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多针对区域尺度,县域尺度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较少。以江苏宜兴市为例,基于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和地质安全3个方面,开展了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县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要求制定提供了支撑和参考。评价结果显示,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地质资源承载能力大于北部平原区,地质安全承载能力则小于北部平原区,水土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总体为中等水平,提出宜兴市应加强南部山区资源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范,中部地区水土污染重点防控,为宜兴市地质资源合理利用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南岩溶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生态地质环境较脆弱,在该类地区探索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乌蒙山集中连片扶贫区中的毕节市七星关区为评价试点,查明了区域地质资源环境现状,探索构建了适用于乌蒙山典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发现:①七星关区地质资源承载能力总体较强,但空间分布不均;②该地区水土环境承载能力总体较高,但七星关区城区、鸭池镇、清水铺镇等局部地区存在一定的水土环境污染,导致水土环境承载能力较低;③区域地质安全承载能力以中等-较强为主,城区近郊的朱昌和小项地区地质安全承载能力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的有利地区。评价结果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构建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通过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背景资料收集,查明了该区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和短板要素,并在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资源再生型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实际验证评价的基础上,与通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与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也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构建的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宜此类地区矿区分散分布且发展方式迥异的特点,能进一步突出地域主导特色,可为同类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通过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背景资料收集,查明了该区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和短板要素,并在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创新性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资源再生型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实际验证评价的基础上,与通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与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且与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也有一定差异。研究表明,构建的资源再生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宜此类地区矿区分散分布且发展方式迥异的特点,能进一步突出地域主导特色,可为同类地区地质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几十年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影响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强度超出了当地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为客观分析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了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并分别进行了河北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和状态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新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状态评价指标和方法,为将来建立多方协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实践中,以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并基于此理论初步建立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构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承载本底评价指标和承载状态评价指标。规范了不同尺度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流程,为有序推动全国、区域及市县尺度的自然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7.
从限制性与安全性角度出发,构建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系统中人口与GDP这2个指标相结合,引入系统协调度概念,构建了空间协调度与整体协调度定量化表达模型,并首次提出利用地质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结果来表达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该研究成果能够在空间布局上有效呈现出承载本底与承载对象间的承载状态。同时,该研究思路可用于其他有关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中,亦可支撑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红线划定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霄  王晓光  何海洋  王长琪  朱巍  蔡贺  陈麟  唐楠 《地质通报》2023,(12):2165-2173
为促进中俄边境同江—抚远地区地质资源环境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查明区域资源禀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会商法和GIS技术,建立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进行地质资源环境承载本底和状态评价。通过耦合承载本底和状态评价结果进一步实现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地质资源环境功能区划。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整体为中等—强,占全区面积的98%,地下水环境质量问题是制约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界河塌岸等地质灾害风险和易发性较低。基于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型、宜居型和农业型3类地质资源环境功能区,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改善人居环境、加强面源污染源头管控等措施,为促进边境地区特色旅游产业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程裕淇院士对大别山区若干重大地质问题的谈话(安徽省地矿局区调所汤加富整理)1994年9月21—25日,程裕淇院士及徐惠芬、杨天南同志,在安徽省地矿局常印佛院士、唐永成教授、安徽省区调所姚仲伯总工程师等陪同下,对大别山区地质背景和榴辉岩产出状况进行了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匹配程度,开展了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分析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分别确定各个评价指标权重,并基于GIS软件对各指标层加权叠加,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环巢湖地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本底状况较好,中—高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52%;承载状态主要为盈余—均衡区,超载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33%,零星分布在银屏山、刘家墩和雾顶山.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贵州乌蒙山七星关区为例,参考"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形成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条件及开发利用实际,探索构建岩溶石山区县域范围内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通过系统评价七星关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认为该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大,但资源、开采强度、劣质水分布不均,降低了部分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提供了依据。同时,该评价方法亦为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对吉林省洮南市闹牛山铜矿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同时,开展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评价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本文根据工作实际,分析吉林省洮南市闹牛山铜矿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山区公路沿线复杂地质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等问题, 以都江堰 - 汶川公路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一种基于承载力综合质量和空间聚类关系对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 实现了对具有地质灾害易发特点的山区公路沿线区域承载力状况的科学评价。通过自然 - 环境 - 人文模型构建区域承载力状况评估指标体系, 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 采用TOPSIS算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进行计算并加权叠加得到承载力综合质量状况, 结合热点分析的结果对研究区的承载力状况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承载力质量空间分布皆呈现出高度聚集性, 划入适宜建设区的面积占比31.12%, 后备调控区的面积占比31.98%, 不宜建设区面积占比36.79%, 研究区内的映秀镇、 漩口镇和都江堰所组成的三角区呈现大面积的高值聚集区, 承载力综合质量好, 空间聚集度高, 利于规划建设。评价结果为区域承载力准确评价和空间利用格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也可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皖南山区是安徽省地质灾害高发区域。本文选取黄山市徽州区为研究区,根据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特点,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断裂构造、水系、土地覆盖类型、工程地质岩组、人类活动强度等8项致灾因子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结合地质灾害野外实地调查成果,采用信息量模型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探索建立适合皖南山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地质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一定的先决作用。山东省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存在崩滑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不能突破其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既要考虑地质环境基础条件,也要重视其承载现状,基于此才能科学评估地质环境承载力。本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和arcgis10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附近、莱州湾一线、胶州湾一带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承载基础弱,其余地区承载基础较强;鲁西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受采矿活动以及地下水超采等人类活动影响,地质环境承载现状处于超载。包括鲁西北、鲁西南以及胶东半岛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承载潜力大。针对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