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泥炭与褐煤划分界限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虽然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做过不少研究工作,但其结果都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未能找到一个典型的并具有代表性的泥炭、褐煤的连续性剖面及足以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褐煤的普查勘探中,也存在着泥炭与褐煤界限不清的问题,尤其是对泥炭化程度高的泥炭和褐煤化程度低的褐煤,更不易分辨。云南通常把它们笼统称作褐煤、柴煤、草煤等,定名极不统一,给资源的评价和利用带来不少问  相似文献   

2.
姚宗虞 《岩矿测试》1985,(3):283-284
长期以来地质矿产部没有开展泥炭资源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国务院[1979]200号文件下达后,推动了我国泥炭地质工作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国的泥炭地质工作,国家经委于1982年决定,今后将有关泥炭资源的普查、勘探和管理工作划归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地质矿产部没有开展泥炭资源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国务院[1979]200号文件下达后,推动了我国泥炭地质工作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国的泥炭地质工作,国家经委于1982年决定,今后将有关泥炭资源的普查、勘探和管理工作划归地  相似文献   

4.
云南昆明盆地泥炭聚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子光  袁国娴 《地球学报》1987,9(1):143-148
本文综合大量实际资料,阐述了昆明盆地泥炭聚集特征。将盆地内泥炭分为裸露泥炭、埋藏泥炭,其下有软褐煤、暗褐煤。泥炭聚集时期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二期。简述了各类泥炭特征、泥炭成因及对泥炭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泥炭褐煤资源及发展腐植酸钾产业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炭、褐煤含有丰富的腐植酸,是世界各国规模化生产腐植酸产品的主要资源。针对中国煤炭腐植酸资源开发粗放、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现实问题,评述了国内腐植酸行业的特点及发展高附加值腐植酸产品的潜力方向。首先介绍了国内主要煤炭腐植酸资源泥炭和褐煤的分布特征及成分特点。其次综述了腐植酸产品的主要加工工艺和其在工农业各领域的国内应用现状。最后基于国情,从国内农业肥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腐植酸的应用潜力出发,提出并评价了腐植酸高附加值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腐植酸钾肥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6.
广西省第四纪泥炭广泛发育,解放后,特别是1960年前后,对泥炭的普查勘探,作了较多的工作,探明了一定储量,积累了许多资料。兹将近年来对广西省泥炭的特征介绍如下:一、泥炭的形成和分布特点广西泥炭矿点,将近一百个,大多分布于南宁—柳州一线以东地区;以西分布零星。泥炭在地理上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及地貌有密切关系。南宁—柳州一线以东地区;水网纵横,岩溶凹地、河间凹地颇多,第四纪冲积层广布,为形成泥炭层创造了条件。南宁—柳  相似文献   

7.
昆明盆地是云南新生代面积最大的褐煤盆地。其上部的全新世和现代沉积层中有泥炭聚积,下部更新世地层中有褐煤赋存。对该盆地的现代沉积环境研究所得到的规律,对其它中、新生代煤盆地的古环境分析和找煤勘探都具有类比意义。盆地为一东部翘起、西部陷落的半地堑。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一万三千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泥炭的普查、勘探工作中,依据地层和泥炭产出特征,于1976年对北京山前平原和山间盆地内全新世古地理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古-中全新世,区内湖沼发育,分布广泛(图1)。这些湖沼的兴衰变化直接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和泥炭的形成。按这一认识,实践中找到了较大型的泥炭矿与新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9.
云南高原东部有较多的断陷盆地,其中多数还残存有湖泊,滇池湖盆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断陷湖泊。研究滇池湖盆沼泽化与泥炭堆积的模式,对云南百余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泥炭与褐煤的分布规律与聚积特征,以及对该类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利用,将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共同进行野外工作的还有陈乐尧、庄忠海、陈正德、蒲兵等同志。在研究工作承刘宝珺教授、李希勣总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还得到云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杜万荣、周义平等高级工程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泥炭类型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主体分布在北纬42°—46°之间,位于世界泥炭富集带上。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发育,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泥炭矿床。为了查明和评价全省泥炭资源,1985年吉林省地矿局组织各地调所对泥炭地进行了重点勘探及大面积野外考察。据这次泥炭远景调查资料,笔者为总结泥炭分布规律及赋存特点将工作所得整理成文,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传统的成煤理论很难全面地解释云南第三纪山间盆地巨厚褐煤的形成以及煤层的分岔、变薄、尖灭、煤层结构的变化、岩层旋回结构的变化、煤层灰分变化和巨厚煤层分布特征等。本文试图从现代泥炭的物质组成、物理特性及泥炭层水文地质特性和云南第三纪褐煤盆地的古水文地质条件着手,对云南第三纪褐煤的成因、沉积环境及控制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敬请广大地质工作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我队在开展广东茂名煤田的普查勘探工作中,发现下第三系褐煤里具有一定对比特征的高岭石泥岩夹矸层。此种高岭石泥岩夹矸层在煤田中分布面积广,岩性特征明显,层位稳定,在煤田普查勘探中,凭它进行煤层对比,方法简单,依据可靠,从而解决了煤田煤层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88,6(2):42-49
本文论述了陆表海障壁海岸环境是我国南方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主要古地理条件,潮汐沉积是含煤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煤层形成于潮汐流为主要水动力条件的泥炭坪环境中。论文提出了泥炭坪属于潮坪环境,而不是泥炭沼泽的论点;探讨了泥炭坪的成因标志及其所形成的煤层特点;最后指出了这些特点将成为煤田的普查、勘探、开采和利用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23-325
宝秀盆地晚新生代赋存了大量泥炭和褐煤,为了分析宝秀盆地泥炭和褐煤形成的古气候与沉积环境,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波形特征,并结合孢粉、岩性等地质资料,分析可知,泥炭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褐煤主要发育于新近纪,盆地晚新生代古气候经历了温热—温暖—温凉的凉暖气候交替的过程,沉积环境为湖泊和沼泽沉积。结果表明,自然伽马曲线频率与振幅的变化反映沉积环境稳定或动荡,自然伽马曲线值的高低对应了气候的温湿或干冷,因而可以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5.
秦勇  金奎励 《沉积学报》1989,7(3):73-81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阎文英 《中国煤田地质》1990,2(2):22-26,T001
文中对罗茨褐煤M_2煤层的特殊性进行了概述。作者认为该煤层煤化程度低,从煤岩、煤化学性质分析介于泥炭与年青褐煤之间;在许多植物残体上可见千姿百态的凝胶化现象;多层丝炭出现,火焚迹象明显;与火焚丝炭共生的泥炭藓褐煤;褐煤中具有雏形煤核。对其成因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8.
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成煤物质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冰  于红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24(4):12-14,T001
运用煤岩分析及植物残体分析方法,结合电子显微技术(TEM和SEM)。对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的微结构特征,成煤植物组成,孢粉组合等进行了研究,并将浅色褐煤与深色褐煤分层及不同植物成因的泥炭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浅色褐煤的成煤物质及煤的成因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北省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研究分析认为:河北省煤炭开发强度大,衰老矿井逐年增多使煤炭产能递减,探采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新建井基地严重不足,煤炭资源供给形势严峻。根据河北省近年来的煤田地质研究和勘探成果,开发新的煤炭基地,老矿区外围及深部煤田勘探,北部地区普查找煤,白垩纪褐煤勘探及开发研究应该是今后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重点。因此,煤炭资源勘探工作任务艰巨,有关部门应从能源安全保障的战略高度,来审视煤炭地质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泥炭矿成矿规律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产业矿产,是传统矿产向新兴产业矿产“华丽转身”的典型。全球泥炭资源的总量约为5000亿吨,我国的泥炭资源总量仅为124. 96亿吨,资源量较为丰富,质量中等,但需要量在上升。我国泥炭的分布具有普遍性和不均匀性,成矿时代为第四纪(全新世),更早的泥炭多已经历成煤的早期阶段而转变为褐煤。我国的泥炭矿床类型主要以富营养草本泥炭为主,木本为辅,藓类泥炭次之。本文在对1988年全国泥炭报告中罗列的5719处泥炭矿产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其成矿规律,根据资源规模厘定出5个大型矿集区,7个中小型矿集区,3个大型预测区,为泥炭勘查工作提供依据。离最近一次全国泥炭资源调查已30年,多处泥炭地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等原因而消失,非常有必要重新评估。需要强调的是,泥炭的用途已经不再是“燃料”矿产,不再主要用于取暖,而在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特殊作用,故应该从生态文明建设、碳汇、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角度创新定位其功能和用途。鉴于泥炭的新用途及其利用趋势,《中国矿产地质志》编委会建议将其定位为非金属矿产而非“能源”矿产,据此提出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