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白色砂岩主要分布在东胜东部,在白泥渠、神山沟、准格尔召、考考乌素沟等地区露头广泛发育,东西向绵延约20 km;在东胜市西北部高头窑、北部罕台川地区零星分布。白色砂岩主要发育在延安组顶部,其分布型式多样,有紧挨着煤层的,也有与煤层之间有地层相隔的,且上覆地层多被剥蚀而裸露或仅有很薄的覆盖层,总体特征是厚度不等,由不足1 m至十几米,  相似文献   

2.
经过地质历史演变,发育在秦岭和阴山之间的黄河,流域内分布有5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及黄土类土,极易遭受侵蚀,水土流失严重,是世界罕有的多泥砂河流,具有不同于一般河流的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特性。研究黄河产生大量泥砂的地质条件,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和正在明显进行的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掌握黄河的工程地质特性,就有可能利用自然规律,更好地开发治理黄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风景、人文景观、地质角度多方面论述了乌金山、罕山、方山一带的旅游地质资源,提出了乌金山、罕山、方山不仅风景诱人,也是让游人了解地质科普知识的绝佳地段。  相似文献   

4.
对大兴安岭中段罕达盖岩体进行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罕达盖岩体岩浆侵位时间为早白垩世(136 Ma)。罕达盖岩体具有富硅、富碱及贫铁、镁、钙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以及弱过铝质系列岩石。这些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Sr等),亏损重稀土元素与高场强元素(如Nb、Ta、Ti等)。结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点,罕达盖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并且其岩浆可能起源于新元古代—显生宙期间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大兴安岭中段早白垩世罕达盖岩体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宜居黄河科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问题表象于河,形成于域,根植于地。针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本文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的体系完善的宜居黄河研究科学架构,并对这5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和关键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其中,(1)安全黄河立足于工程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及其灾害效应,以保障地质安全需求,构建安全黄河体系;(2)绿色黄河立足于水文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土环境变化效应,构建绿色黄河体系;(3)生态黄河立足于环境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及其生态屏障效应,构建生态黄河体系;(4)和谐黄河立足于资源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黄河体系;(5)智慧黄河立足于大数据及信息科学,研究黄河流域地学信息集成与智慧决策平台,构建智慧黄河体系。这5个部分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宜居黄河的核心关键问题,从而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黄河”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东东平湖的变迁与黄河改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的调查,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的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与黄河关系密切,经历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相似文献   

7.
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咨询活动,在1997年11月向国务院提交的《中国水问题的出路》咨询建议中,明确指出“水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鉴于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黄河断流时间年趋延长,断流河段不断延伸,断流频次不断增加,1998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将黄河断流问题作为重点咨询内容,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与40余位有关专家共商缓解黄河断流对策。7月上旬,两院院士、专家对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陕西、宁夏四省区20余个市、地、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分别与四省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黄河水利委员会百余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当地干部等进行了6次座谈,在广泛听取各级政府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建议》详细说明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严峻态势,强调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不仅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黄河下游长期处于小流量或断流状态,使淤积在下游河道内泥沙的主要位置由滩地转向主河槽;而淤积则使黄河中下游尤其是下游防汛日益困难,洪灾威胁在逐年加剧。一旦遭遇特大洪水,将会再次出现黄河决口改道的灾难。《建议》指出“黄河断流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8.
根据黄河下游洪泛危险日趋严重的情况,介绍了防洪治沙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观点、办法;说明了控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任务的重要性与艰巨性;阐述了黄河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有关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存在的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短缺,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土壤盐渍化、黄河堤防河道稳定性等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区内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这对黄河下游(山东段)国土资源开发、防灾、黄河"治黄"与防洪减灾、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区水文预报对龙羊峡、刘家峡等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的洪水资源化调度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防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降水的地面观测严重匮乏、且缺少适用于高寒山区的专用水文模型,源区水文预报成为长期困扰黄河洪水/径流业务预报的难题。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高海拔缺资料地区的降水观测与降水预报、寒区水文模型构建与气象水文耦合系统集成、高原降水发生的气象成因与形成机制3个方面,评价了黄河源区水文预报的当前现状与技术水平,提出了黄河源区水文预报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指出新一代多源降水信息融合与同化、高寒区特殊产汇流模型构建、无缝隙气象水文集合预报、强降水与连阴雨的多影响天气系统解析等,是当前黄河源区水文预报的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稍酸、盐酸、氢氟酸及王水作为溶剂,采用微波消解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方法对钢铁中的砷、铅、锑、锡、铜等微量元素进行测量的方法.实验考查了不同消解酸、温度计时间对对消解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压强为1.52MPa,温度为200℃下,使用3mL盐酸、1mL硝酸及1mL氢氟酸组成的混合液,可以将钢中的As、Pb、Sb、Sn、...  相似文献   

12.
陕西旬阳淋湘金矿床成矿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淋湘金矿床产于南秦岭古生界泥盆系地层中,容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粉砂质千枚岩、千枚岩,金矿体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褐铁矿,矿床的同位素特征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表明:淋湘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造山带围岩地层,属容矿岩石为沉积岩中的浅层渗滤同生热盐水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13.
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江龙泉石英二长岩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059±52Ma,它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并且也是目前在浙、闽地区发现的最老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年龄。由此表明,浙、闽地区最初的岩浆活动可能始于早元古代。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仅反映该岩体受到后期地质作用扰动的年龄信息。该岩体属于一种S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t_(DM)~(Nd)为2600—2700Ma,反映了本区最早的地壳形成年龄属于晚太古代。上述的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和由此得到的晚太古代基底的年龄信息将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南大陆地壳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金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可将本区金矿分为产于绿岩带的中金矿及产于花岗岩侵入体中的金矿两类,但不论哪类金矿,其成矿物质都主要来自绿岩带,燕山早期重熔花岗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及部分矿质,介质,赋矿构造主要为西太平洋板块活动的所产生的SN向,NE向,甚至NW向的断裂或断裂破碎带,成矿期为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5.
罗布泊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布泊地区的AK1孔,是目前为止该区唯一的、最深的钻孔,深465.55m。依据AK1孔的岩性特征、热释光年龄、古地磁极性倒转、磁化率变化和Fe2O3含量的研究,将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如下:全新世为灰色—浅灰绿色色系,与晚更新世的界线划在深8.80m处,年龄值为11.5kaBP;晚更新世为杂色色系,与中更新世的界线在牙买加反向极性亚带的底界面上,深66.25m,年龄值为0.20MaBP;中更新世为褐黄色—土黄色色系,与早更新世的界线划在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的界面上,深235.00m,年龄值为0.73MaBP;早更新世为灰色色系,与上新世的界线在松山反向极性带—高斯正向极性带的界面上,357.50m深,年龄值为2.48MaBP;上新世为土黄色与灰色交替色系,顶部为厚8.78m的土黄色粘土层,与下更新世底部厚25.27m的灰色粗砂和含砾粗砂层相接,界限清晰。本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的底界,完全一致。因此,它是一条具有全球等时性的界线,可用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6.
重庆秀山志留系小溪组的发现与迴星哨组的厘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对重庆秀山地区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和疑源类)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研究,对迴星哨组进行了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为志留纪晚期的小溪组,下部为厘定后的迴星哨组.厘定后的迴星哨组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与下伏秀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小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地质时代为Llandovery世Telychian晚期.基于对贵州印...  相似文献   

17.
四川会理天宝山组U-Pb年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泛分布于四川会理地区的天宝山组 ,由于缺少精确的年龄数据 ,对其归属和区域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次在对分布于会理洪川桥、孔明寨等剖面的天宝山组地层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 ,通过采集天宝山组中的变质斑状英安岩样品 ,从中挑选单颗粒锆石进行 U - Pb年龄测试 ,获得年龄为 95 4— 96 1Ma,平均值为 95 8± 16 Ma。根据国际地层划分方案 ,表明天宝山组为新元古代的地层  相似文献   

18.
THE DECOLLEMENT IN THE QIANGTANG BASIN, TIBET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吉林省延边地区屯田营组时代。通过对屯田营组研究历史的回顾,从火山岩喷发—沉积序列和生物地层资料指出屯田营组时代为晚侏罗世,屯田营组与金沟岭组同是晚侏罗世两个火山旋回。  相似文献   

20.
伊宁盆地三叠系的岩性、沉积相和孢粉组合特征与准噶尔、吐鲁番和塔里木北缘基本一致。下三叠统上仓房沟群为冲积扇—河流相紫红、灰紫色砂砾岩、泥岩夹砂岩,厚340~474m;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为河流—湖泊相粉砂质泥岩与砂岩旋回沉积,厚58~121m;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和郝家沟组由湖泊相的深灰—黑色泥岩与粉、细砂岩组成,厚140~263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