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若尔盖县土地沙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沙化严重的若尔盖县地区,选取若尔盖县麦溪乡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和2014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植被盖度转换法对研究区草地沙化信息进行提取,并根据国情普查数据检验2014期沙地提取精度。结果表明,麦溪乡沙化类型以露沙地为主,两期监测中露沙地均超过地区沙化总面积的80%;2014年沙化面积为31597.35hm~2,比2009年增加了1266.91hm~2,流动沙地、固定沙地面积在减小,而半固定沙地和露沙地面积有所增加,沙地有此消彼长之态势。  相似文献   

2.
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以CBERS2、Landsat5 TM、SPOT5及 TM与SPOT5融合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使用波谱角分类法对 该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进行信息提取,探索和比较该方法针对不同传感器遥感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精度 。对本研究区,不同传感器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精度均在80%以上,其中融合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精度最高为90.13%,SPOT5次之, 而CBERS2和TM对不同类型的沙化信息提取各有优势,但CBERS-2信息提取的精度要高于TM。这说明使用波谱角分类法提取的结果精 度与影像空间分辨率有正相关关系,即空间分辨率越高,沙化信息的提取精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3.
以榆林市榆阳区河口水库周边地区1999年和2004年两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ERDAS IMAGINE平台上,通过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建立解译标志、人工判读并分类等,得到了河口水库周边地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布图。结果表明,1999年到2004年期间,河口水库水域面积明显增大。周边5km范围内,沙化土地明显逆转,部分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转化,使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多期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正射影像成果,结合气象、统计等专题资料,借助遥感监测优势、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对2012年、2016年、2017年沙漠范围及内部的绿洲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7年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总体增加,增加幅度0.25%;占沙漠7.6%左右的绿洲,总体增加,增加幅度为4.79%,主要集中于沙漠南缘,沿河流分布、大小不一、彼此隔离;沙漠及内部绿洲变化形式复杂,不同区域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整体来说,各县市区域内均以绿洲扩张、沙漠退缩为主,塔克拉玛干沙漠覆盖的各县市相较以往,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根据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利用遥感监测优势,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绿洲变化监测为例,基于时间序列统计分析了沙漠及其绿洲的面积、占比、空间分布,以及沙漠退缩与扩张、绿洲退缩与扩张等变化情况。结合气象、水文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NDVI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5个区县为研究区,采用2003年、2007年、2011年和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季相、生长季和年际轻度NDVI空间变化情况,得到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植被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从NDVI季相的年际变化来看,毛乌素沙地植被在春季呈轻度退化趋势,在夏季呈轻度改善趋势,秋季和冬季基本不变,其中东南部植被增加大于西北部,夏季植被增加最明显;②植被生长季的年际变化特征与夏季相似,改善土地主要分布于神木市和榆阳区,其他地区分布较零散;③从2003-2015年NDVI年际变化来看,基本不变等级面积占比为33.61%,植被处于轻度退化等级的面积占比为46.74%,轻度改善等级的面积占比为15.51%。总体而言,2003-2015年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植被整体呈微弱恢复态势,反映该区域的生态建设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光谱混合分析的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覆盖度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蒿群落覆盖度是判断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程度严重与否的直接指标,其信息的准确获取有助于更为合理的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本研究以Landsat ETM 为数据源,深入探讨了光谱混合分析过程中影像预处理、端元选取、光谱混合模型选择及光谱混合分析结果分析等关键问题,给出了恰当的解决方案,进而进行了油蒿群落覆盖度的提取,并通过野外实测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光谱混合分析技术提取的油蒿群落分量与实测油蒿群落覆盖度线性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88,因而研究区的油蒿群落覆盖度可以通过油蒿群落分量的线性变换得到。因此,光谱混合分析是提取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覆盖度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防止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近10年国家在该区域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恢复退化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本研究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的Landsat数据,利用eCognition软件中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分析功能,分析了2000~2010年间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同时,通过MODIS-NDVI数据计算分析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研究得出:1)该区域草地大幅度增加,尤其是2005年到2010年之间,增加更加明显;林地基本稳定;旱地由于退耕还林等政策有所减少;2)近10年来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呈逐步增加趋势,西北部和东南部增加尤为明显。产生上述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贡献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运用遥感、GIS技术对阿里地区湖泊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得到了阿里地区湖泊的个数及湖泊最大面积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并根据监测模型得出了四个时期湖泊动态变化对应的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手段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荒漠带的荒漠化状况进行监测。利用不同时期TM数据,在小尺度上分析该区域2000~2008年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基于MODIS陆地遥感产品(NDVI、Albedo及LST),利用多源信息复合法计算荒漠化程度指数;基于TM荒漠化监测结果对该指数进行分级处理,初步建立并验证基于MODIS数据的荒漠化监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近10 a来,绿洲外围荒漠化土地变化较小,大部分变化发生在绿洲内部,主要为局部荒漠化被开发或因盐碱化过重导致的撂荒;荒漠化监测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荒漠化程度定量评价精度可达91.25%。  相似文献   

11.
几排面南背北的生态日光温室内,一丛丛蔬菜翠色欲滴,一头头生猪膘肥体壮。继续往深处走,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柳林郁郁葱葱,不时还有受惊的沙鸡成群飞起,“呱呱”地鸣叫着从头顶掠过……开发产业化,沙子也生金。在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记者参观完治沙大户余聪的沙地生态经济庄园后兴奋不已。这名36岁的农家子弟通过开发沙区光热资源和植物资源,不仅使满目流沙的7000多亩沙化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每年还能从中获取20多万元收入。余聪的沙地生态经济庄园只是西部生态产业的一个亮点。在西部大开发中,伴随着恢复生态植被与谋…  相似文献   

12.
以渤海新区1970,2000,2009年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综合利用RS,GIS方法,解译并分析了研究区近40年间湿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在监测时段内湿地面积变化明显,湿地面积总量保持上涨趋势。不同湿地类型面积在不同监测时间段均有明显且不同程度的变化,湿地面积的变化方向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遥感影像优势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典型自然景观图集》的制作为例探讨了遥感影像在山脉、河湖湿地、森林、耕地、草地、沙漠戈壁、沙地及聚落等景观表达中的应用,有助于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为自然资源治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02B共3期影像数据开展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遥感调查监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32 a来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三江源土地沙化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平缓高原面上的盆地内,且具有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2000年以前,气候暖干化和人为活动加剧造成了土地沙化日益严重,表现为总量在增加、程度在加重、空间分布变化频繁;2000年以后,气候暖湿化是土地沙化趋于改善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本文以辽宁省盘锦市2005和2015年的TM和Landsat-8影像为实验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重点分析了该研究区域的土地数据处理与分类、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模型、单一土地动态变化模型、综合土地动态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并分析了研究区域的转移矩阵及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处理,能够很好地总结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使研究区域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得到准确统计。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洞庭湖百年以来的萎缩情况,基于湖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成图的《洞庭湖全图》等历史地图、1954年获取的航空像片、1967年美国KH-8军事卫星获取的影像及各类卫星遥感数据,对洞庭湖的百年变化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896―2014年118 a期间,洞庭湖面积从5 146.71 km2萎缩到2 680.29 km2,减少了2 466.42 km2,为1896年湖盆面积的47.92%。监测结果与水利部门发布的洞庭湖面积变化数据非常接近。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国务院明确"退田还湖"的治湖对策,使洞庭湖面积得以稳定。洞庭湖主要由人工修筑的防洪大堤围限,使来水来沙的变化不能改变防洪大堤的位置,因此,2003年三峡工程的运行没有影响洞庭湖的面积。  相似文献   

17.
王贺封  张安兵 《测绘科学》2010,35(2):155-157,172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来监测矿区土地利用动态情况,对于矿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数据的获取、遥感影像处理、年度变化信息提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建立等过程来分析土地利用RS与GIS动态监测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关闭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换明显,呈现出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的趋势;关闭后水域面积趋于稳定,而农用地增加,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总体来说矿区土地利用粗放,没有一个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缺乏一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通过长期复垦整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18.
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内蒙古多伦县为研究对象,作时隔5a的两次遥感调查,对内蒙古东南部农牧业交错带的土地沙化进行监测。建立了土地沙化分类体系,把土地沙化与土地利用紧密联系,依据植被指数概念,采用了一组比值组合,有效地将土地沙化类别分层分离。通过第一次遥感调查,了解到多伦县由于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致使土地沙化十分严重。经第二次调查对比分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治沙效果显著,土地沙化发展趋势得到遏制,遥感监测为地方政府的防沙治沙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格尔木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以TM/ETM为主要信息源,在沙漠地区提取专题信息的方法。对TM5/TM7波段进行密度分割,结合DEM数据生成的模板提取水体及盐漠信息;利用NDVI提取植被信息;通过光谱角分类法(SAM)提取沙化土地和盐渍化土地信息。将综合分类结果输入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6~2000年间,研究区内荒漠化土地明显增加;2000~2002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较小。考虑到研究区地处沙漠环境,人类活动影响较弱,因此地表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而这些自然因素短期内变化不大,所以监测周期至少定为5 a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作业流程与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并对图斑面积误差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遥感监测图斑的三个试验 ,得出变化图斑面积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即误差均为偶然误差 ,不含有系统误差。本文的分析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遥感监测误差的性质 ,提高遥感监测精度奠定了基础 ,为遥感监测结果的精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