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CRITIC法与层次分析法对贡嘎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因子权重进行了确定,提取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数(EVI),选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划分了生态地质环境状况等级,包括微度脆弱区、轻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重度脆弱区、极度脆弱区五级。通过2001年和2021年的评价结果表明:贡嘎山自然保护区整体生态地质环境状况等级以中度脆弱和轻度脆弱为主,2001年研究区的轻度脆弱区和中度脆弱区面积共3058.60 km2,占比76.71%,重度脆弱区面积732.11 km2,占比18.36%,微度脆弱区和极度脆弱区面积和占比较小。2021年研究区的轻度脆弱区和中度脆弱区面积共3059.11 km2,占比76.72%,重度脆弱区面积739.28 km2,占比118.53%,微度脆弱区面积和占比较之略有增加,极度脆弱区面积和占比较之下降。评价结果可为贡嘎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区为乌鲁木齐市城区,面积2 000 km~2,结合区内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环境等研究成果,筛选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和GIS空间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区内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好,全区适宜或较适宜建设区占比约74%,中等适宜建设区占比约23%。研究区北部卵、砾石土体承载力普遍较高,承载力特征值为200~300 k Pa;局部存在工程性质较差的填土、湿陷性黄土,不宜作为建筑物天然地基。  相似文献   

3.
杨柳  唐振  施璐 《地质与资源》2024,(1):98-105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科尔沁沙地西北缘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构建一套以适应农牧业发展为目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对生态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统计认为:生态环境较比地质环境、社会环境对整个评价结果的影响更大,其中土地质量是最主要因素;研究区所有的评价单元中有86%处于中等及偏下的水平.该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横断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多,其中属滑坡灾害易发育,危害大,且山区乡镇多地势环境复杂,不规范活动较多,易引发滑坡。因此对该区域乡镇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普洱市澜沧县安康佤族乡为例,选择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等8个影响因素建立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小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出各个因子权重值。基于易发综合强度指数法,利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评价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划分了四类区域:高易发区,面积占比14.53%;较高易发区,面积占比34.06%;中易发区,面积占比33.57%;低易发区,面积占比17.84%。为安康佤族乡防灾减灾以及滑坡灾害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小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于此同时产生的生态破坏、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及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的普遍情况,分层次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把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地质环境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环境子系统。并且根据宁夏沿黄经济区的特点,从正负两个方面对3个系统内的各个指标进行阐述,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打分。然后,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叠加技术,对宁夏沿黄经济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分级。此区域共分为三级:第一级为适宜建设区,第二级为适度控制建设区,第三级为中度控制建设区。  相似文献   

6.
层次分析法是开展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合理性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当前研究存在单一评价指标体系不能有效表现不同地貌类型的地质环境质量特征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地区为研究区,分别建立了适合北京山区和平原区两种地貌类型的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北京地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基于地貌类型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研究区不同地貌类型的地质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地质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一定的先决作用。山东省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存在崩滑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不能突破其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既要考虑地质环境基础条件,也要重视其承载现状,基于此才能科学评估地质环境承载力。本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和arcgis10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附近、莱州湾一线、胶州湾一带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承载基础弱,其余地区承载基础较强;鲁西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受采矿活动以及地下水超采等人类活动影响,地质环境承载现状处于超载。包括鲁西北、鲁西南以及胶东半岛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承载潜力大。针对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北京生态涵养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为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保障、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调查评价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大清河流域生态涵养区作为示范研究区,在遥感地质解译、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调查和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以及经验赋值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选取生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3项作为决策层,选取地质灾害、矿山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土壤侵蚀、水污染敏感性、土壤养分以及富硒元素7项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层,选取地貌类型、坡度、基岩类型、降雨量、土地利用、矿种类型等29项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层,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综合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分为优等区、良好区、较差区和差区4个等级,对应所占面积分别为15.48%、56.84%、25.44%和2.24%。  相似文献   

9.
基于组件式GIS的唐山市区环境地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市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构造发育,多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因此,进行唐山市区环境地质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唐山市区地质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基于组件式GIS工具MO,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唐山市区进行了环境地质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为质量不同的4类区域,为城市的发展及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栅格空间信息定量化的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湖南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针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利用栅格数据结构为主的数字环境模型,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数字高程模型迭加分析,研究了生态环境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探索适合以山高坡陡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山区生态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属一般. 总体环境状况东南部好于西北部,河谷盆地优于山地. 研究表明,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数据采集快速、客观,评价和制图自动化,评价结果空间定位精度高,直观性与实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西南岩溶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生态地质环境较脆弱,在该类地区探索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乌蒙山集中连片扶贫区中的毕节市七星关区为评价试点,查明了区域地质资源环境现状,探索构建了适用于乌蒙山典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发现:①七星关区地质资源承载能力总体较强,但空间分布不均;②该地区水土环境承载能力总体较高,但七星关区城区、鸭池镇、清水铺镇等局部地区存在一定的水土环境污染,导致水土环境承载能力较低;③区域地质安全承载能力以中等-较强为主,城区近郊的朱昌和小项地区地质安全承载能力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的有利地区。评价结果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安徽省地质环境特点,选取其中8个地质环境因子建立了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总体较强;仅大别山区、黄山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等矿山集中开采区承载能力较弱,面积占比4.78%。根据安徽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特征,提出了针对对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开展地质环境保护和针对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进行修复的建议,为国土空间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实践中,以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并基于此理论初步建立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构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承载本底评价指标和承载状态评价指标。规范了不同尺度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流程,为有序推动全国、区域及市县尺度的自然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14.
Coastal area is the region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argest ecological stress in current China, where the proportion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developed coast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re determined by projects planning.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is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ensur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project planning. Based on the pressure types of projects planning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and contents of coas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ere redefined for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valu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ogress and advances related with coas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were reviewed, which included habita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construction land development, reclamatio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ea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he conclusion noted that domestic research of coas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needs to build a complete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methodology based on extensive reference to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visualization research related with coas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ces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oustal areas.  相似文献   

15.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和AHP的贵阳市环城林带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禹艺娜  王中美 《中国岩溶》2017,36(3):359-367
贵阳市环城林带对贵阳市生态环境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环城林带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为了保护现存环城林带资源,文章根据贵阳市环城林带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与测试资料,选择7个生态敏感性影响因子(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高程、坡度、坡向、地表水域和人类活动),采用GIS技术对各单因子的敏感性进行分区,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空间加权叠加技术对林带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分区。结果表明,不敏感林区占林带总面积的4.82%,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轻度敏感区占18.01%,分布于南部、东北部及东南部;中度敏感区占42.91%,分布于东部、西部及东北部;高度敏感区占29.61%,分布于北部区域;极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4.65%,零星分布于各林区。针对各敏感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治理与保护对策,为预防和治理贵阳市环城林带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今后贵阳市生态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晖  张若琳  石菊松  李春燕 《地球科学》2021,46(10):3764-3776
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城镇和工程建设构成威胁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基于人类生命安全至上和灾害链综合风险的原则,选取区域地壳稳定性、突发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地面沉降易发程度等制约国土空间规划的“短板”要素,以全国为例,采用基于灾害链综合评价的图形叠置法开展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将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分为5个等级.地质环境安全程度由高到低所占面积分别为28.34%、29.36%、21.00%、4.51%和4.24%.评价结果宏观反映了地质环境条件和安全程度,揭示了区域分异特征,能够从地质环境安全角度为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城镇和工程建设选址综合安全评价和用途管制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