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协作战略转型的着力点, 但是国内以城市群为载体的旅游业发展与 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相对不足。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构造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力测 度模型, 以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及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状况, 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测 度思路, 同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对其2000- 2005 年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并采 用灰色预测法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动态模拟预测, 进而提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承载状况的区域优 化与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一种特殊类 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关于区域资源和环境单要素的承载力研究, 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的评述, 本文主要 对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要素承载力及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认为, 目前国内外对城 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 ①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 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②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 综合要素承载力研究欠缺; ③资源环境承载 力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 ④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系统的开放性特征。针对这 些不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方向为: ①从综合多要素角度加强城市群开放系统承载力研究; ②充分重视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③注重科技进步、制度管理等人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④加强城 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与定量测算方法研究; ⑤充分发挥复杂系统方法、GIS、RS 等先进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动态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对旅游环境承载力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测算模型应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并构建了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动态模型。短期内旅游环境承载力保持不变,构建了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状态模型,以对旅游区超载进行预先控制;根据长期内旅游环境承载力波动的客观现实,构建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发展模型,指出在环境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规划适当调整旅游环境承载力,以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承载。  相似文献   

4.
李涛  蔡碧凡  陶卓民 《地理研究》2016,(11):2125-2138
因地制宜地实现农业休闲功能卓有成效的开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社会经济统筹的科学举措。在探索性构建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ESDA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沿海六大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环境健康与适宜性状况。研究表明:1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指数在城市群间与城市群内均呈现较大差异,以产业经济环境为主导的环境健康指数"非均衡性"成为制约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2城市群间与城市群内环境健康指数核密度分布的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和空间趋势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3沿海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可被划分为健康积极开发、较健康适宜开发、亚健康适度开发、非健康整合开发等4种类型。最后,提出各类型发展方向及策略,以期为沿海及中国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引。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该文对1980年以来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文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区域旅游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保护对策与旅游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就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动态仿真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雪  董锁成  张广海  金贤锋 《地理研究》2008,27(6):1466-1477
从城市群整体及其内部城市单体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旅游业发展动力、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影响、旅游经济联系以及不同城市对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的贡献等因素,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2005~2020年旅游竞争力变化趋势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未来15年,单体城市旅游竞争力均呈现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2020年各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依次为:青岛、济南、烟台、日照、威海、东营、淄博、潍坊;与单体城市相比,城市群地域单元整体的旅游竞争力提升幅度较大,表明城市群旅游一体化与区域整合是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涛  蔡碧凡  陶卓民 《地理研究》2016,35(11):2125-2138
因地制宜地实现农业休闲功能卓有成效的开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社会经济统筹的科学举措。在探索性构建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ESDA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沿海六大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环境健康与适宜性状况。研究表明:①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指数在城市群间与城市群内均呈现较大差异,以产业经济环境为主导的环境健康指数“非均衡性”成为制约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② 城市群间与城市群内环境健康指数核密度分布的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和空间趋势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③ 沿海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可被划分为健康积极开发、较健康适宜开发、亚健康适度开发、非健康整合开发等4种类型。最后,提出各类型发展方向及策略,以期为沿海及中国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引。  相似文献   

8.
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开发规划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剖析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从指标体系的构建、权重的确定、数学模型的选取等方面讨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环境承载指数及其分级表。通过对旅游环境承载指数的计算,一方面可以在旅游地的开发规划中对初步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开发规划方案引起的旅游环境承载情况(弱载、适载、轻度超载和强度超载)进行调整,进而达到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对旅游地开发规划进行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滨海旅游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对滨海城市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该文在进一步界定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动力学预测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建立特定情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优化的多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利用NSGA-II算法求解旅游旺季、淡季和平季3种情景下的旅游环境系统对核心主体的承载力,以秦皇岛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提升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探索城市群内部资源环境协调程度,对促进城市群发挥规模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但少有研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提出建议.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采用P S-DR-DP理论模型,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综合判定模式,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空间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  相似文献   

11.
艾丁湖北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干旱区平原湖泊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其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干旱区典型的艾丁湖旅游区为研究案例,利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包括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承载容量以及旅游地居民心理承载容量等测算模型)以及"木桶原理"理论对艾丁湖北景区环境容量进行定量预测。最终得出结论:艾丁湖北景区最终的旅游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旅游资源空间容量;而依据"木桶原理",滨水景点作为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的瓶颈,成为整个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艾丁湖生态旅游的建设规划和持续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初步的旅游容量测算标准,为干旱区平原湖泊的生态旅游持续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   总被引:128,自引:6,他引:122  
牛亚菲 《地理研究》1999,18(2):179-184
阐述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定义、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战略的途径。论述评价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标准以及国际上生态旅游实施现状。分析实施生态旅游战略所面临的难题。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战略的必要性、目标和方案。  相似文献   

13.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和评价可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把旅游环境承载力纳入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中,给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分析了其构成体系,构建了兼顾三个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专家打分的结果,运用准主成份等方法进行了权重分析,并以江苏海滨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江苏海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了合理的结果,表明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二战后,随着世界大众化旅游的逐步普及,现代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地在旅游高峰期变得拥挤起来,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等现象日益加剧。因此,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文章对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指出国内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要比国外起步迟,但由于我国旅游发展道路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加强我国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显得格外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旅游业快速发展给旅游地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等问题, 开展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助于优化旅游地生态服务功能与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 将其分为起步探索、快速发展与巩固深化3 个阶段。其次, 分析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可接受改变极限、旅游生态足迹分析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特点与不足。第三, 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与发展水平、旅游地发展演化过程与规律、旅游生态安全与环境容量、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居民与游客的影响感知、旅游地低碳化发展、旅游企业的影响等7 个方面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对中国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甘肃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出发的一种宏观测算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已对甘肃省2000-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业处于一种生态不协调状态;并且通过实例的分析,探讨了这种方法在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应用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旅游环境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环境预警是防止旅游环境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和进行旅游环境系统优化调控的重要途径,基于内蒙古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背景下,笔者把环境承载力、生态安全理论和生态预警的方法应用到内蒙古旅游环境预警系统中,建立了内蒙古旅游环境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力求为内蒙古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