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颞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木叶鲽属鱼类一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颢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中对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头颅骨骼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共同特征均有眼间隔发达、无眶蝶骨、翼蝶骨不发达 ,上枕骨与额骨连接 ,左右颅顶骨分离 ,但无基蝶骨 ,也没有伪头中骨。褐牙鲆与狭鳞庸鲽在骨骼形状结构上的分异多停留于骨块的形状、大小差异及嵴的发达程度上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围眼眶骨、鼻区骨块和颌齿排列等。最后还讨论了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特化以及鲽形目的起源问题。从骨骼结构看 ,鲽形目应起源于鲈形目而不是鲱形目  相似文献   

4.
陈万青 《海洋世界》2009,(10):52-53
石首鱼是鲈行目,石首鱼科鱼类的统称。石首鱼体稍长,侧扁,口大。头骨具粘液腔,体被栉鳞。耳石很大,因而得名“石首”。鳔发达,多数石首鱼可通过鳔上肌肉的活动发出声音,鲽起到共鸣室的作用。石首鱼是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软体动物为食。  相似文献   

5.
对形态指标法和傅里叶分析法获取的钝吻黄盖鲽、石鲽、圆斑星鲽3种鲽科鱼类矢耳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种耳石分析方法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形态指标法的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8.377%;3种鲽科鱼类的平均判别成功率是98.1%,典型判别函数散点图显示3种鲽科鱼类分离明显。傅里叶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结果表明:前1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3.999%;判别分析的平均判别成功率为100%,比形态指标法高1.9%。研究结果表明耳石的形态指标和傅里叶分析法都是鉴别3种鲽科鱼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牙鲆鱼白化病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伟  侯林  姚锋  高岩  吕红丽 《海洋科学》2004,28(6):60-65
牙鲆鱼(Paralichthys olivaceus)在我国俗称比目鱼、偏口,属于鲽形目,鲽总科,鲆科,牙鲆属。该鱼肉细嫩、口感好、营养高,在我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经济鱼类。分布于干岛群岛至香港之间,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日本沿海、朝鲜半岛西岸均有分布。牙鲆是冷水性、底栖、肉食性经济鱼类,也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在国外,日本最早于50年代就开始进行牙鲆人  相似文献   

7.
鲐鱼:鲭科、鲐属。为远洋暖水性、上层深海鱼类。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型。一般体长20~40厘米、头圆锥形,眼大、眼脸发达,口大、上颌与下颌等长,体披细小圆鳞。背为青黑色,有不规则的深蓝色的斑纹、腹部白微带黄色。鲐鱼,我国湖海均有生产,以东海产量为多。大小黄鱼、墨鱼、带鱼资源锐减以后,鲐鱼已成为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鲐鱼的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21.4克、粗脂肪5.5~7.8毫克,均高于大黄鱼、带鱼、鲳鱼的含量,并含钙9.4毫克、磷173.8毫克,铁5.6毫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易被人体吸收的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鲐鱼体内还含有两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物质:一种叫二十碳五稀酸  相似文献   

8.
冠鲽科(Samaridae)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 包含冠鲽属(Samaris)、沙鲽属(Samariscus)和斜鲽属(Plagiopsetta)。目前研究表明, 冠鲽(Samaris cristatus)和满月沙鲽(Samariscus latus)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都有重排, 并且两者的基因数量也有差别。为检测斜鲽属鱼类中是否也有不同的特征结构, 我们选用褐斜鲽(Plagiopsetta glossa)作为代表种进行斜鲽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同时与冠鲽属及沙鲽属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显示, 褐斜鲽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8723bp, 包括39个基因: 13个蛋白基因、24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2个控制区、1个轻链复制起点和比典型基因组多的13个间隔子。和经典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相比, 褐斜鲽和满月沙鲽都多了tRNA-CystRNA-Tyr两个tRNA, 冠鲽只多了tRNA-Cys, 且3个种类都多了一个控制区, 但褐斜鲽与满月沙鲽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褐斜鲽线粒体基因的重排导致不同位置的6个tRNA形成了六连体基因簇“tRNA-Cys1-Tyr1- Ser1-Lys-Arg-Ser2”, “ND5-ND6-Glu-Cytb-Thr”则位于六连体之后, 但这11个基因相对的排序没有发生变化。采用双复制随机丢失模型(double replications and random loss, DRRL)对褐斜鲽基因的重排现象进行分析, 认为该鱼类基因数量、排列顺序以及比典型基因组多13个间隔子等特征为该模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6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1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线鳍鲆属Taeniopsetta Gilbert, 1905的眼斑线鳍鲆Taeniopsetta ocellata(Günther, 1880), 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 这是该属和种首次在中国大陆海域的报道。线鳍鲆属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体长卵圆形; 双眼位于头左侧; 口小; 有眼侧和无眼侧均有1行小尖牙; 鳞细小, 仅体左侧有1条侧线; 雄鱼有1枚强吻棘和2或3枚眼棘, 雌鱼吻棘和眼棘很钝或无; 无眼侧腹鳍始于有眼侧第2根腹鳍鳍条基部右侧; 腹鳍基较短; 背鳍和臀鳍的部分鳍条延长成丝状。眼斑线鳍鲆的主要形态特征为: 两侧胸鳍不等长; 雄鱼背鳍的第13~17根鳍条及臀鳍的第1~6根鳍条延长成丝状; 体左侧背腹缘分别有2~4个不规则的“V”形或半圆形中空黑色斑块, 斑块内部具一黄色圆斑。  相似文献   

10.
对法国Douarnenez海湾拟庸鲽Pleuronectes platessa L.的食性进行了研究。依据一些常见的饵料指标,多毛类动物和双壳类动物为拟庸鲽的主要饵料;饵料双壳类动物贝壳厚度上限随着捕食鱼类的增长而提高。对拟庸鲽种内营养关系的对应分析表明,基本饵料的刚性和易捕性与捕食鱼类的体长关系密切;同时也揭示,某些鱼类食性综合指标并非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10日在南海西南部水域采集到鱼类标本1尾,经鉴定为八斑土佐鲆(Tosarhombus octoculatus Amaoka,1969),为南海鲆科鱼类新纪录种.该标本具有以下特征:背鳍鳍条数目为98,臀鳍鳍条数目为76,胸鳍鳍条数目为12(有眼侧),腹鳍鳍条数目为6(有眼侧),尾鳍鳍条数目为17,侧线鳞64;体卵圆,侧扁,尾柄窄;头前缘陡直,眼前方头背部具6个黄白色大斑;鳞大,有眼侧栉鳞具长栉刺;背鳍、臀鳍鳍条不分支;胸鳍不对等,腹鳍有眼侧第三鳍条与无眼侧第一鳍条相对;尾鳍上下2鳍条不分支,其余分支.八斑土佐鲆见于西太平洋日本土佐湾,幼体见于琉球群岛以及台湾东部水域.该标本在南海海域的发现,是八斑土佐鲆在该海域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飞鱼是飞鱼科鱼类的统称,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纲、颌针鱼目、飞鱼科。全世界约有50多种飞鱼,它们生活在热带及暖温带的上层水域,太平洋中种类最多。我国近海有38种,南海种类最多:如燕鳐鱼,体略呈圆柱状,地方名为燕儿鱼、飞鱼;少鳞燕鳐鱼,体略呈梭形,头短钝,被薄圆鳞,体背青黑、腹白,福建俗称之为飞鸟、飞鱼;翱翔飞鱼,吻短钝,眼大,圆鳞易脱,体背蓝黑、腹自。飞鱼的胸鳍特别大,向后达尾基,状如鸟翅,薄似蝉翼,可作滑翔之用。有些种类的飞鱼具双翼,  相似文献   

13.
鲽科(Pleuronectidae)鱼类的双眼通常偏在鱼体的右侧、称顺位;可是,该科有些种属的个体,出现双眼向左侧偏转的现象,称逆位。侧面逆位(reversal of sides)系指比目鱼类的眼球及有色侧面等移向顺位个体的相对侧面。有关比目鱼类的侧面逆位现象,在鲽属Pleuronectes、庸鲽属Hippoglossus、川鲽属Platichthys和北美牙鲆Parali-chthys californicus等种属中的出现,国外已有报导。但是,在赫氏高眼鲽Cleisthencsherzensteini(Schmidt)及我国其他比目鱼类的这种情况,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两港湾红树林鱼类生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何斌源 《海洋通报》1999,18(1):28-35
研究了广西英罗港和珍珠港夏季红树林鱼类生态的异同,结果表明两港湾鱼类在分布、区系、适温性方面较一致,但在生态类型上差别较大,群落相似性低;渔获的个体数组成和鲜重组成的优势种亦有差异,但在相对重要值上则均以大眼青鳞鱼最大;英罗港鱼类生物多样性较珍珠港的低。  相似文献   

15.
条斑星鲽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组织器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人工种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组织器官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和描述。结果表明:比例性状体长为体高的1.67~2.01倍、为头长的3.47~3.90倍;头长为头高的1.07~1.49倍,为吻长的5.11~8.18倍,为眼径的4.60~6.33倍,为眼间距的11.3~14.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51~0.63倍;可数性状背鳍、臀鳍、腹鳍、胸鳍、尾鳍鳍条数分别为75~80、53~56、6、12、19;侧线鳞数88;食道粗短,胃发达且分化明显,肠在腹腔内呈一个盘曲,比肠长(肠长/体长)为0.55~0.64,以上表明条斑星鲽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成熟雌鱼两卵巢形态不对称,其中无眼侧略大;一对"矢耳石"呈椭圆形,薄而透明,对向排列。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分子水平研究大菱鲆生长激素作用机制及进化机制.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材料从脑垂体中提取mRNA,利用SMART-RACE技术建立大菱鲆脑垂体cDNA文库,并从该文库中克隆出大菱鲆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cDNA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大菱鲆GH cDNA序列全长为876 bp,包括108 bp的5'UTR和174 bp的3'UTR序列.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91 bp,编码由197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长激素成熟肽序列,用生物软件DNASTAR计算大菱鲆生长激素蛋白分子量为1*!909.22,等电点为6.24.将大菱鲆与漠斑牙鲆、褐牙鲆等共7种鲆鲽鱼类GH成熟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与其他6种鲆鲽鱼类序列同源性均为70%左右,而鲆科鱼类与鲽科鱼类间生长激素基因同源性很高(≥80%),说明大菱鲆与鲆科、鲽科鱼类的同源性较低.另外,运用PAUP软件对7种鲆蝶科鱼类与另外8种不同种属鱼类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根据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分类进化地位基本一致,大菱鲆单独形成1个分支且与鲆科和鲽科鱼类相距较远,此结果为在形态学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定义菱鲆属鱼类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星斑川鲽形态特征及相关参数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星斑川鲽的分类和种质鉴定提供基础资料,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星斑川鲽的外部形态性状及内部组织器官系统地进行了观测和描述,采用生物统计法对星斑川鲽可量性状进行回归分析。星斑川鲽可量长度性状之间为线性关系,全长与体长回归方程为lt=1.386 4lb-0.303 5;体重与可量长度性状之间为乘幂函数关系,体重与体长回归方程为m=0.033 9lb3.060 6。结果表明不同地方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星斑川鲽的头颅骨骼特征具有鲽形目鱼类的共同特征,在筛骨区和眼区骨骼向有眼侧偏移,尾舌骨呈弓形。左右下咽骨前半部分愈合在一起,下咽齿小;具一对较薄的耳石,有5~6个乳状突。星斑川鲽属"I"型胃,幽门垂有2~4个;解剖的左眼型星斑川鲽肝脏全部在有眼侧,而右眼型星斑川鲽肝脏多在无眼侧,部分在有眼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测定双线舌鳎Cynoglossus bilineatus (Lacepède,1802)、长钩须鳎Parapla gusia bilineata (Bloch,1787)和短钩须鳎Paraplagusia blochii( Bleeker,1851)3种舌鳎亚科鱼类的线粒体(mtDNA)控制区全序列,并与舌鳎亚科其它4种及鲽形目其他科的5种鱼类mtDNA控制区结构和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3种舌鳎鱼类的线粒体控制区全长从655~1 155 bp,长度差异明显;舌鳎亚科鱼类控制区结构与其他鲽形目鱼类相似性很低,保守区系列中只能识别出CSB-A和TAS.碱基组成比较发现这3种舌鳎鱼类的AT含量比鲽形目其它鱼类要高.分析认为上述事件可能都是由该类群鱼类控制区的快速进化导致的.所有3种舌鳎的控制区在5'端都存在串联重复序列,每个重复单元中都存在类似于TAS的相关序列,并且重复序列可以形成非常稳定的二级结构.这2种特征为形成线粒体重复序列的非正常延伸机制(Illegitimate elongation model)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推测了这些舌鳎鱼类重复序列可能的延伸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利用现状世界海洋鱼类虽有1万种以上,但作为捕捞对象的鱼类仅有200余种。其中,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只有11种,属鳀科、鲱科、鳕科、金枪鱼科、鲭科、鲹科、鲽科、胡瓜鱼科鱼类。产量在50~100万吨的有12种,15~50万吨的有48种。1989年主要11种经济鱼类的产量总和为3606.3万吨,约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42.1%,这11种鱼类的分布如下: (1)狭鳕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主要渔场在朝鲜湾、北海道水域、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以及加利福尼亚以北的美洲沿岸一  相似文献   

20.
牙鲆的人工繁殖和培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S.)是我国近海习见的大型比目鱼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黄、渤海区较多,属动物食性鱼类。由于它肉多味美,致经济价值较高,且其生长快、回归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作为我国海鱼的增养殖对象之一。关于比目鲜类的人工繁殖工作,国际上对鲆、鲽鳎类有过不少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欧洲的一种大型比目鱼一鲽pleuronecles platessa L.,在控制条件下,可在池中自行产卵受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