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内蒙古呼伦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湖水、河水和井水样品中的氢氧同位素特征、地下水中的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与氘盈余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呼伦湖湖水的来源。结果表明,呼伦湖流域的蒸发趋势线方程为δD=5.53δ18O-27.39(n=31,R2=0.98),蒸发线明显偏离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表明呼伦湖流域干旱的气候特征。湖水中的氘盈余值偏负程度最大,表明湖水的蒸发最强烈。除采样点W9和W15外,其它各采样点地下水中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与氘盈余值负相关,说明呼伦湖流域的地下水也存在蒸发作用。在蒸发强烈的夏季,呼伦湖的湖水来源为大气降水、河流水和地下水。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组成与空间分布规律可为研究地下水补给及深入认识水循环过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基于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样品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法和δD-δ18O线性关系法,分析了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地下水补给关系。结果表明:沙柳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δ18O与δD值分别为-8.54‰~-6.02‰和-58.6‰~-34.6‰,平均值分别为-6.79‰和-41.8‰;δ18O值在流域空间上表现为西北、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流域西北和中部地区地下水主要受降水补给,补给来源单一、蒸发作用强是该区域地下水同位素值较高的原因,降水→地下水→泉水是其主要补给、排泄关系;流域北部、南部地区地下水与降水、河水、泉水等水体水力联系密切,不同补给来源的平滑作用是该区域地下水同位素值较低的原因,其补给、排泄关系主要为降雨→河水→地下水→泉水(或降雨→地下水→泉水→河水)。  相似文献   

3.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地下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丘间湖泊和古日乃、雅布赖、阿拉善右旗等地及其周围浅层地下水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沙漠地区湖水与地下水化学成分特点、水化学类型、空间变化和湖水补给来源。结果显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pH、盐度、TDS和电导率均远远大于地下水。湖水样品中Na+和Cl-含量占绝对优势,大多数盐度较高的湖泊属于Na(K)-Cl-(SO4) 型,个别盐度较低的微咸湖属于Na-(Mg)-(Ca)-Cl-(SO4)-(HCO3) 型。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多数为Na-(Ca)-(Mg)-Cl-(SO4)-(HCO3)型,属微咸水,个别为Na-Cl-SO4型的咸水。沙漠东南部湖群水的pH值、盐度、TDS和电导率比较低,呈微碱性,属微咸湖;而北部湖群水的pH、盐度、TDS和电导率远远大于东南部湖群,呈中等碱性,为盐水湖。湖水离子化学特征显示沙漠东南部湖群自南向北的演化趋势为:微咸湖→咸水湖→盐水湖。湖水离子化学成分短时间序列变化指示,近9 年宝日陶勒盖、巴丹东湖、巴丹西湖、诺尔图、呼和吉林湖水中的大多数离子的含量有所降低,表明其近9 年来淡水补给量增多。湖水化学成分与湖水位高度显示,巴丹吉林沙漠湖群湖水流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水化学成分和水位分布高度表明,该区沙漠湖水主要来自当地降水补给和来自沙漠东南缘雅布赖山和南缘的黑山头山地降水的补给,而来自祁连山区来水补给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哈达贺休盐湖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但对其成因和演化机制尚缺乏充分的认识。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哈达贺休盐湖地下卤水及其周边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并对卤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达贺休盐湖地下卤水的δD和δ~(18)O值平均值分别为-0.53 ‰和4.01 ‰,黑河河水的δD和δ~(18)O值平均值分别为-36.73 ‰和-5.51 ‰,居延海湖水的δD和δ1~8O值平均值分别为1.26 ‰和2.73 ‰,当地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值平均值分别为-5.30 ‰和-1.20 ‰。研究区水体的蒸发趋势线方程为δD=5.32δ1~8O-20.08,该蒸发线偏离全球大气降水线。黑河河水的氘盈余值(d)最大,湖水和地下卤水d的最小,而且湖水和卤水的d值与TDS呈负相关关系。偏正的δD和δ~(18)O值以及较小的d值表明研究区卤水经历了强烈的蒸发,同时还存在与含氧类矿物的同位素交换反应。卤水和居延海湖水氢氧同位素值分布比较集中,并且接近,二者都由黑河河水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5.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短缺是干旱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深入了解干旱区独特的水循环机理,而分析不同水体中氢氧同位素特征及转化关系,是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循环机理的基础。以呼图壁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大气降水、河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不同水体的δD~δ18O关系,探讨了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关系。结果表明:呼图壁河流域大气降水、河水、地下水和积雪融水中δD、δ18O的组成和季节变化差异较大,δD值分别为-86.25‰、-66.66‰、-69.82‰和-150.79‰,而δ18O值依次为-12.42‰、-9.94‰、-10.23‰和-19.42‰;河水受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混合补给导致同位素的贫化,积雪融水主要受蒸发的影响导致同位素的富集,而河水和积雪融水对地下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导致地下水同位素的贫化;呼图壁河上游地区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仅占到18.45%,而中下游区域的地下水补给占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6.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与地下水化学参数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巴丹吉林沙漠内部8个泉水、12个井水、51个湖水的化学参数,初步探讨了湖泊与地下水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比较近10 a来湖水矿化度值的变化情况,并对地下水与湖水各水化学参数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漠腹地湖水TDS值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Na-Cl-CO3-(SO4)型湖水向东南过渡成Na-CO3-Cl-(SO4)型湖水,推测这种分布状况主要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同时受制于局部环境条件;沙漠东南边缘湖水矿化度值长期维持低值,SO2-4离子含量较CO2-3高,气候条件相对腹地湿润,可能存在大量的淡水资源补给;湖水TDS值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控制;沙漠地下水矿化度值并未出现和湖水类似的空间趋势性,并且地下水和湖水的TDS值线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哈达贺休盐湖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但人们对其成因和演化机制尚缺乏充分的认识。本文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哈达贺休盐湖地下卤水及其周边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并对卤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达贺休盐湖地下卤水的?D和?18O值平均值分别为-0.53 ‰和4.01 ‰,黑河河水的?D和?18O值平均值分别为-36.73 ‰和-5.51 ‰,居延海湖水的?D和?18O值平均值分别为1.26 ‰和2.73 ‰,当地大气降水的?D和?18O值平均值分别为-5.30 ‰和-1.20 ‰。研究区水体的蒸发趋势线方程为δD=5.32δ18O-20.08,该蒸发线偏离全球大气降水线。黑河河水的氘盈余值(d)最大,湖水和地下卤水的最小,而且湖水和卤水的d值与TDS呈负相关关系。偏正的?D和?18O值以及较小的d值,表明研究区卤水经历了强烈的蒸发,同时还存在与含氧类矿物的同位素交换反应。卤水和居延海湖水氢氧同位素值分布比较集中并且接近,二者都由黑河河水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8.
采用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来源与运移机理,通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对三工河流域四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测定了其稳定同位素(δD、δ^(18)O)的含量,分析了非饱和带土壤水稳定同位素沿土壤剖面的垂向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内非饱和带中的土壤水在入渗的同时经历了明显的混合作用,荒地土壤水比耕地受蒸发作用影响更强烈,荒地蒸发影响深度为1.2~1.6 m,耕地蒸发影响深度为0.8~1.2m;荒地与耕地土壤水中氢氧同位素在垂向上呈现旋回变化,每个旋回经历了一次新水入渗补给的过程,即新水入渗与土壤老水混合-土壤水氢氧同位素逐渐变小直到贫化极值-地表入渗补给结束,土壤水向下运移并逐渐与土壤老水混合同时受蒸发作用-同位素逐渐富集直到土壤老水本底值;耕地土壤剖面补给水δD值为-112.93‰^-102.58‰,荒地土壤剖面补给水δD值为-111.07‰^-94.44‰,比地下水、地表水同位素值更贫化,可见土壤水中的补给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灌溉水入渗地表后,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很难向非饱和带深部运移对地下水补给,节水灌溉方式改变了绿洲内土壤水入渗补给机制。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厘定绿洲内垂向补给量,准确评价三工河流域水资源量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来源与运移机理,通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对三工河流域四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测定了其稳定同位素(δD、δ~(18)O)的含量,分析了非饱和带土壤水稳定同位素沿土壤剖面的垂向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内非饱和带中的土壤水在入渗的同时经历了明显的混合作用,荒地土壤水比耕地受蒸发作用影响更强烈,荒地蒸发影响深度为1.2~1.6 m,耕地蒸发影响深度为0.8~1.2m;荒地与耕地土壤水中氢氧同位素在垂向上呈现旋回变化,每个旋回经历了一次新水入渗补给的过程,即新水入渗与土壤老水混合-土壤水氢氧同位素逐渐变小直到贫化极值-地表入渗补给结束,土壤水向下运移并逐渐与土壤老水混合同时受蒸发作用-同位素逐渐富集直到土壤老水本底值;耕地土壤剖面补给水δD值为-112.93‰~-102.58‰,荒地土壤剖面补给水δD值为-111.07‰~-94.44‰,比地下水、地表水同位素值更贫化,可见土壤水中的补给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灌溉水入渗地表后,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很难向非饱和带深部运移对地下水补给,节水灌溉方式改变了绿洲内土壤水入渗补给机制。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厘定绿洲内垂向补给量,准确评价三工河流域水资源量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差异。通过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地下水、河水与降雨之间的补给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季风时期,地下水主要受降雨入渗和河流侧向补给为主,在补给过程中蒸发作用是影响地下水稳定同位素值的主要因素;非季风期,冰雪融水对低值区的地下水影响显著,同时降水的快速入渗则是该时期高值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之一。地下水同位素高值区,地下水与河水间补给作用较弱,补给时间超过5个月;地下水同位素低值区,地下水与河水补给关系较为密切,补给时间在1~4个月间。本文所得结论可初步反映干旱半干旱内陆流域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特征以及补给方式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流域地下水及其他水体间的转换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高全洲  陶贞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1,21(4):374-379
查格勒布鲁剖面包含7种类型的沉积相,地层中微量元素的总质量分数大致按照“风成砂→湖相层→黄土→古土壤”的顺序递增。多数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在剖面中的演化趋势与沉积物的中值粒烃和硅酸系数的大小呈负相关。与洛川剖面的马兰黄土相比,查格勒布鲁剖面上更新统地层处于相对微弱的化学风化环境,表明,晚更新世期间,巴丹吉林沙漠一带的干湿变化取决于东亚夏季风的盛衰,西风气流带来的降水到达不了巴丹吉林沙漠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12.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风沙地貌、沙山地层结构、古沙山层理构造、沙山TL测年和区域输沙率等的综合研究表明,巴丹吉林地区自西北而东南大致可划分为河湖为主的弱水冲洪积扇、以河湖与风沙交替作用过度区和以风沙作用为主沙丘区。弱水冲洪积扇的发育为沙漠、沙山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沙物质来源。高大沙山是更新世期间起伏的沙质下垫面与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末次冰期以前为西风环流为主时期,地表主导风向为西风,次为西北风,河湖环境发育;末次冰期以来为东亚季风环流为主时期,地表盛行风向为西北风,次为西风,风沙活动盛行。期间,风积床面经历了新月形、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复合沙丘链到复合型高大沙山的一系列复合、演变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形成发育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考察,以及沙丘形态和风况、沙山TL测年、古沙丘层理产状等的研究表明,高大沙山的形成发育受沙源、风系、底基地形和灌草植被等因素的影响。第四纪以来弱水古水系的变迁为沙漠及沙山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沙物质来源。沙山发育的受西风和西北风两大盛行风系的控制,末次冰期以前为西风环流主导时期,地表盛行风向为西风,次为西北风;末次冰期以来为季风环流主导时期,地表盛 行风为西北风,次为西风。沙山底基地形的起伏不仅诱发近地表气流产生波伏运动,同时也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气候湿润期发育的沙丘灌草植被通过抑制风蚀、扑捉风沙等作用加速沙山的发育。高大沙山是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演进而形成的大型稳定风积床面形态。  相似文献   

14.
基于网络文本的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者偏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吴宝清  吴晋峰  刘佳  吴玉娟 《中国沙漠》2015,35(4):1041-1047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号称世界上最美的沙漠。本文基于网络游记文本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者偏好特点。结果表明:(1)旅游者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和旅游活动方式的偏好既丰富多样,又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词汇频率分布拟合曲线服从幂律分布,基本符合二八规律。(2)旅游者偏好的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并以自然景观为主。(3)旅游者偏好的巴丹吉林沙漠旅游活动以徒步、越野、探险等三大类活动为主。(4)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者偏好自助旅游活动方式。(5)旅游者对巴丹吉林沙漠旅游的情感体验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以美好震撼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巴丹吉林沙漠被称为世界最美的沙漠。基于旅游者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自然景观照片,通过设计美感度评价量表,对地理学、材料学和美术学研究生进行访谈调查,获取不同学科背景受访者对巴丹吉林沙漠美感度评价数据。结果表明:①可供人们欣赏的巴丹吉林沙漠自然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沙山(沙丘、沙波纹)、湖泊和沙山组合、动物、植物及日出日落等5大类。其中,人们对湖泊和沙山组合型自然景观的评价最高。②巴丹吉林沙漠兼具形象美、色彩美和线条美,且3类美都享有很高的美感度评价。③巴丹吉林沙漠兼具旷美、静谧美、柔美、奇美、苍凉美、幽美、险美、朦胧美和雄美等9类形象美。其中,旷美、静谧美和柔美等3类形象美在巴丹吉林沙漠中体现尤为突出。④令人印象深刻的沙漠色彩包括蓝、黄、绿、白、黑和紫等冷暖色彩。不同色彩通过无色彩对比、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及冷暖色彩对比,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⑤巴丹吉林沙漠拥有美丽的沙脊线、沙丘链和沙波纹等线条,线条以蛇形线、斜线和水平线等为主。不同类型线条通过组合或重复排列,传达出巴丹吉林沙漠的韵律之美、动态之美和生命之美。⑥巴丹吉林沙漠自然景观对不同群体的吸引力是不同的,群体学科背景差异越大,吸引力差别越显著。最后,提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巴丹吉林沙漠自然景观资源的建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精心呵护巴丹吉林沙漠自然景观;加强旅游宣传与开发,发挥巴丹吉林沙漠美育功能;注重旅游者群体差异分析,进一步细分和扩大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6.
沙漠因其高反照率、低比热容的下垫面以及粉尘高输出率的特征对全球和区域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具有高大沙山的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其物质来源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热点。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表层沉积物进行矿物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可能物源区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探讨了各物源区对巴丹吉林沙漠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的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矿物包括相对比较稳定钠长石、钙长石、歪长石、黑云母、斜顽辉石、透辉石、铁辉石、微斜长石、白云母、正长石、石英和榍石以及不具区域代表性的斜绿泥石、石膏、角闪石、方解石、岩盐;主要物源区包括沙漠湖积平原沙、洪积平原沙、现代湖泊沉积物、外源沙和岩石风化壳;其中岩石风化壳和现代湖泊沉积物属于就地起沙,基本只影响其周边区域,来自沙漠北部的冲洪积沙和来自沙漠西北的外源沙是沙漠的主要物源。这与中国东部沙漠以湖泊沉积就地起沙有明显不同,可能和沙漠的发育过程、地质历史时期湖泊退缩规模和气候环境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7.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名录,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目前尚缺乏沙漠美学价值的系统论述。本文基于野外考察、影像和文献资料,将美学原理与风沙地貌学理论结合,探讨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地貌的美学价值,侧重其独特的线条美。将高大沙山地貌的线条分为直线、曲线和交织线条,分别解析其美学的表现形式和所包含的科学内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地貌的潜在美学价值值得挖掘,对沙漠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乃至沙漠科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巴丹吉林最高沙山区CO2浓度与昼夜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沙漠区CO2浓度和对大气CO2的影响以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在2009年5月对全球最高大的巴丹吉林诺尔图东大沙山等进行了17个钻孔CO2浓度的昼夜观测。结果表明,巴丹吉林大沙山不同观测点CO2浓度差异较大,各观测点CO2浓度变化在0.01%~0.075%之间;夜间沙层CO2浓度低,白天CO2浓度高;CO2浓度昼夜变化明显,从早7时到次日7时1~5m各深度CO2浓度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在24h内,沙层CO2浓度变化存在4个转折点,分别出现在凌晨5时、11时、18时和21时左右。在沙层水分一定的条件下,昼夜温度变化是造成沙层CO2浓度昼夜规律变化的主要原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含水量较高的沙层CO2浓度明显高于含水量较低的沙层;5m深度以上沙层CO2浓度均高于地表空气CO2浓度,表明极端干旱的高大沙山区是CO2的来源区,也指示环境恶劣的裸露高大沙山区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沙层CO2浓度仍然超过了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19.
沙丘形态特征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数字高程模型(DEM)因卓越的三维地形表达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沙丘形态研究中。长期以来,受交通条件和研究方法的制约以及高大沙山分布位置的限定,对巴丹吉林沙漠沙丘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漠东南部,缺乏对整个沙漠沙丘分布规律及其形态参数特征的系统认知。而对整个沙漠沙丘形态特征的研究,是区域风沙地貌形成与演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巴丹吉林沙漠内所有独立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区DEM数据和一种新的算法,研究了沙漠内两种主要类型沙丘(横向沙丘、星状沙丘)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态参数特征。结果表明:沙漠内独立沙丘大约有6 033座,高度9~433 m,高度超过350 m的巨型沙山共有53座,其中星状沙山7座,最大高度383 m;横向沙山46座,最大高度433 m。横向沙丘高度与等效沙丘厚度呈正相关的线性函数关系,星状沙丘高度与等效沙丘厚度呈正相关的对数函数关系,表明在现代气候和环境条件下,横向沙丘高度仍在增加,而星状沙丘高度增长已经趋缓。两类沙丘的主轴向大都垂直于研究区主风向NW-SE。横向沙丘起沙风风向单一,沙丘轴向集中在NE-SW和NNE-SSW方向;星状沙丘起沙风风向略为复杂,沙丘存在多个次级轴向。  相似文献   

20.
巴丹吉林沙漠内几种典型近地表沉积物,如风成沙、湖相沉积、冲洪积物等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复杂多变的地貌景观.这些典型沉积物的年龄是探讨巴丹吉林沙漠地貌过程及其机理的最直接证据和基础数据.前人发表的这几种典型沉积物年龄,主要涉及380余个14C年龄和释光年龄,这些数据涵盖了170 ka至今的大部分时段.其中12 ka以来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