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数值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个生理过程,把水稻生长与环境条件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水稻生长过程进行定量的数学描述。本文探讨了水稻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的分配规律,建立了水稻器官干物质积累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面积动态变化等模式。尽管还不够完善,但用它计算模拟水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结果是较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水稻产量预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1983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水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数值模拟方法。对1983年试验建立的水稻叶、茎、根、穗等器官生长模式用梯形近似法求解得出描述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过程的递推表达式;对水稻群体同化能力、同化物分配转移规律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最优化方法确定出模式参数的最优解,模拟了1984年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水稻干物质的数值模拟及类型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物质积累是水稻经济产量的基础,利用分斯播种资料,运用作物生长模拟方法,根据水稻主要种植区域的光温资料,作出水稻干物质积累的理论计算。通过对干物质积累值的时空规律分析和区划,为分析生物学产量形成的生态条件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作物干物质累积曲线的基础上,分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与作物干物质累积量的关系,而干物质累积量又与气候产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干物质累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作物生长动态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四大主栽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及小麦的产量预测。利用模式预测了2001~2002年黑龙江省四大作物的单产,其精确度在94%左右。  相似文献   

5.
从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SPAC)的水分循环出发,以冬小麦为例,通过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有关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建立作物水分消耗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关系的动力-统计模式。经3年试验资料的验证,总干重、籽粒产量和根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平均模拟误差分别为6.39%,5.60%和5.45%。发育期、叶面积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的模拟与实测情况吻合得也较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分区建立了玉米干物质累积与热量条件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干物质增质量过程中的某些数量特征,并与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动态增长曲线和玉米发育期进展动态曲线相结合。实现了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动态评价和冷害诊断。  相似文献   

7.
利用田间试验资料 ,分区建立了玉米干物质累积与热量条件的数学模型 ,进一步揭示了干物质增质量过程中的某些数量特征 ,并与大于等于 1 0℃有效积温动态增长曲线和玉米发育期进展动态曲线相结合 ,实现了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动态评价和冷害诊断。  相似文献   

8.
根据柳州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近几年的水稻分期播种资料,在分析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出不同季节四种生长类型,较详细地描述了不同生长类型的特征及其气象原因,指出了本地区水稻适期播种的意义及生产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可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宇  王馥棠 《气象学报》1998,56(3):369-376
利用随机天气模型,将大气环流模式预测的气候情景与水稻模式相链接,研究了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加倍,中国水稻主产区适宜水稻生长的日数将延长6~11d,积温增加220~330℃·d。积温的相对增长率由南向北呈增长趋势。水稻产量形成期低温天气出现频率将减少,而高温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若品种与播种、移栽期不变,水稻产量将下降;而若通过改变品种使作物生育期基本保持目前的状况,减产幅度将比品种不变时明显偏小,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增产。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干物质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金岗  高苹  汤志成  陶炳炎 《气象》1997,23(3):46-49
针对徐淮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情况,建立了冬小麦总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综合因子逐蒸发量的工模式,并在引进三种群生态模型基础上,结合穗茎叶之间关系,研制出穗茎叶干物质相互作用模式,用数学方法研究了冬小麦干物质形成的规律,对生长模拟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水稻生长模型的气象影响评价和产量动态预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国际先进的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实现本地化的基础上, 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 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 将江南双季稻区按发育参数划分为7个区域, 实现了ORYZA2000模式在我国江南双季稻地区的区域应用。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影响定量评估的应用试验, 评价结果与实际符合, 定量客观。探讨了利用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式动态预测产量的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发育期的水稻模拟生物量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统计模型, 结合趋势产量预测, 实现了地区级双季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外推检验结果表明, 各地早晚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平均误差为4.8%~6.1%, 可初步用于业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南京、镇江两地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基础上,将小麦产量形成过程分析为库、源两个过程的形成与发展,库主要是经济产量贮存部分,源是生产器官,主要由叶面积组成,通过分析和计算,确立了源、库容量及库的数量规律和库与源的制约关系,以及这些量的增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得到了整个小麦生长过程中各生育阶段生长与气象条件的一般规律及气象因子分别对生长量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玉米干物质增长规律的分析,得出玉米干物质增长最快时期是在玉米吐丝以后,而干物质增长快慢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少及其降水量在玉米生长各个时期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水稻生长模拟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9和1990年的田间试验资料,建立晚稻南粳34生长和产量形成的模拟模式。着重考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生长等生物学过程。光合受辐射、温度和叶面积等因素影响,呼吸包括生长呼吸、维持呼吸和光呼吸,生长以净光合产物的分配转移模拟,产量形成以净光合产物积累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5.
李仕碧 《贵州气象》2003,27(2):23-25
水稻生长季节长 ,在其生长过程中必须光、热、水资源丰富 ,匹配协调 ,才能为水稻生长发育、穗大、粒多、高产、优质提供保证。但在实际生产中 ,水稻生长从播种育苗到成熟收获要经受干旱、低温冷害和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高产稳产。谈谈如何利用金沙县气候条件提高当地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水稻产量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对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断增长,全省水稻平均亩产,五十年代为384斤,六十年代上升到450斤,七十年代上升到545斤。水稻最大可能产量能达到多少?这是农业生产规划中想要了解的问题。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从各个方而进行了探讨。本文根据水稻各生育期光合产物对籽粒的贡献大小和能量转换模式,提出估算江苏省各种类型水稻光合潜力经验公式并对全省水稻光能资源、光合潜力及其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水稻净光合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业气象学和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用人工气候箱盆栽试验观测资料,建立了水稻净光合模拟模型,确定了模型有关参数,探讨了水稻叶片的净光合能力与温度、光照等气象条件之间的本质联系,为研究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和产量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发展适宜中国区域农业种植特点的农业气象模式,基于国外作物生长模拟方法,通过模式机理过程改进或重构以及应用方式革新,建立了中国农业气象模式(Chinese AgroMeteorological Model version 1.0,CAMM1.0)。CAMM1.0利用平均温度和土壤水分改进了作物发育进程模式,利用土壤水分改进了作物叶片光合作用、干物质分配和叶面积扩展过程模式,通过蒸发比法扩展了作物蒸散过程模式;自主建立了基于发育进程的冬小麦株高、基于遥感信息的作物灌溉、遥感数据同化、作物长势与灾害评价等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构造了实时运转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作物生长过程实时常规模拟与用户个性化定制模拟。CAMM1.0的部分子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构造,便于多模式集成。CAMM1.0对作物发育进程、光合过程、株高的模拟效果较好,但对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拟合略差,模拟产量略偏低。CAMM1.0评价淮河流域夏玉米年际干旱减弱而涝渍增加的趋势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9.
李仕碧 《贵州气象》2003,27(2):23-25
水稻生长季节长,在其生长过程中必须光、热、水资源丰富,匹配协调,才能为水稻生长发育、穗大、较多、高产、优质提供保证。但在实际生产中,水稻生长从播种育苗到成熟收获要经受干旱、低温冷害和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高产稳产。谈谈如何利用金沙县气候条件提高当地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CERES 小麦模式中土壤水分平衡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宇 《气象科技》1991,(2):81-85
CERES 系列模式,包括玉米、小麦、水稻、花生等十余种作物,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完善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式,在产量预测、风险分析和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许多单位也陆续引入了此模式,并开展了一些分析、验证和应用。整个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土壤水分平衡、养分(氮)平衡和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作者在查阅有关资料和剖析原始计算程序的基础上,得到了 CERES 小麦模式中土壤水分平衡计算的基本过程,并将其独立化进行了运行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