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武当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因而武当山风景区的雷电防护尤为重要。截取风景区的地闪数据,以1km2范围为基本单元,得到各单元内2008-01-01—2011-12-31期间的全部地闪频次、极性、强度等参数,分析了武当山的雷电环境及地理环境对雷电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雷击大地密度整体上随高度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电流强度平均值与高度大致呈现反向分布趋势。通过研究致灾环境的基本规律,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对古建筑的防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地闪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闪电定位所取得的2007—2009年的浙江省地闪资料,初步研究其地闪特征.地闪中绝大多数是负闪,其平均强度为33.2 kA,地闪出现最多的强度范围是20~40 kA.地闪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形式,总地闪频次峰值和负闪频次峰值出现时段都在14:00—16:00,而正闪频次落后于总地闪和负闪峰值2~4小时,23:00至次日11:00平均地闪频次每小时20次以下.地闪的月变化也呈单峰型分布,其中1月份、12月份地闪极其稀少,主要集中在6—8月份,以8月份为最多,正闪和负闪的各月变化与地闪总数的各月变化一致.全省地闪密度集中区位于山脉的夏季风的迎风坡一侧.全省的地闪密度分布和同期雷暴日分布不一致,表明在评价雷电活动中仅用雷暴日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测站半径10 km的闪电定位监测数据,选取地域范围一小时内的地闪数目和一小时内的最大雷电流幅值作为雷电危险度因子。确定因子分级的上下限和因子区间划分,计算出单因子雷电危险度等级的隶属度与权重。采用梯形分布函数和模糊统计方法确定雷电危险度因子的隶属度函数,根据隶属度函数得出模糊矩阵,并进行模糊矩阵复合运算,求出雷电危险度综合指数,得出雷电危险度等级。结果表明:根据建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一次闪电过程的危险度状况,有效评定雷电危险度等级,评定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雷击事件的实际状况,从而为气象防灾减灾、雷电灾害调查和雷击风险评估等业务提供科学性的决策服务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璐  皮常玲  郑向敏 《热带地理》2022,42(7):1148-1157
为预防和减少海洋旅游安全事故,运用卡方列联表分析与残差检验、时间强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平衡指数分析中国海洋旅游安全事故的类型、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海洋旅游安全事故类型主要分为溺水、被困、交通事故、自杀、意外受伤、动物咬伤、疾病突发、火灾、食物中毒等9种。2)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存在类型差异,涉事旅游者个体特征、旅游活动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较高。3)事故在大(年)、中(月)、小(日)时间尺度分布呈现差异性和集中性。事故发生数量呈上升趋势,7―8月为高发期,5―6、10月为次发期,下午(T 14:00―18:00)为一日高发时段,上午(T 08:00―12:00)和晚上(T 18:00―21:00)为一日次发时段。4)事故在大(海洋旅游圈)、小(海洋旅游城市)、微(海洋旅游活动点)空间尺度分布呈现聚集性和不平衡性。其中,大空间尺度集中在闽台海峡西岸区域和环渤海区域,小尺度(闽台海峡西岸区域为例)集中在厦门、泉州和福州,微尺度集中在沙滩、海礁与海上区域。因此,建议从高发事故类型及其发生特征、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强化安全防控与监管工作,预防和减少海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5.
利用文山州2008~2017年闪电定位数据和100个观测站点2012~2018年小时降雨量观测资料对文山州短时强降水和雷电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文山州短时强降水和雷电夏季(6月-8月)比较活跃,最强时段分别出现在5月和9月;短时强降水和雷电均在午后至夜间较为活跃,短时强降水高发时段较雷电推迟1~2小时。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短时强降水在中部以南地区较活跃,特别是西南部和东南部,年均出现10次以上;雷电强度和密度空间分布不一致,西部雷电高发但强度不大,东部为雷电低发区,但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雷电活动参数作为反映区域雷电活动特征的重要指标,地形对其影响不容忽视。利用2014—2018年青海省地闪数据、数字地形高程数据以及HWSD土壤数据集,定量分析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土壤电阻率对青海省地闪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 青海省地闪主要集中在海拔3150~4850 m、坡度0~35°的地区,其中东北坡向地闪次数最多,东南坡向地闪次数最少,地闪对应的土壤电阻率主要集中于100 Ω·m。(2) 地闪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地闪平均强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3) 选取92°27′00″~97°44′24″E、31°40′48″~34°16′48″N地闪活跃区域,对其1 km×1 km网格内地闪数据与地理参量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所选区域内地闪密度与平均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坡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地闪强度与平均海拔呈负相关关系,与平均坡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西北东部气候异常特征及其对冬季高原感热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赵庆云  张武  唐杰  李栋梁 《中国沙漠》2006,26(3):415-420
利用1960—2000年西北东部100个测站,经过面积权重区域平均的降水、气温资料,对该区域气候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对异常旱涝年,亚洲西风带环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最为关键。异常涝年,亚洲地区经向环流占优势,东亚大槽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异常旱年,亚洲地区纬向环流占优势,东亚大槽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②对异常冷暖年,极涡、西风带环流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状况最为关键。气温异常偏高年,北半球极涡强度及亚洲极涡强度均偏弱,欧亚地区盛行纬向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明显偏强,西伸脊点明显偏西,位置偏北;气温异常偏低年,北半球极涡强度及亚洲极涡强度均偏强,欧亚地区盛行经向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小,强度明显偏弱,西伸脊点明显偏东,位置偏南。③冬季高原感热与滞后一个季度的夏季降水、气温的相关较春季的相关更好。  相似文献   

8.
滇西南两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发生在滇西南的两次台风低压西行形成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飑线过程均以负地闪占主导地位,“7.17”过程正、负地闪频数峰值均出现在飑线成熟阶段,正地闪峰值超前于负地闪峰值10~15 min;正、负地闪集中发生在冷中心区后侧的温度梯度大值区和辐合线附近回波强度≥40 dBz、回波顶高≥12 km的强回波区域;“9.22”过程正地闪频数呈单峰型变化,负地闪出现3个峰值,对应着3次飑线发展,密集负地闪出现在前侧TBB温度梯度大值区和强回波区左后侧强度≥40 dBz、回波顶高≥12 km的强回波区;负地闪减弱阶段正地闪开始活跃正地闪出现在后侧冷云中心.两次飑线过程中-10℃层回波强度的跃增总超前于负地闪的跃增6~30 min左右.  相似文献   

9.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发生在滇西南的两次台风低压西行形成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飑线过程均以负地闪占主导地位,“7.17”过程正、负地闪频数峰值均出现在飑线成熟阶段,正地闪峰值超前于负地闪峰值10~15min;正、负地闪集中发生在冷中心区后侧的温度梯度大值区和辐合线附近回波强度t〉40dBz、回波顶高≥12km的强回波区域;“9.22”过程正地闪频数呈单峰型变化,负地闪出现3个峰值,对应着3次飑线发展,密集负地闪出现在前侧TBB温度梯度大值区和强回波区左后侧强度≥40dBz、回波顶高≥12km的强回波区;负地闪减弱阶段正地闪开始活跃正地闪出现在后侧冷云中心。两次飑线过程中-10℃层回波强度的跃增总超前于负地闪的跃增6—30min左右。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风沙高发区河西走廊为研究对象,应用河西走廊敦煌、酒泉、张掖和民勤4站2006—2017年逐日19:00每50 m加密高空资料和07:00规定层、特性层高空资料,分别采用平滑位温法、T-LnP法,统计分析了该区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边界层高度与风沙强度的关系,得出边界层高度与风沙强度成正比。进一步从地面风速、相对湿度、地气温差日变化得到春季午后风沙天气多发和强发的主要成因,得到了沙尘暴不同环流形势下的边界层高度持征,以及高空风速≥15 m·s-1的最低高度与风沙强度的关系,从而为风沙天气预报提供技术帮助。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年均边界层高度1 700~2 200 m,4—6月较高,在3 000 m以上,敦煌4—5月在3 500 m以上。边界层高度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0 cm最高地温较密切,与最高气温、极大风速成正比。边界层高度随着风沙强度的增强而增高,4月强沙尘暴和大风的边界层高度均大于3 100 m。春季风速随着风沙强度的增强而增大,最大风速集中时间在12:00—18:00,春季13:00—14:00风速最大、相对湿度最小、地气温差最大,因而也是风沙天气出现最多和强度最强的时段。沙尘暴持续时间越短,边界层越高,4—6月下午的沙尘暴较高,为2 800~3 100 m。沙尘暴不同环流形势的边界层高度中西风槽型整体较低;平直西风型4、6月和8月较高,均达3 100 m以上,8月为3 580 m;而西北气流型高于西风槽型,5—6月大于3 200 m。不同风沙强度高空风速≥15 m·s-1的最低高度,冬春季较低,夏秋季高;浮尘较高为4 884 m,大风伴沙尘最低为2 471 m,大风沙尘暴07:00较19:00高600 m左右,明显较边界层高1 000~2 000 m。  相似文献   

11.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和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沙漠湖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并结合地下水可溶性固体总量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巴丹吉林沙漠的蒸发特性。根据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区的蒸发趋势线方程为:δD=4.1δ18O-30.02‰(n=37,R2=0.94)较低的斜率显示了巴丹吉林沙漠强烈的蒸发环境特征。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和地下水具有相似的蒸发趋势,推测两者之间存在补给关系。根据沙漠腹地地下水氧同位素值富集程度高于东南部地下水氧同位素值的特点,得出前者蒸发较后者强烈。进而对比其他干旱条件下盐湖的蒸发,结果显示巴丹吉林沙漠湖水存在过度蒸发效应。  相似文献   

12.
千条沟铜多金属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千条沟北约6公里,行政区划隶属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所在地达来呼布镇。南东距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约120公里。工区位于北山山系的东北边缘,六陀山横担在图幅中部。大地构造位置属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中段。工区地层主要以奥陶系粉砂岩和二叠系板岩为主,岩浆岩以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岩为主,区内构造受近东西向冲断深大断裂和区域六驼山复背斜影响,主要为次级羽状断裂和张性断裂,多被后期岩浆侵入岩及后期石英脉充填,在工区南西部斜长花岗岩区,发现1号矿脉、2号矿脉、3号矿脉群、4号矿脉群,其地表矿化体均为石英脉,具较强孔雀石化,且肉眼可见铅矾,矿脉走向以南西-北东为主。总的分析,工区南西部为重点找矿区域,物探、化探、地质综合分析的结果都比较吻合,褶皱和断裂较发育,热液活动明显,矿脉品位较高,具有找到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3.
秦巴山地植物南北变化与过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大巴山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和生态过渡带,建立秦巴山地南北方向上植物种类组成及重要值的详细变化序列和过渡模式,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过渡性、复杂性及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秦巴山地东、中、西部3条南北穿越样线163个采样点的植被序列数据,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相对重要值及优势种多度的纬向变化,并将亚热带与温带物种相对重要值的差值(SND-RIV)用于表现南北方物种的优势程度,以分析和归纳植物的空间变化模式。结果表明:① 东部(三门峡—宜昌)、中部(西安—达州)、西部(天水—广元)亚热带物种丰富度及相对重要值自北向南递增,温带物种自北向南递减。东部温带物种丰富度及相对重要值在神农架和伏牛山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出现两个峰值,中部亚热带物种在大巴山地区最高,西部亚热带物种在陇南以南超过温带物种;② 东部南北方物种的交错过渡带最宽,约180 km;中部大约在秦岭南坡至大巴山北坡之间,约100 km;西部交错过渡带偏南,约50~60 km。③ 东、中、西部山地植物纬向过渡模式和驱动因子有明显差异。东、西部自南向北亚热带物种的减少主要与年均降水量减少有关,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小;中部年平均气温的作用比湿润指数稍大。本文揭示了秦巴山地东、中、西部植物的南北变化及过渡模式,提升了对中国南北过渡带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4.
 依据秦岭南北地区80个站点1980-2009年气象数据,主要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半干旱与湿润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的位置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30 a来,秦岭南北地区的气候干燥度呈明显的纬向分布,由北向南湿度依次增加,其线性趋势除商洛东北部,和西安中部地区呈增加变湿的趋势外,其余部分呈减少趋势;≥10 ℃积温天数呈纬向分布,由北向南依次增加,其线性趋势均为增加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呈同心分布;(2)半干旱与湿润界限在20世纪80年代位置最北,在90年代最南,21世纪前10 a次之;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在20世纪80年代的位置最南、 90年代略有北移,且在21世纪前10 a位置最北;(3)秦岭南北地区的半干旱与湿润、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最大波动分别为1.2、0.5 个纬度,且两者30 a平均位置均在34 °N附近;(4)秦岭南北地区近30 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该区的半干旱与湿润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界限的北移可能会对该地区的种植制度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南昌江县海滨土地风沙化及其环境整治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毕华  刘强 《中国沙漠》2000,20(2):223-228
昌江县海滨土地风沙化主要是由于昌化江、珠碧江两大河流及研究区其它西流水系源头及沿岸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恶劣的气候条件;盲目开发等原因所致。针对上述原因和研究区土地风沙化状况,海南省和昌江县林业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治沙造林试验研究,主要技术措施是:①先固沙,后造林,为造林幼苗生长创造有利条件;②用木麻黄大苗、壮苗带营养袋深栽造林;③采用"旱天造林"新技术,确保造林质量。该试验研究已取得成功,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木麻黄枯梢较为严重;垂直于主风方向的露兜行成活率较低;治沙林树种单调;后期管理差等。为此,本文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的建议:①造林过程中施加稀土微肥,以增强治沙林的抗逆性等;②增加与主风方向垂直的露兜行行数,提高网格固沙露兜的成活率;③扩大藤本植物种植面积,以增强固沙能力;④尝试引进其它地区固沙效果较好的物种,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⑤在防风林中立体套种适于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林养林;⑥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加强环保教育,以确保治沙造林任务的顺利进行和环岛海防林的早日保质保量合拢。  相似文献   

16.
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修订后的中国两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5-2016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对冈底斯山1970-2016年的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应时段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对冰川变化原因进行探讨,为全面认识冈底斯山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的响应规律及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 2015-2016年冈底斯山共有冰川3953条,面积1306.45 km 2,冰储量约58.16 km 3;冰川数量以面积< 0.5 km 2的冰川为主,面积则以介于0.1~5 km 2的冰川为主。② 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共减少854.05 km 2(-39.53%),冰川面积变化相对速率高达-1.09%/a,消融期气温升高是导致该山区冰川退缩的最主要原因。与中国西部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冈底斯山是冰川退缩最为强烈的地区,且近年来冰川退缩呈加快趋势。③ 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减少主要集中在海拔5600~6100 m之间,海拔6500 m以上区域基本没有变化。除南朝向和东南朝向外,冈底斯山其他朝向冰川数量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西北朝向冰川面积变化最快。④ 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变化自西向东呈加快趋势,其中东段冰川面积变化相对速率高达-1.72%/a,中段次之(-1.67%/a),西段仅为-0.83%/a。  相似文献   

17.
天山北侧成灾雹云移动路径及预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昀  谢向阳  马禹  王式功 《干旱区地理》2017,40(6):1152-1164
利用2005-2014年5~8月天山北侧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克拉玛依探空站08:00探空资料和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五家渠四部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成灾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移动路径,依据百分位数方法确定了成灾雹云的预报及雷达特征预警指标,并利用2015-2016年降雹及相应的雷达探测资料对预报预警指标进行了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 SRP 概念模型的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从地形、气候、植被和社会经济 因子选取 8 个评价指标,利用遥感和 GIS 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求取权重,对祁连山地区启动 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研究前后近 10 a 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进行系统、定量地评 估,旨在揭示生态脆弱性的分布特征、时空演变及动因,为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从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分布来看,祁连山地区主要以轻度和重度脆弱为 主,脆弱性程度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渐减弱,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小,海拔高,生态环境较为恶劣 是导致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原因;(2)祁连山地区 3 期生态脆弱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综合指数分别 为 3.307、3.118 和 3.103;2005 年 生 态 脆 弱 性 较 高 ,极 度 脆 弱 面 积 为 28 610 km2,2010 年 下 降 为 11 723 km2,2015 年降低为 6 174 km2,极度脆弱面积逐渐减少;(3)从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演变动 因来看,8 个指标对生态脆弱性影响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的时间影响程度各不相同,2005—2015 年 3 期数据中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均为植被指数,降水次之,地形因子影响最小。总体来看, 近年来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程度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加强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 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