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通过自制小型循环水系统养殖实验,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35.50 g±4.58 g)生长及系统水质指标的影响。实验设1、2和4次/d 3个投喂频率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水温控制在25℃±2℃,每15 d取样测鱼体质量,每天取水样测定水质指标,实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增质量率、饲料转化率差异显著(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增质量率呈现显著升高趋势,饲料转化率呈现先显著升高后又显著降低趋势;特定生长率也呈上升趋势,2次/d和4次/d组显著高于1次/d组(P0.05),2次/d和4次/d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增质量率、饵料转化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现显著降低趋势(P0.05)。在0~15 d,4次/d组增质量率最高,其值为46.30%,分别是1次/d和2次/d组的1.31倍和1.11倍,2次/d组的饲料转化率最高,其值为158.95%,分别是1次/d和4次/d组的1.30倍和1.13倍,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和p H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氨氮随投喂频率增加而升高,而p H随投喂频率增加而降低。综合认为,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2.
采用持续投喂(对照组C)和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S1F5)、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3d再投喂3d(S3F3)4种投喂策略,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幼体(10.16±0.25g)的生长、体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S3F3处理组中体重增重率、胴体长增长率及成活率三个指标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C(P0.05),而S1F5和S2F4处理组三个指标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体组成水分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三个处理组中氨基酸总量(T)、必需氨基酸总量(E)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EPA、DPA和DHA含量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结果表明,S1F5和S2F4组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均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并且对其营养组成没有影响,建议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最佳投喂模式为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 lusfuscoguttatus♀×E.luslanceolatus♂)与3种不同海水植物工厂化原位混养系统的动植物生长及水质变化情况。实验设4个处理组,分别为珍珠龙胆与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混养(FA),珍珠龙胆与长茎葡萄蕨藻混养(Caulerpa lentillifera)(FB),珍珠龙胆与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混养(FC),以及珍珠龙胆单养(F)。结果表明,石斑鱼的特定生长率在0.69~0.82%之间,以实验组FC最高,显著高于FA和对照(P0.05),而与FB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在1.02~1.11之间,以FC最高,显著高于FA和对照(P0.05),而与FB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三种混养植物的净产量方面,以海马齿最高,达(1730.26±117.01)g·m~(-2),显著高于菊花江蓠和长茎葡萄蕨藻(P0.05)。各混养处理的水质指标整体上均优于石斑鱼单养,其中以处理FC的整体水质条件最好,其PO_4~--P、COD、悬浮物浓度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研究表明,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珍珠龙胆石斑鱼与菊花江蓠、长茎葡萄蕨藻、海马齿3种海水植物原位混养的养殖效果均优于石斑鱼单养,其中以珍珠龙胆与海马齿的混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铁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一致的健康珍珠龙胆石斑鱼(初重(9.00±0.49) g)270尾,随机分成3个处理,分别饲喂硫酸亚铁(FeSO_4)、甘氨酸亚铁(Fe-Gly(II))和羟基蛋氨酸铁(Fe-MHA)3种铁源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养殖8周,测量各组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发育等形态结构指标。研究表明:(1)铁源对各组间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Fe-MHA组肥满度、全鱼和脊椎骨中Fe含量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2)Fe-MHA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Fe-Gly(II)组和FeSO_4组(P0.05),且该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Fe-Gly(II)组和FeSO_4组(P0.05)。(3)摄食Fe-MHA组饲料的石斑鱼前、中、后肠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FeSO_4组和Fe-Gly(II)组(P0.05),而绒毛宽度显著低于FeSO_4组和Fe-Gly(II)组(P0.05);该组中肠段肌层厚度显著高于Fe-Gly(II)组和FeSO_4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与Fe-Gly(II)和FeSO_4相比,Fe-MHA有利于机体对铁元素的沉积,改善鱼体肠道发育,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建议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中添加的铁源形式为Fe-MHA。  相似文献   

5.
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益生菌菌种,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但目前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初步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酪酸菌CBYG0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血清抗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7 cfu/kg(CB1组)、1×10~9 cfu/kg(CB2组)、1×10~(11)cfu/kg(CB3组)的酪酸菌活菌菌体以及1×10~9 cfu/kg(CBM组)的酪酸菌发酵液。石斑鱼初始体重为(42.91±1.47)g,养殖60天后,分别测定其生长、消化酶活性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溶菌酶(LSZ)活性等指标。研究表明,CB3组石斑鱼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食物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前肠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前肠脂肪酶和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B1和CB2组(P0.05),而与CBM组无显著差异(P0.05)。CB3组石斑鱼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x、CAT和LSZ活性显著高于CB1、CB2组和对照组(P0.05),SOD、CAT和LSZ活性与CBM组无显著差异(P0.05);CBM组石斑鱼血清SOD、CAT、GPx和LSZ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B2组GPx和LSZ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补充添加不同浓度的酪酸菌活菌菌体和发酵液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具有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以添加1×10~(11)cfu/kg的活菌菌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金鳟体组分和糖原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16±2)℃的条件下饥饿和恢复投喂不同时间后金鳟(Golden 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 mykiss)体组分和糖原含量的变化.试验鱼分为4个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饥饿7 d,恢复投喂44 d(S7组);饥饿14 d,恢复投喂37 d(S14组);饥饿21 d,恢复投喂30 d(S21组),对照组(S0组)正常喂食.研究发现:饥饿使金鳟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粗脂肪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饥饿7 d后,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下降极显著(P<0.01).饥饿至14 d,水分含量上升,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灰分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上升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与试验前和对照组下降极显著(P<0.01).饥饿至21 d,水分含量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上升显著(P<0.05),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仍与试验前和同期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恢复投喂后,除S21组肌糖原含量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外,其他各组的各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均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水平(P<0.05).结果表明:金鳟饥饿过程中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是首先动用糖原然后动用脂肪,而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金鳟在贮存能源物质时优先积累肝糖原.  相似文献   

7.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对机体具有抗病助长和影响营养代谢等作用。本研究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浒苔,研究其不同添加浓度(0、1%、2%、3%、4%和5%)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在基础饲料中添加4%的浒苔,显著降低了石斑鱼饵料系数(FCR),提高了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浒苔的添加对石斑鱼成活率(SR)和肥满度(CF)的影响不显著,对肝体指数(HSI)的影响仅在2%添加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添加4%的浒苔,显著提高了石斑鱼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ACP活性在5%添加量时达到各组中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在2%和5%添加量时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5);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LZM)活性受浒苔添加的影响不显著。(3)4%浒苔显著提高了肠脂肪酶、肠胰蛋白酶活性(P0.05),肠总蛋白(TP)含量仅在1%添加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浒苔的添加对肠道中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浒苔能够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且最佳添加量为4%。  相似文献   

8.
浒苔经发酵后按添加比例(0%、1%、2%、3%、4%、5%)分别加入到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基础饲料中配制成6种饲料,用以探讨发酵浒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选用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9.16±0.25)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为研究材料,试验周期28 d。结果表明:发酵浒苔能显著影响石斑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且随着发酵浒苔添加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组添加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相比于对照组,各添加组饲料系数(FCR)均有下降,在2%组时显著降低(P<0.05)。添加发酵浒苔可以显著提高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P<0.05),但对溶菌酶(LZM)和酚氧化酶(PO)活性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添加组中,淀粉酶、脂肪酶以及胰蛋白酶活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添加水平在2%~3%时效果最好。综合发酵浒苔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作用效果可以看出,发酵浒苔可以明显促进其生长,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及肠道中消化酶活力,建议发酵浒苔在饲料中添加量为2%左右。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病助长无残留等特性,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复方中草药(由黄芪、党参、大黄等12种中草药组合而成)不同剂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19.16±0.25) g,体长为(10.63±0.56) cm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4%、0.8%、1.2%、1.6%和2%复方中草药连续饲喂珍珠龙胆28 d。结果显示,该种复方中草药在添加剂量1.6%以内时,能有效降低石斑鱼的饵料系数(P<0.05),对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能显著提高石斑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TP)、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量在0.8%和1.2%时能很好地提高石斑鱼的免疫能力。石斑鱼肠道中的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受该种复方中草药的影响显著(P<0.05),在添加量为1.2%以内显著提高了肠道中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肠道总蛋白含量,而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明显(P>0.05),中草药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添加剂量为1.2%时尤为明显。综合石斑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消化性能结果,认为该种复方中草药的最适添加量为1.2%左右。  相似文献   

10.
在17.2—20.8oC条件下,对长蛸[初始鲜重(127.27±12.19)g,初始胴背长(67.23±6.12)mm]进行不同时间(0,3,6,9,12,15d)饥饿处理后再恢复投喂(15d)的实验,研究不同饥饿时间和再投喂对长蛸生长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饥饿时间的延长,长蛸的成活率、肝体比呈下降趋势,其中饥饿12d后成活率显著降低,饥饿0—3d期间肝体比下降最为显著。恢复投喂后,饥饿时间较长组(9,12,15d)长蛸的肝体比仍显著低于对照组。长蛸的体质量降低率呈现上升趋势,饥饿15d时达到最高值18.15%±4.46%。特定生长率值中,饥饿3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饥饿6d、9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饥饿12d、15d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再投喂结束后3d、6d、9d组的鲜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12d、15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长蛸肌肉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自饥饿6d起随饥饿时间延长表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再投喂后,饥饿12d、15d组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说明,饥饿3d、6d、9d组长蛸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饥饿12d、15d组个体仅具有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主要通过增加摄食量来完成其补偿生长。因此,为保证长蛸人工养殖效果,应避免个体饥饿超过9d。  相似文献   

11.
采用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方法,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建鲤(1.5±0.2g)的生长、体组成、消化酶的影响。试验分为10个组,共进行60d。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饥饿天数下,延长再投喂天数可以使建鲤的增重率逐渐增加,而且S1F4、S2F8、S4F16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9个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组在摄食期...  相似文献   

12.
柴胡对美国红鱼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添加2% 柴胡 ( 水提物 ) 的配合饲料饲喂规格为63 g ± 0.76 g 的美国红鱼,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研究了柴胡对美国红鱼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柴胡后的第3 d,白细胞吞噬百分比 ( PP ) 和吞噬指数 ( PI ) 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 P < 0.01 ),而在停药 7 d 后, PP 和 PI 逐步下降,但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01 );投喂中草药制剂后,实验组美国红鱼的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步升高,投药后第 14 d 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 0.05 ),蛋白质含量于投药后第 7 d 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 0.05 ),停药后均开始下降.整个投喂中草药制剂及停药 7 d 后,实验组美国红鱼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P > 0.05 );投药 28 d 后,利用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美国红鱼,实验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高达 75% .柴胡具有较突出的促进美国红鱼免疫机能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鱼溶浆粉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幼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以(23.72±0.09)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添加60%白鱼粉为对照组(DF),用30%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饲料中30%的白鱼粉,并添加0、2.5%、5%、7.5%和10%的鱼溶浆粉(分别命名为D0、D2.5、D5、D7.5和D10),配制了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表明:添加5%以上鱼溶浆粉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脏体比与DF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鱼溶浆粉组的全鱼粗蛋白均显著高于DF组及D0组(P0.05),其它体成分及背肌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鱼溶浆粉对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添加鱼溶浆粉可显著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添加5%以上鱼溶浆粉,肠道皱襞数目与DF组无显著差异(P0.05),D0组皱襞高度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肌层厚度受不同饲料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5%以上的鱼溶浆粉能达到与30%的鱼粉相同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朱艺峰  林霞  徐同成 《海洋学报》2006,28(5):101-106
实验设置了一直投喂、周期性饥饿1,2,3,4d和一直饥饿6个处理组,采用轮虫单个体培养,检验周期性饥饿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实验种群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直投喂组的生殖价最高,对轮虫种群的潜在增长最有利,随饥饿强度的增大,生殖价减小.不同处理下,轮虫个体寿命与其生殖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747).轮虫在受到饥饿后,寿命略有增长,但不同处理对轮虫的平均寿命(10.8~13.1d)和生殖期(6.3~8.3d)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饥饿强度增大时,轮虫个体的总产幼数、总产卵量显著下降(P<0.05),产第1幼、最后1幼、第1卵、最后1卵时间显著延长(P<0.05);同时,种群参数的世代时间(T)随饥饿强度增加而增大,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净生殖率(R0)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研究β-1,3/1,6-D-glucan及不同投喂方式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体的存活、生长、发育、非特异性免疫及抗副溶血弧菌能力的影响.将β-glucan以0.25%的剂量添加到微黏合饲料中,以不同的投喂方式投喂对虾幼体,即D0(一直投喂基础饲料);D1(一直投喂含0.25%β-葡聚糖饲料);3D1-3D0(3 d投喂含0.25%β-葡聚糖的饲料-3 d投喂基础饲料);1D1-3D0(1 d投喂含0.25%β-葡聚糖的饲料-3 d投喂基础饲料),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随机设置3个重复,对虾幼体养殖于可控温的半开放系统中,每个养殖桶中盛有50 L盐度为30~32消毒海水,养殖密度为100尾/L.实验结果表明,在孵化后14 d,投喂D1饲料组在总存活率,变态指数,体长,特定生长率方面均高于其它各组,虽然有时差异不显著.在免疫指标方面,在9和14 dph分别进行了酚氧化酶(PO)、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活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投喂D1饲料组的4个免疫指标均高于其它3组,虽然有时差异不显著.在14 dph的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累积死亡率显著高于D1组(P<0.05),而1D1-3D0和3D1-3D0的累积死亡率则与其它各组均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间隔投喂方式并不适合于对虾幼体,在中国明对虾幼体饲料中使用β-葡聚糖时,建议添加量为0.25%,并采用一直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饥饿和再投喂对千年笛鲷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分成6组,分别饥饿处理0(对照),2,4,6,9和11 d,然后在饱食的条件下恢复投喂10 d.分别测定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千年笛鲷幼鱼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下降明显,淀粉酶起伏较大;恢复投喂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与饥饿前相比都有所上升,但蛋白酶活力总体上仍低于同步取样对照组,脂肪酶活力总体上高于对照组水平,淀粉酶活力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并且基本上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A)、菲律宾蛤(Venerupis Philippinaram)仔(B)及自制配合饲料(C)作为饵料,分别研究了上述3种饵料对二龄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生长、肝脏消化酶活性以及软体部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活饵料的投喂更有利于管角螺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较差,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其特定生长率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其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在整个实验区间的胰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先降后升,鲜活饵料组则较稳定;45 d 后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皆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的(P<0.05);表明管角螺在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优先利用糖原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3)不同饵料对管角螺软体部的灰分和水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鲜活饵料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皆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饥饿及过量投喂对银鲳幼鱼体重、肥满度、比肝重及体成分的影响,对平均体重2.61±0.65 g的幼鱼进行了饥饿与分组投喂实验。分别测定了正常投喂组(C组)、饥饿5 d(S5组)、饥饿9 d(S9组)以及过量投喂组(D组)幼鱼的形体参数、肥满度、比肝重及鱼体基本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 与C组相比,D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增重率为(73.89±9.78)%,是正常组的1倍多,比肝重和肥满度分别增加了55.00%和25.10%;(2) 饥饿胁迫下幼鱼的比肝重和肥满度显著性下降(p<0.05),饥饿5 d和9 d后,比肝重分别下降了8.75%和11.25%,肥满度分别减小了21.18%和32.16%;(3) 饥饿银鲳幼鱼以粗脂肪损失幅度最大,饥饿5 d和9 d时分别为正常组的22.55%和18.10%,与此同时,粗蛋白仅损失了4.06%和4.90%,说明饥饿银鲳幼鱼以脂肪供能为主,蛋白质和糖类供能为辅;(4) 饥饿致死幼鱼的肥满度在不同体长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体重损失率受体长影响,2.20~2.80 cm组的体重损失率为22.89%,体长2.80~3.40 cm以后上升为35.79%~40.28%,肥满度则随体长增加大致呈下降趋势,体长与幼鱼的耐饥能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5种海水养殖鱼类幼鱼的耗氧率及窒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鱼类苗种运输和养殖过程中溶解氧的科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密闭式呼吸实验法探究了20、25和30 ℃水温下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珍珠龙胆石斑鱼5种海水养殖鱼类幼鱼(体重范围为53.6~84.5 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5种海水养殖鱼类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同水温下的耗氧率,豹纹鳃棘鲈为最高, 20、25和30 ℃水温下分别为0.15、0.21和0.31 mg/(g·h);珍珠龙胆石斑鱼为最低,20、25和30 ℃水温下分别为0.08、0.15和0.16 mg/(g·h)。同水温下窒息点,驼背鲈为最高, 20、25和30 ℃水温下分别为1.00、1.12和1.21 mg/L ;珍珠龙胆石斑鱼为最低, 20、25和30 ℃水温下分别为0.19、0.24和0.25 mg/L。  相似文献   

20.
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胃排空、生长性能和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胃排空特征和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摄食、生长和体组分的影响。本文采用了胃排空实验和养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养殖实验设5个不同的日投喂频率组,分别为:F1组(1次/2d)、F2组(1次/d)、F3组(2次/d)、F4组(3次/d)和F5组(4次/d)。胃排空实验:测定各时间点花鲈幼鱼胃含物的湿重,然后用数学模型拟合所得实验数据。研究表明,对于体长(5.44±0.32)cm左右的花鲈幼鱼,最适合描述其胃排空特征的数学模型为平方根模型,由平方根模型计算得出,花鲈幼鱼饱食后约17h达到完全胃排空,80%胃排空时间为9.38h,即9.38h后食欲恢复。投喂频率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影响显著,F3、F4、F5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和F2组(P0.05);F3组的饲料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F1组花鲈幼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4组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F1、F2和F3组(P0.05)。肝体指数和内脏指数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在F5组达到最大,略大于F4组,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结合胃排空和养殖实验得出,花鲈幼鱼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