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利用1961—2007年雷州半岛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季节无雨日数作为划分干旱的指标,对雷州半岛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NCAR/NCEP再分析逐月资料,采用合成方法,对干旱年份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干旱南部比北部严重,全区旱(涝)型是主要的分布型态;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北造成的华南较强的偏南风和东亚大槽偏弱直接影响雷州半岛春季降水偏少;夏季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海温偏高,海陆热力差异偏弱引起东亚、南亚西南季风减弱,导致雷州半岛易旱,热带气旋路径偏东也是导致雷州半岛夏旱的诱因;秋季亚洲大陆气压场异常偏高,导致向华南水汽输送减少,造成雷州半岛易旱;雷州半岛冬旱发生与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El Nio事件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El Nio成熟的当年冬季雷州半岛易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2.
基于1979—2020年的月降水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广东省近42年不同尺度的干旱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发现:(1)1979—2020年广东省有略湿润趋势;SPI10年干旱倾向为“三明治”状分布,珠三角和粤北地区逐渐湿润化,粤东和粤西呈略干旱化。(2)广东省年际SPI分布主要有6种表现类型:模态1反映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2种类型;模态2反映东旱西涝或西旱东涝2种类型;模态3反映沿海涝内陆旱或沿海旱内陆涝2种类型。(3)基于季节尺度:春季的干旱化趋势最为明显,夏季非干旱化趋势明显;秋季是广东地区干旱的高发时期,干旱分布最广;春季发生轻旱以上等级的地区主要位于雷州半岛一带;秋冬连旱在广东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广泛研究国内外农业干旱指标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作物旱度指标I"t、"作物相对旱度指标Ir"t、"作物干旱强度指标Di"建立了广元市农业干旱评价指标和模式。当作物相对旱度指标Ir20≧0.6持续15天时发布农业干旱预警,为防旱治旱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应用盘县站1960—2009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盘县干旱的气候特征,发现盘县连续出现中旱以上等级的春旱的年份呈增加态势;自21世纪以来发生中旱以上等级秋旱和冬旱的频率呈增加趋势;盘县的连旱以冬春连旱出现最多,发生频率为16%。针对盘县干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抓好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抗旱技术推广、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等措施进行防旱抗旱。  相似文献   

5.
1985年9月下旬至10月上句,我们参加了省林业厅和省干旱造林研究中心召开的甘肃省林业发展长远规划及干旱造林论证会。首先对定西口林场和河西走廊的民勤治沙站、临泽治沙站、敦煌阳关林场以及兰州旱生植物园等地的干旱造林进行了实地的参观、考察,然后就我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何进一步搞好植树造林和综合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现根据实地考察资料和论证意见,从气候角度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夏旱强度指数和修正的帕默尔指数对贵州夏旱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干旱类型,地区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贵州夏旱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减轻夏时造成的损失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SPEI的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从不同时间尺度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1961—2015年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频发,频率超过50.0%,主要以轻旱为主,河南东南部和河北中北部地区干旱频率高于其他地区,6月和10月轻旱频率相对较高,8—10月更容易发生中旱,重旱主要出现在6月和7月。近55 a年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季干旱不断增加,10月干旱频率增加趋势最显著。与1961—1980年相比,研究区近15 a干旱发生频率增加百分率为37.3%,其中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和河南西北部干旱发生频率在60.0%以上。不同月份的干旱对夏玉米生长影响不同,需要加强对8月和9月干旱事件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根据河南省104个气象站19572000年降水量资料,以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负距平(%)为干旱指标,提取不同等级干旱的资料矩阵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并取主要模态特征向量值和时间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要特征,40余年轻旱、中旱发生频率达59.71%和32.24%;各等级干旱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豫北、豫东以及豫西北的部分地区是干旱频发区,而豫西南和豫南地区则是干旱低发区;干旱的时间变化呈波峰波谷交替的振动形式,大规模轻旱2~3 a一遇,中旱3~4 a一遇,重旱约10 a一遇.降水负距平(%)平均值的分布特征可从总体上体现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根据河南省104个气象站1957 2000年降水量资料,以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负距平(%)为干旱指标,提取不同等级干旱的资料矩阵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并取主要模态特征向量值和时间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要特征,40余年轻旱、中旱发生频率达59.71%和32.24%;各等级干旱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豫北、豫东以及豫西北的部分地区是干旱频发区,而豫西南和豫南地区则是干旱低发区;干旱的时间变化呈波峰波谷交替的振动形式,大规模轻旱2~3 a一遇,中旱3~4 a一遇,重旱约10 a一遇。降水负距平(%)平均值的分布特征可从总体上体现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化州近50年资料,用无透雨时段分析各季干旱的气候变化特征,并采用Morlet小波对降水量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以便研究各季干旱的时—频特征,找出化州干旱规律。分析表明,化州绝大多数年份均有干旱出现,出现频数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冬旱、春旱、秋旱、夏旱。  相似文献   

11.
钟继祥 《四川气象》2003,23(1):34-34,41
干旱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广安区化旱严重危害大春作物。客观正确地认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采取科学的抗旱措施,对广安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仅对广安化旱情况作初步分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54年柳州干旱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作为划分干旱的指标,对柳州各季节干旱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为:(1)春季柳州干旱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北部和东部多、其他地区少,夏季西多东少,秋季东北部最多、其他地区接近,冬季西南部多、东北部少、其他地区居中。柳州北部的干旱事件以轻旱、中旱为主,重旱、特旱事件主要发生在在中部和南部地区。(2)从春季到冬季,柳州的干旱发生严重程度有随时间递增的趋势,全市性的中旱、重旱、特旱事件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春季、夏季干旱事件全部为轻旱。(3)近54年柳州全市性干旱总频数的年代际变化呈单峰型,1980年代为波峰,1960年代和2010年代波谷。各季节干旱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是:春季和秋季1980年代以前干旱发生较多,1990年代以后干旱发生较少,夏季和冬季1980年代以前干旱发生较少,1990年代以后干旱发生较多。  相似文献   

13.
为定量评估我国北方地区苹果不同干旱等级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以我国苹果主产地为研究区域,对前人提出的干旱指数进行等级划分,结合历史灾情资料,对划分的等级进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干旱指数,明确1981—2016年苹果不同干旱等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划分的干旱指数等级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北方地区苹果实际干旱特征;各生育阶段甘肃省中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年代以重旱发生为主,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以及河南省干旱等级随年代变化较大;重旱发生面积在果树萌动-花芽萌动和成熟-落叶生育阶段1981—2000年随年代变化逐渐增加;各生育阶段无旱和重旱高频区频率高于50%,轻旱和中旱高频区频率高于30%;1981—2016年轻旱发生范围最大,果树萌动-花芽萌动生育阶段的重旱和盛花-成熟生育阶段的中旱站次比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区域西北地区干旱严重,且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干旱是安顺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根据安顺市1980—2009年6个县站的30 a干旱历史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方法统计分析得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夏旱和冬旱严重,春旱次之,秋旱较轻。最后,探讨了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对8月夏旱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梧州市5个代表站1961~2008年的气温、降水资料,用降水距平百分率(R指标)的干旱等级划分方法,并引入考虑气温的P指标对干旱等级进行划分,揭示区域内夏旱发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梧州夏旱频次高,夏旱存在自身的周期性和连续发生的规律,在地理分布上为中南部重于北部。并据此初步探讨夏季干旱的成因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56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227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为干旱指标,研究不同强度(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干旱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频次在1980年代前后呈现由多到少的年代际转折,转折之前干旱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西部,转折之后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2)轻旱和中旱频次显著高于重旱和特旱,其中轻旱和中旱在1980年之后呈现反位相变化;(3)不同强度干旱频次的空间差异明显,轻旱和中旱主要在新疆东部、青海南部等地区,重旱主要在西北地区西部,特旱主要在西北地区东部。  相似文献   

17.
春季干旱是威胁海南岛番茄生长的主要灾害,为了实现番茄春季干旱实时监测预警,需要建立合适的干旱等级指标。以持续干旱日数和补充水量为试验因子,进行2因素9水平的均匀设计试验,以番茄死苗率评估干旱程度,筛选番茄干旱致灾因子,以土壤相对湿度划分干旱等级为参考,构建干旱灾害等级指标,分析番茄生理参数和产量对不同等级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番茄死苗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与持续干旱日数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关系显著;在不同深度土壤层中,番茄死苗率与20 cm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最明显,相关系数达到-0.84;以20 cm土壤相对湿度划分的干旱等级为参考,得到番茄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的等级指标分别为26 d、26~31 d、31~35 d、≥35 d。在无旱-轻旱-中旱-重旱胁迫下,番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呈减小-增大-减少-减小的趋势,胞间CO_2分别呈减少-增大-增大-增大,番茄相对产量损失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8.
选取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量、极端气温等多个气象指标构建量化评估指数,将干旱分类为春旱、夏旱和伏旱3个类别,分别计算春旱指数、夏旱指数及伏旱指数,分析各种干旱发生程度及范围,再根据综合干旱指数对2009年的干旱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春夏,黑龙江省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松嫩平原最严重,三江平原...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西南地区北热带基准站勐腊站1957—2015年雨季开始、结束期及逐日降水资料,对其干季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SI与历史干旱资料对比的方法确定勐腊站干季气象干旱的标准,并分析其气象干旱特征。结果表明,勐腊站干季雨量相对较少,且较集中,透雨间隔较长,易出现干旱;≤30 d的ASI出现381次,30 d的ASI出现58次,大多数透雨间隔不易出现干旱;建立勐腊站气象干旱标准(ASI75d,特旱;65 dASI≤75 d,重旱;50 dASI≤65 d,中旱;30 dASI≤50 d,轻旱);1958—2015年间,勐腊站共出现了58次气象干旱;轻、中旱的发生频次较高,几乎各年代均出现过特旱,与前33 a相比,近25 a有特旱减少,重旱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59-2003年青海省干湿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海省1959-2003年气象资料,计算了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青海省旱涝监测中,PDSI指数反映旱涝程度更为客观;青海省的干旱主要以轻旱为主;夏秋季年际干湿交替较冬春季频繁,变化振幅也较大;秋季青海省干旱化倾向最为严重,冬春季出现轻旱几率最大。另外,春季干旱总面积在减小;夏季轻旱面积增加,而中旱、重旱面积在减小;秋冬季重旱面积在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