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志留世西别河组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允平  苏养正  李景春 《地质通报》2010,29(11):1599-1605
晚志留世西别河组是发育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一套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西别河组广泛角度不整合在蛇绿混杂岩、岛弧火山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和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之上,揭示了其下伏杂岩之间的区域构造关联性,是内蒙古中部地区曾经发生过加里东期陆壳增生作用过程的证据。西别河组具有与欧洲老红色砂岩类似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志留世西别河组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允平  苏养正  李景春 《地质通报》2010,29(10):1599-1605
晚志留世西别河组是发育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一套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西别河组广泛角度不整合在蛇绿混杂岩、岛弧火山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和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之上,揭示了其下伏杂岩之间的区域构造关联性,是内蒙古中部地区曾经发生过加里东期陆壳增生作用过程的证据。西别河组具有与欧洲老红色砂岩类似的区域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西段志留纪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式溥  胡云绪 《现代地质》1992,6(4):384-391
本文研究了西秦岭西段志留纪海水深浅不同的两种遗迹相及其沉积环境,一种是甘南迭部拉路沟中志留世晚期浅海砂岩系所含Cruziana遗迹相,另一种是川北若尔盖晚志留世早期深海复理石Nereites遗迹相。共描述遗迹化石10属11种,其中建立3个新遗迹种。这些遗迹化石对研究西秦岭的地层发育、沉积矿产和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成因标志,对我国的遗迹化石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广西志留系在桂南、桂东南一带发育完善,下、中、上三统均有出露,由一套厚达7000m的半深海、深海复理石、类复理石碎屑岩组成,富含笔石化石。随着区调工作的深入开展,钦州、玉林一带相继发现早泥盆世含笔石地层,并与上志留统整合接触;岑溪糯洞亦发现含曲靖鱼的下泥盆统与上志留统整合接触。该区不但是我国华南唯一海相志留—泥盆系连续出露的地区,也是我国研究中上志留统以及志留系与泥盆系界线比较理想的地  相似文献   

5.
青海可可西里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及不整合于其上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滩亚相石英砂岩表明此区曾存在过古特提斯洋,早二叠世末古特提斯基本闭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相对稳定阶段。中、晚三叠世海侵,沉积了巨厚复理石。三叠纪末—早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造山作用,形成造山带,可可西里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6.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楚雄盆地位于场子陆块的西南边缘,为一典型的中生代周缘前陆盆地,盆地演化阶段明显,晚三叠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沉积,侏罗纪则为前陆晚期磨拉石沉积。对盆地构造沉降史研究后笔者认为:①晚三叠世复理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幅度巨大,沉降与沉积中心位于盆地最西部,紧邻古哀牢山造山带,沉积体呈形楔形展布;③侏罗纪磨拉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中心以及前缘隆起向内陆方向迁移明显;③中生代构造快速沉降的沉积体的楔形展布表  相似文献   

7.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布广泛,主要为半深海碎屑复理石沉积。泉脑沟山组和旱峡组分布于北祁连和河西走廊西段,前者以浅海相砂泥岩和泥灰岩为主,后者以滨海潮坪-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老君山组分布于古祁连山山前和山间盆地,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沙流水组分布于河西走廊东段,为湖相沉积。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泥盆纪的古地理主要受北祁连加里东-早海西期不规则造山作用控制。鹿角沟砾岩标志着弧-陆碰撞最早发生于早志留世早期。早志留世北祁连-河西走廊由弧后残余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志留世北祁连东段剧烈造山并与阿拉善古陆的连接,前陆盆地限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志留纪末期为北祁连的主造山期,泥盆纪形成高峻的古祁连山。早、中泥盆世形成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晚泥盆世造山带西段造山作用剧烈,形成剥蚀区。东段造山作用微弱,山地被剥蚀,山前形成湖泊相的晚泥盆世沉积。  相似文献   

8.
云南楚雄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建造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贻军  孟祥化 《现代地质》1998,12(4):576-581
根据沉积建造的类型、系列和体态认为楚雄盆地在晚三叠世经历了3个明显的发育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聚敛碰撞阶段,发育了黑色页岩建造和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第二阶段为构造相对静止期,发育了火山复理石建造和陆源复理石建造;第三阶段为盆地充填阶段,发育了海相磨拉石建造和陆相磨拉石建造。3个阶段中的沉积建造属于次稳定型和非稳定型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天山志留纪生物地理特征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志留纪生物丰富,包括笔石、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10多个门类,由于伊塞克—伊犁板块的阻隔和尼古拉耶夫—图拉苏断裂带的影响,天山南北具有两种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根据生物组合和沉积相特征,将天山归入古亚洲域,并细分为2个省,3个亚省:I_1准噶尔—哈萨克斯坦省,包括博罗科努山、那拉提山、北山、西准噶尔和哈萨克斯坦;I_1~1西准噶尔—北天山亚省,包括早志留世笔石相碎屑岩,中志留世珊瑚、腕足相碳酸盐岩和晚志留世杂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局部含少量珊瑚腕足类;I_2南天山省,包括新疆南天山和原苏联南天山和中亚;I_2~1土尔克斯坦—哈尔克山亚省,包含早志留世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局部含笔石,中晚志留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类、层孔虫,常形成珊瑚-层孔虫礁,火山岩不发育。I_2~2努腊套—费尔干纳亚省。整个志留纪为笔石相砂页岩沉积,火山活动微弱。  相似文献   

10.
留凤关复理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留凤关复理石,系指东秦岭冒地槽早三迭世留凤关群的复理石建造。它位于宝成铁路的凤县至聂家湾一带(图1),向西延至西秦岭。留凤关群,早有人认为属复理石沉积,不过都未提出具体资料。1954年,靳予贵在其所绘地质图中标出“复理石式沉积”。1957年,张尔道在其发表的文章中也指出“地层是一套具有复理式结构的轻微变质岩系”。1961年,孔凡宗在其所编1:20万凤县幅地质图说明书中进一步强调是复理石建造。最近,李继亮等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并提到  相似文献   

11.
巴颜喀拉残留洋盆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巴颜喀拉盆地垂向沉积序列表明:盆地于早古生代被动陆缘的浅海基础上裂陷、拉开,泥盆纪贯通,早石炭世洋盆扩展为成熟大洋,晚石炭世洋盆北部开始消减、南部继续扩张,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进入残留洋阶段,晚三叠世转化为周缘前陆盆地.三叠纪末完全闭合,盆地自形成到消亡为一个连续的沉积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其主体由早中三叠世深海沉积、典型浊积岩复理石和晚三叠世浅海复理石、风暴岩沉积、海相磨拉石构成,北部零星出露了中二叠世海山型沉积,昆南结合带以北有早中三叠世岛弧沉积。以盆地为中心具有向南北两侧陆块双向相背俯冲的极性特点,东西两端的碰撞造山不迟于晚二叠世。总体反映了古特提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残留洋盆性质和主洋域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发现了完整的志留纪地层,新建了早中志留世龙木错组、中晚志留世单面山组和晚顶志留世心形湖组。志留纪经历了开阔海台地—闭塞海湾—三角洲—潮坪的环境演变过程。其中单面山组下段发育大型古三角洲沉积,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构成。其中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湖泊、沼泽等微相发育,沉积厚度巨大。晚志留世大型三角洲沉积的发现,海陆变化频繁的沉积环境,龙木错以东的五指山等地中上泥盆统不整合于奥陶系—志留系之上,证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北侧受到晚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与羌塘南部地区的沉积建造存在截然的差异。因此,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助于了解羌南、羌北的构造演化,为探讨南、北古大陆的板块边界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楚雄盆地处在扬子地台西缘,发育在早—中三叠世古隆起上。晚三叠世早—中期伸展裂陷,沉积形成了近海泥质、灰质生油岩、含中基性火山碎屑复理石建造;晚三叠世晚期—早白垩世整体坳陷,四川盆地与楚雄盆地一度连为统一的巨型坳陷,沉积形成了内陆含煤磨拉石建  相似文献   

14.
早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了白乃庙岛弧岩带。前人资料显示白乃庙岛弧岩带由西(白乃庙镇)向东(四平市)经过翁牛特旗浅覆盖区,但没有确凿证据。本次工作结合地表调查及钻探调查,将工作区内(朝阳沟附近)"二叠纪花岗岩"解体出一套花岗闪长岩,采集两套样品经测试得出两组数据:SHRIMP年龄为427. 0±5. 6 Ma,激光烧蚀年龄为409±2. 9 Ma,由此确定花岗闪长岩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该岩体兼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新发现的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闪长岩,为研究早古生代白乃庙岛弧带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5.
有关迴星哨组时代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迴星哨组是1975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建立的地层名词,暂用以代表黔东北、川东南和湘西北一带的晚志留世沉积,整合地覆于中志留世秀山组之上。标准剖面位于秀山溶溪。其岩性,下部为紫色与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互层,产旋唇螺(Turbocheilus)、异唇  相似文献   

16.
谭志远 《地质与勘探》2022,58(4):875-886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镜下薄片观察,于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镜下薄片观察,在川南柏香田剖面早志留世石牛栏组下部发现一套风暴沉积,具有侵蚀底面、砾屑层、粒序层理、丘-洼状交错层理、沙纹层理以及风暴与平静天气形成的沉积物互层等风暴沉积特征。理想风暴沉积序列由6个沉积单元组成,根据剖面不同沉积单元间的排列组合,将其划分为4种风暴沉积序列,各序列间存在一定继承性,由下向上表现为远源型风暴向近源型风暴的转变、风暴强度逐渐增强的过程。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志留世石牛栏期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石牛栏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可知(尤其是正粒序层理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研究区早志留世处于中低纬度的古地理位置,可为上扬子区古气候及古扬子海盆演化提供依据;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同期异相地层存有争议,风暴沉积特征为石牛栏组、小河坝组、罗惹坪组等地层提供等时性对比标尺;川南早志留世石牛栏组沉积环境意见不一,风暴沉积为其碳酸盐岩缓坡环境提供证据资料。通过总结前人对风暴岩物性认识,结合上扬子区同期地层油气地质条件,可提供油气勘探新途径。川南柏香田剖面早志留世石牛栏组下部发现一套风暴沉积,发育侵蚀底面、砾屑层、粒序层理、丘-洼状交错层理、沙纹层理以及风暴与平静天气形成的沉积物互层等风暴沉积特征。理想风暴沉积序列由6个沉积单元组成,根据剖面不同沉积单元间的排列组合,将其划分为4种风暴沉积序列,各序列间存在一定继承性,由下向上表现为远源型风暴向近源型风暴的转变、风暴强度逐渐增强的过程。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中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志留世石牛栏期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石牛栏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可知(尤其是正粒序层理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研究区早志留世存于中低纬度的古地理位置,可为上扬子区古气候及古扬子海盆演化提供依据;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同期异相地层存有争议,风暴沉积特征为石牛栏组、小河坝组、罗惹坪组等地层提供等时性对比标尺;川南早志留世石牛栏组沉积环境意见不一,风暴沉积为其碳酸盐岩缓坡环境提供证据资料;总结前人对风暴岩物性认识,结合上扬子区同期地层油气地质条件,提供油气勘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钦州加里东期残留海槽向广东延伸”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志留系上部的岭下组是以含三叶虫Coronocephalus rex为主的海湾沉积,尚未发现晚志留世的特征化石,地层时代属中志留世的可能性很大,志留系顶部可能有缺失;广东的泥盆系与前泥盆系均呈不整合接触,说明泥盆纪沉积之前存在地层停积,而且自西而东停积的时间愈长;其底部为非海相碎屑岩,自西而东由河流相→冲积扇相,与海槽的深水沉积毫不相干;广东泥盆纪的海相沉积在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早期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草原地层区的古生代地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华北地台北侧大陆边缘,从寒武纪至石炭纪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其中以奥陶纪岛弧、晚志留世的磨拉石、泥盆纪和石炭纪的裂陷槽沉积具有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草原地层区的古生代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养正 《吉林地质》1996,15(3):42-54
对华北地台北侧大陆边缘,从寒武纪至石炭纪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其中以奥陶纪岛弧、晚志留世的磨拉石,泥盆纪和石炭纪的裂陷槽沉积具有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川滇黔桂地区志留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方  许效松 《古地理学报》2003,5(2):180-186
晚奥陶世与早志留世之间的都匀运动,使滇中古隆起与黔中古隆起成为一整体隆起带(习惯上称黔中古陆),把滇东南和黔南与滇东北-黔北-川南分隔为南、北两个不同的构造沉积域。南侧的曲靖一带出露下、中寒武统,其上分别与中、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呈假整合,其间缺失奥陶纪和早志留世的沉积物。北侧的禄劝-武定一带,下古生界的沉积序列与之相反,有完整的奥陶纪沉积组合,上与泥盆系假整合,其间无志留纪的沉积。这表明黔中古陆两侧的沉积域各为独立的系统。中晚志留世,黔中古隆起南侧应归属于上扬子与滇黔桂地块前陆挠曲盆地的一部分,由曲靖向北东经赫章哑都-贵阳南转向湘西,向南则与云南的绿春海相连,黔中古隆起北侧的沉积域则为上扬子前陆(川南-黔北)盆地的边缘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