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秦岭三叠纪是该区海相沉积的最后阶段,正确认识其沉积发展史对了解秦岭地区的构造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程度很低。由于缺乏确凿的古生物证据,许多地区(图幅)的三叠系仅分到群或岩组,有的群(如官亭群)的时代、归属不明,在地质图上仅标以临时性代号,图幅之间不能对接。过去由于缺乏完整的地层层序,对该区三叠纪沉积学尤其是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存在着极大困难。李继亮等(1978)、姜春发等(1979)对东秦岭陕西凤县留凤关群作了详细研究后,认为留凤关群为早三叠世复理石(浊积岩)沉积,给人们留下“秦岭三叠系是一套活动类型的复理石沉积”的印象,然事实上不尽然。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作者提出的沉积建造(sediment-suite)新概念和分析原理,对我国早震旦世沉积建造类型进行了划分;讨论了各类沉积建造形成的板块构造背景条件;并且首次编制了中国早震旦世沉积建造图和盆地类型图。 建造分析表明,早震旦世南方和北方两大古板块具有明显不同的发育特点:上扬子古陆及四周边缘处于断裂活动发育期,形成典型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其东南缘(华东南地区)发育有岛弧系活动边缘盆地的建造类型:细碧角斑岩建造、硅质页岩建造、杂陆屑建造、火山复理石建造;其北缘(秦岭地区)有一个活动边缘——原始大洋的发展过程,形成陆源复理石建造、碳酸盐复理石建造以及类似于洋中脊的微晶碳酸盐建造。 早震旦世的北方大陆板块显示完全不同的沉积建造发育进程。除了新疆、祁连、内蒙地区有活动型沉积违造类型外,在广阔的东部、东南及南部边缘均深持稳定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3.
秦岭三叠系分带及印支期发展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及共邻区的三叠系自北而南可分为四带.北秦岭三叠系具有富含植物化石的陆相上三叠统,其下的优地槽型细碧角斑岩系时代未定.中秦岭下三叠统为复理石夹多层砾状灰岩,后者系斜坡沉积,物源可能来自北方,安尼期为复理石.南秦岭北带在二叠纪晚期已裂陷接受复理石及以砾状灰岩为代表的斜坡沉积.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深水相黑色板岩、薄层灰岩、复理石并夹火山岩.南秦岭南带及巴顿喀喇从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扬子地台的一部分,岩相及化百群与之一致,具有发育良好的安尼期陆棚边缘生物滩.从拉丁期开始裂陷.出现鱼鳞蛤页岩、砾状灰岩及巨厚复理石,后者延续至晚三叠世,有放射虫为证.整个中,南秦岭呈现一个由二叠纪晚期开始,延续于印支期的裂陷槽发育史.它的北部—中秦岭和南秦岭北带于二叠纪末及三叠纪初先后裂陷,并于拉丁期褶皱回返.它的南部—南秦岭南带及巴颜喀喇于拉丁期裂陷,并于三叠纪末回返.这个裂陷槽是否构成印支期秦岭的主体,抑或它仅是“北秦岭小洋盆”在扬子大陆边缘的弧后扩张盆地,取决于北秦岭是否存在早、中三叠世优地槽沉积.后者尚未证实.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西段志留纪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式溥  胡云绪 《现代地质》1992,6(4):384-391
本文研究了西秦岭西段志留纪海水深浅不同的两种遗迹相及其沉积环境,一种是甘南迭部拉路沟中志留世晚期浅海砂岩系所含Cruziana遗迹相,另一种是川北若尔盖晚志留世早期深海复理石Nereites遗迹相。共描述遗迹化石10属11种,其中建立3个新遗迹种。这些遗迹化石对研究西秦岭的地层发育、沉积矿产和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成因标志,对我国的遗迹化石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西秦岭寨上金矿是赋存于晚古生代低绿片岩相浅变质作用的海相复理石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沉积建造中的特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认为,寨上金矿中金矿物呈微米级“不可见”次显微金赋存于含砷硫化物中。武警黄金第五支队刘新会、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刘民武在研究寨上金矿床金矿物的赋存状态时首次发现了细-中-粗粒自然金。  相似文献   

6.
云南楚雄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建造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贻军  孟祥化 《现代地质》1998,12(4):576-581
根据沉积建造的类型、系列和体态认为楚雄盆地在晚三叠世经历了3个明显的发育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聚敛碰撞阶段,发育了黑色页岩建造和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第二阶段为构造相对静止期,发育了火山复理石建造和陆源复理石建造;第三阶段为盆地充填阶段,发育了海相磨拉石建造和陆相磨拉石建造。3个阶段中的沉积建造属于次稳定型和非稳定型两大类。  相似文献   

7.
陕西眉县——蓝田间下古生界斜峪关群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眉县、周至、户县、长安、蓝田一带的秦岭北坡,发育有一套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因其变质较深,未发现可靠的生物化石,长期被视为宽坪群或秦岭群的一部分,其时代也随之而变化。笔者通过近年调研发现,这套地层的原岩建造、变形变质及含矿性等与宽坪群迥然不同,但与凤(县)太(白)地区的草滩沟群和蟒岭地区云架山群的中、下部基本可以对比,故将其解体出来,另建斜峪关群。它包括下部文家山组和上部干岔沟组,时代属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白乃庙地区中晚志留世复理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陆台北缘的白乃庙地区,发现了中晚志留世复理石,不整合于奥陶—早志留世白乃庙群之上;其上被晚志留世末期的海相磨拉石沉积不整合覆盖;具有较完整的韵律结构和多种类型复理石印模的层面构造,为典型的浊流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三叠纪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在概要介绍了西秦岭三叠系的分布与建造特征、沉积环境、生物区系特征,三叠系的构造形变特征以及与相邻地质体的形变差异性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区在中三叠世短暂的地质发展演化过程中,由扬子型稳定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快速演变为特提斯型深海巨厚复理石沉积的演化历史,讨论了特提斯型裂陷槽由裂开接受沉积—关闭结束沉积。快速关闭并褶皱形变这一完整演化过程中的构造特征,总结了三叠系的盆地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二叠纪-三叠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慧娟  李育慈 《地质科学》1995,30(4):321-328
本文系统描述和研究了西秦岭合作至夏河间晚二叠世和临潭至岷县以南早、中三叠世复理石相中发现的遗迹化石,并得出以下认识:1)各遗迹组合都属与浊流有关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都不具远洋沉积中遗迹组合特征;2)各遗迹组合所指示的海水深度都介于深水斜坡环境的中等水深范围内,最深不超过2000m;3)早三叠世遗迹化石潜穴管普遍细于中三叠世,表明前者属水体循环差的缺氧环境,后者为开放型海盆;4)根据遗迹组合空间分布的差异,认为在三叠纪时北特提斯北缘的深水斜坡带的海水深度呈现出西深东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布龙果尔组的建造类型及地质时代进行了论证,认为其应属磨拉石建造叠加坍塌建造的复合型建造,并将其地质时代从晚奥陶世厘正为早志留世早期。此外,首次提出早古生代西准噶尔北部地区有一次造山运动,这次运动北疆邻区称为“艾比湖运动”,其发生的确切时间应为晚奥陶世末期。最后,根据布龙果尔组中出现蛇绿岩套的近源砾石。推断洪古勒楞蛇绿岩的形成年代早于早志留世。可能是奥陶纪。  相似文献   

12.
秦祁昆接合部二叠纪沉积建造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位于秦祁昆结合部及邻区.二叠纪时, 研究区以南祁连构造地层带为界, 呈现北陆南海对峙格局: 北部的中祁连、北祁连和阿拉善主要为一套砾岩、砂岩和泥岩为主的河湖相沉积; 南祁连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灰岩沉积; 南部西秦岭和东昆仑主要是以半深海-深海浊积岩、玄武岩和海山碳酸岩盐为主的多岛洋沉积.本次1∶25万临夏市幅和定西市幅地质填图中, 笔者在西秦岭与南祁连结合部位的甘肃夏河县甘加一带, 发现一套早-中二叠世小洋盆玄武岩和碳酸盐岩海山建造, 与秦昆结合部布青山-花石峡-兴海一带的早-中二叠世多岛洋沉积建造可以对比.晚二叠世, 北部的秦祁结合部仍为半深海-深海浊积岩沉积, 而南部秦昆结合部则转换为前陆-磨拉石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13.
王清晨 《沉积学报》1987,5(3):180-180
秦岭发育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复理石带,其沉积时限约为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下述证据表明,这些复理石是扬子板块北侧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1)该复理石带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缝合线以南;(2)岩相及古生物特征表明,与复理石整合接触的下伏地层为扬子型;(3)由北向南的古水流资料表明,复理石带北侧曾存在提供碎屑的物源区,那里现存的一系列活化基底块体可能即为古老岛陆的残余;(4)复理石中夹有若干层火山碎屑岩,暗示了那些岛陆与向南的板块俯冲有关。需要强调的是,秦岭现今构造倒向是向南逆冲及推覆的结果。这一现象可用板块俯冲方向倒转(Plate flip)解释,即,中三叠世以前,扬子板块以北的古特提洋壳向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中三叠世以后,洋壳消减殆尽,大洋彼岸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撞,并逆冲至后者之上,形成秦岭。  相似文献   

14.
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昆仑山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东、西昆仑经历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依据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性质及其产出状态、相伴的沉积、岩浆建造,结合前寒武纪地层的出露情况和变质热事件,将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分为3个大的构造单元,昆中构造带为早古生代的岩浆弧,北部为由库地-其曼于特-祁漫塔格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滩间山群、奥陶系—志留系未分地层等相关边缘沉积体组成弧后盆地沉积、岩浆建造系统,南部为由柳什塔格-吐木勒克-乌妥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纳赤台群、温泉沟群共同组成弧前复理石增生楔杂岩带。  相似文献   

15.
西秦岭二叠纪-三叠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描述和研究了西秦岭合作至夏河间晚二叠世和临潭至岷县以南早、中三叠世复理石相中发现的遗迹化石,并得出以下认识:1)各遗迹组合都属与浊流有关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都不具远洋沉积中遗迹组合特征;2)各遗迹组合所指示的海水深度都介于深水斜坡环境的中等水深范围内,最深不超过2000m;3)早三叠世遗迹化石潜穴管普遍细于中三叠世,表明前者属水体循环差的缺氧环境,后者为开放型海盆;4)根据遗迹组合空间分布的差异,认为在三叠纪时北特提斯北缘的深水斜坡带的海水深度呈现出西深东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商南县千家坪铁矿位于秦岭褶皱系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的凤县—镇安褶皱束东段南缘,南与留风关—金鸡岭褶皱束相邻,北与礼县—柞水华力西褶皱带相邻,区域上处于千家坪背斜北翼,赋存于震旦系下统耀岭河群三亚群二岩段二岩性层中,为变质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7.
对西秦岭疑似为燕山期花岗岩的舟曲峰迭和夏河桑日卡岩体进行岩相学研究和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1.3±0.9Ma和232.6±2.2Ma,表明2个岩体均属早中生代印支期造山作用岩浆活动的产物,澄清了有关地质图(1∶25万陇东幅地质图和1∶25万临夏市幅建造构造图)中2个岩体的时代归属。通过研究认为,西秦岭内部无论南带或北带基本不存在燕山期花岗岩,其花岗岩主体为出露于北带的印支期花岗岩体。因此,西秦岭可以与东秦岭的南秦岭构造单元对比,在构造带的划分上相当于南秦岭的西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西秦岭与南秦岭花岗岩形成时代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看,两者的岩浆源区相似并具有扬子地块基底属性。西秦岭缺少燕山期花岗岩的原因归咎于它的构造位置与东秦岭尤其是燕山期花岗岩极发育的小秦岭完全不同,后者燕山期岩浆作用得以盛行,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或与中生代中晚期华北地块向秦岭造山带的陆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一、沉积建造学说的研究现状 (一)历史回顾沉积建造做为岩石地层组合的概念,出现在地质学史中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概念及其涵义也随着地质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着。最初(十八世纪中叶)建造一词引入地质学文献中,只是用来单纯地表示在成分及在剖面中的位置都相似的区域岩石地层组合(菲克谢尔,1762)。1882年,国际地质学会决定禁止用这一术语来表示地层意义。十九世纪斯塔德尔(Studer)首先把阿尔卑斯第三系的粗碎屑沉积的岩相—岩性组合称为磨拉石(或称磨拉石建造);把韵律性很强的海相细碎屑沉积之砂—泥页岩组合称为复理石(或称复理石建造)。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末期,随着地槽学说的发展,才开始把建造的概  相似文献   

19.
徽成盆地系秦岭中部,展布于陕西凤县,甘肃徽县、成县、武都一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西部成县一带较宽,约40公里;东部凤县地区则变窄,仅4公里左右,故盆地呈一棒锤状(图1),为秦岭山系中最大的一个沉积盆地。盆地中广泛分布着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图1),早白垩世地层则为盆地中最发育、分布面积最广的一套陆相含煤沉积。它主要出露于两当杨家店和凤县以东、以及成县至武都甘泉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赵亚曾、黄汲清(1931)将出露于陕西凤县一带之故道河俗称  相似文献   

20.
新疆奥陶纪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致民 《新疆地质》2000,18(4):309-314
根据地层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反映的构造环境、火山活动等因素,新疆奥陶纪沉积可划分为5大沉积区和若干分区,其范围和沉积特征简述如下附图91011: 阿尔泰区:位于额尔齐斯缝合带以北的阿尔泰地区,中寒武-早奥陶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复理石建造,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未见沉积,晚奥陶世发育滨浅海相磨拉石火山磨拉石或碎屑岩建造及碳酸盐岩,不整合于下伏哈巴河群之上。 准噶尔-天山区:北界为额尔齐斯缝合带,南界为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奥陶纪是古亚洲洋本区为准噶尔洋的发育期,经历了一次拉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