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强震前地气系统长波辐射(OLR)异常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2008年1月9日发生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改则6.9级地震,分析了卫星遥感我国西部地区长波辐射(OLR)信息场的月际和日际变化特征,研究了临震前震中区附近长波辐射的显著增强与其所处大气压力变化的同步关联现象,认为震前长波辐射异常征象的成因可能源自大气而非地热,临震前的大气压力增强是改则6.9级地震发生的诱触发因素,而长波辐射变化信息可作为表征大气诱触发地震动力的一个重要指征物理量.  相似文献   

2.
华北大地震气压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发生在华北的四次强地震(即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地震)与大气压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四次地震的气压变化型式几乎相似。1.震前震中地区的月平均气压距平位明显的不同于周围地区,震中十分靠近气压距平中心。2.震前逐日平均气压值呈现出一种超过10毫巴的特殊变化。上述现象表明地震孕育过程对大气可能有影响,也表明大气压力触发作用存在。作者认为这些结果可以用于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3.
对清丰水化站地下水中溶解气CO2多年的观测资料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结果是:该测项对观测装置的改变及抽水量的变化反映灵敏;对本观测井所在构造带上的4.0级以上的地震,有明显的前兆异常;该测项与大气压力及气温的相关系数跟各时段的抽水量和抽水装置的吃水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邢台地震的气象要素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邢台地震前后河北省数十年气象资料的研究与分析,发现邢台地震前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异常特征。大气压力、大气温 度显示出短临震兆信息,降水量呈现了中长期异常,浅层地温的震前异常升温特征则较为突出,文章汇总了邢台地震前各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强地震发生前半年至一年时间尺度上浅层地温异常变化的分布特征和震前几天至一个月大气压力、气温变化的分布特征,据此提出了强地震短临预报的气象学方法.根据强地震前浅层地温(0.8m~3.2m深的温度)距平存在六个月以上正距平且有一定的幅度和距平等值线给出的升温中心确定强地震发生的背景异常,一般升温中心即未来震中,在此基础上分析浅层地温升温中心区域大气压力和气温的变化幅度及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在地温升温中心区域,地震前约一个月时间内,月平均气压变化幅度最大,气压距平中心与地温升温中心基本吻合,沿构造带走向有气压变化的最大梯度区;大气环流发生突变,单站气压往往发生持续性变化,有持续下降和上升的过程,其低值一般达历年同日平均气压的最低值,变化幅度超过11百帕.根据多个震例的研究,本文提出了3条强震发生的背景异常判别指标和3条临震预报指标,震级强度≥6.0.  相似文献   

6.
水位随机气压效率的地震前兆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大气压力的随机气压变化作用下深井水位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利用大气压力的随机气压变化进行水位气压效率的计算。该方法较以往各种计算方法排除干扰能力强,计算方便,地震前兆异常突出,是水位气压效率地震前兆预报方法中能够应用于日常地震监测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下电流异常变化预报地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利用地下电流异常变化预报地震的可能性。分析了地下电流异常的特征。研究了地下电流异常与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与震级)之间的关系。为寻找地震前兆现象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孟连西南73级、武定65级和丽江70级三次强烈地震孕育过程中近源区中小地震的异常增频特点和临震前大气压力的突变共性,并据此提出了强震的发生乃是地壳内、外动力涨落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对于封闭条件较好的基岩承压水,影响其水位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大气压力、潮汐应力、降水产生的附加应力、构造应力和震源应力。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如何识别并定量或半定量地分离出非地震因素引起的水位变化,提取真正的地震信息,是地震预报研究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江苏泰县苏10井为例,运用数学  相似文献   

10.
宽频带地震仪具有采样信号频带宽、动态范围广及采样精度高的特点,常布设于野外流动地震台站中进行长时间的地震观测,利用宽频带地震仪及由其组成的观测系统进行科学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由于野外环境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宽频带地震仪性能改变,从而影响数据质量.现场检测作为地震仪器性能检测的一种方法,无需改变仪器的布设位置能够保证仪器采集的连续性,同时考虑野外现场因素的影响.因此,宽频带地震仪性能的现场检测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以野外宽频地震仪性能检测为研究方向,从仪器性能的影响因素、原位校准方法以及利用观测数据评估仪器性能这三个角度出发:(1)论述了布设位置及方式、温湿度及大气压力变化对仪器性能的影响;(2)介绍了仪器原位校准中的电测法和对比测量法;(3)总结了利用地震信号、地震背景噪声以及潮汐信号对宽频地震仪性能进行现场检测的方法.最后,本文对目前宽频地震仪性能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水库地震台网的布设情况及一些历史地震资料,通过水库台网的资料,比较了蓄水前后地震频次的变化,并对水位值与地震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水位的变化与地震的发生是有关系的。分析了水库地震的基本特点,蓄水后的地震资料对研究水库蓄水诱发地震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疆乌鲁木齐台地电阻率变化及震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乌鲁木齐地电阻率观测资料为依据,在展示其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地电阻率资料异常变化与近区中强地震及部分远区的大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分析与讨论。对地电阻率前兆异常形态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同地区几次中强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华北北环重力重复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排除浅层干扰因素,提取与地震相关的重力变化的途径。以大同地震为例,详细分析了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其变化是明显的,远远超过了各项误差。  相似文献   

14.
论1530年涠洲岛东南海域地震及其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建雄 《华南地震》1992,12(1):30-37
本文论述了1530年10月对广西合浦与广东海康产生震感的地震是一次海上地震,通过特定作图法得到其震中位于涠洲岛东南13km的海中(21°00′N,109°15′E),推测其震中烈度为Ⅶ度强,震级为5 3/4级。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述,1530年10月地震是在同一地区相隔数小时内连续发生的两次震级相近似的地震。此外,本文对涠洲岛周围海域区之地质构造作了论述,指出这里发生中强及强震的地质构造条件是充分的,今后对该区的地震危险性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刘仲全 《地震研究》1995,18(4):378-387
本文对云南省昆明台和弥渡台多年的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潮汐变化和非潮汐变化的系统研究,总结了异常特征,给出了云南及邻区的Ms≥6.0级地震重力异常指标体系和震级与重力异常幅度、时间及震中距的统计公式。结果表明,潮汐变化中的重力潮汐因子变化对地震的反映较好,其对应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日本3.11地震发生时,辽宁地区前兆观测大部分资料具有同震效应。本文通过对这些前兆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各观测手段的数据变化特点及同震效应类型,并对其产生变化的可能原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天文时间和纬度观测资料的残差值在天体测量仪器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震发生前夕出现短期异常波动的现象,及不同地区天体测量仪器的观测残差与地震关系的特征,认为地方铅垂线的震前异常变化是造成天文时纬观测资料的残差值出现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相关的研究结果曾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本文还论述了该现象发展成为有效的短期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和目前该研究面临的情况,及利用天体测量仪器监测垂线变化及对其开展深入研究的意义.讨论了利用一定数量的天体测量仪器组建试验观测网对认识什么构造区带上的什么类型的地震更容易使处于何种构造区带上的时纬仪器提前出现残差异常,异常特征和时间提前量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定量或半定量的关系,以及优化观测和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的必要性.讨论了组建观测网所需观测仪器的性能,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合作试制的新仪器的特征.再次提出了在多震的华北、西北地区组建试验观测网的建议,讨论了组网的意义、可行性和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赵洪声 《地震研究》1997,20(3):339-342
本主要论述了孟连西南7.3级、武定6.5级和丽江7.0级三次强烈地震孕育过程中近源区中小地震的展示守频特点和临震前大气压力的突变共性,并据此提出了强震的发生乃是地壳内,外动力涨落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构造应力场是一个应力强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动态场,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它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时空调整变化。本文利用地震记录资料,在时间域里测算中小地震剪应力值,追踪分析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强度时空动态变化图象,探讨其与强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并对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与某些地震前兆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新补充的和原有的震害调查资料及历史记载资料,重新分析研究了古浪地震的烈度分布,修定了原有的等震线图,确定古浪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古浪县哈溪南、即37°25′N、102°33′E;对影响烈度分布的因素作出初步解释:论述了古浪地震活动的序列特征.并对古浪地震八度以上高烈度区的分布形态与地震破裂特征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