  付虹 《地震学报》2014,36(4):631-639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 计算了滇西地区2008—2011年发生的6个MS≥4.0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结果表明, 这些地震序列无论是前震型、 主震-余震型, 还是震群型地震, 其谱振幅相关系数均较高, 分析认为可能是该区域处于高应力水平状态所造成的. 谱振幅相关系数较小的地震序列, 其震源机制一致性不高, 区域应力场强度较低, 可以作为判别后续没有更大地震的指标. 前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但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的不一定是前震序列. 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仅仅表明其区域应力水平较高, 这种状态有利于该区域MS≥5.0地震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9.
蔡静观  雷素华 《地震》1996,16(2):159-167
研究了云南地区各类型地震序列的早期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地震波垂直分量P波初动和P、S波最大振幅比,结果表明:前震序列振幅比为过原点的直线,比值稳定、P波初动一致;双震型地震序列在第一主震后P波实动出现一组时,仍有一类波形的振幅比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第一主震后P波初动出现两组时,仍有初动相同的一组地震振幅比保持过原点的直线,或者两组初动的地震振幅比分别、共同成过原点的直线;主余震地震序列在非大震孕育期  相似文献   

10.
朱航  刘杰  陈天长 《地震》2006,26(2):1-11
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两个地震, 当地震之间的距离远小于地震到台站之间的距离时, 同一个台站的直达P波、 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 而辐射图型因子取决于震源机制解的几何特性。 利用同一震源区两次事件的相同台站的波形记录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 该系数可认为是震源机制异同的归一化的数值描述; 据此对地震序列事件进行聚类分组以及计算序列事件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 对2001年雅江和2003年大姚强震序列, 以及2002年漾濞和2003年洱源小震序列进行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 强震序列与小震序列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形态存在明显差异; ② 某些强震序列的初期震源机制有从散乱到一致的过程。 分析认为, 孕震应力场的应力强度对孕震区内地震的破裂方向有明显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层土体中波速特征及纵横波联合探测的方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锤击震源及板状震源的特性;较详细地论述了浅层土体中纵横波速度随含水量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各向同性非均匀介质中运动方程近似为标量波动方程及标量波动方程近似为射线方程(动力学及运动学)的条件,也讨论了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还给出了射线振幅的一个新的数值解法。  相似文献   

13.
全波震相分析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波震相分析法是以弹性波传播理论为基础,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对地震波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它既包括对单一分量震波观测记录中的各种震相的识别、确认和分析,又包括对多分量震波记录的合成、分析和图示.全波震相分析法涉及震源、射线路径、初动、走时、振幅、波形、时域和空域的瞬态谱、质点振动矢量等诸多方面,因而能更全面地揭示地震波场与地下介质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实例展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全波震相分析的应用情况.全波震相分析法为实现多种波型的联合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地脉动特征波形自动分析主要是应用数学计算软件MATLAB对特征波形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统计、计算,并应用MATLAB语言编写相应程序对特征波形进行数学方法处理、特征波形自动拾取、波形幅频分析,自动生成相关数据文件和结果图形,以便对地脉动特征规律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进一步讨论了大中尺度Rossby波与惯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问题.从共振相互作用曲线来看,Rossby波和惯性重力波可以在相当广泛的角谱范围内发生共振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大振幅波包可以激发两个小振幅波包不稳定增长而出现参量不稳定现象,这三个波包可以是同种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波包.当两个大振幅波包发生相互作用时,非线性过程会产生另一个波包并使它增长,并且增长速度大于仅有一个大振幅波包时的增长速度.大尺度Rossby波包税发两个较小尺度惯性重力波的过程是一种重要的能量串级(cascade)过程.  相似文献   

16.
面波偏振与中国大陆岩石层横向不均匀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7个CDSN台站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记录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在中国大陆内传播的基阶勒夫波的偏振方向,从而确定波到达台站时的入射方向对于大圆方向的偏离.5°-10°的偏角是常见的,最大偏角可达20°左右.尤其是40s以下的勒夫波,在大多数路径上都显著偏离.这些观测到的现象可以用勒夫波穿过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界线发生的折射作出定性解释.青藏块体的边界和天山褶皱带可引起20-60s(或更长)周期的勒夫波发生折射;华北与华南地块间及华北平原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速度差异一般影响20-40s之间的勒夫波;扬子地台与东南沿海褶皱的差异主要影响20s以下的波;20s以下的短周期勒夫波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多重路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周兵 《地震研究》1991,14(4):401-408
本文论述了上地幔各向异性的参数描述和主要证据,以及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并就近几年来国外利用地震面波研究上地幔各向异性的重要成果和主要方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8.
浅层人工地震P波和S波资料揭示的郑州老鸦陈断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断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是城市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查明郑州老鸦陈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2006年底跨老鸦陈断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P波和S波探测,通过采用不同的地震波激发源、不同的观测系统参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获得了沿剖面不同深度的地下细结构图像,揭示了老鸦陈断层的形态和特征。结果表明,老鸦陈断层为一条倾向NE、走向NW的正断层,该断层错断了新近系(N)以前的地层,在Q+N地层内部没有发现断层引起的地层错断现象  相似文献   

19.
用超声脉冲法测量了完整岩石样品在三轴实验中不同加载途径下的波速,和拼合岩石样品在单轴实验中的波速。结果表明,应力途径和断层的存在是影响波速异常的两种可能因素。前者既与时间有关,又与空间有关;后者则只与空间有关。为了正确评价波速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必须尽可能地阐明影响波速异常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体波震级综合起算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兆荣  郭履灿 《地震学报》1985,7(2):158-170
为了改进中国地震台网体波震级的测定工作,本文利用中国地区地震P波和S波走时表及其相应的地壳地幔速度模型和地球的吸收带Q值模型(简称ABM-Q值模型),讨论了地震波的几何扩散效应和地球介质的吸收效应;通过数值计算,制定了中国地震台网体波震级的综合起算函数。经初步使用检验表明,新的震级起算函数,由于引进了与周期相对应的补偿,使得所测不同周期的体波震级基本趋向一致,改善了Gutenberg和Richter(1956)的起算函数在短周期上低估震级的倾向;而且,ABM-Q值模型较之SL8-Q值模型更加符合体波的衰减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