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阎文英 《中国煤田地质》1990,2(2):22-26,T001
文中对罗茨褐煤M_2煤层的特殊性进行了概述。作者认为该煤层煤化程度低,从煤岩、煤化学性质分析介于泥炭与年青褐煤之间;在许多植物残体上可见千姿百态的凝胶化现象;多层丝炭出现,火焚迹象明显;与火焚丝炭共生的泥炭藓褐煤;褐煤中具有雏形煤核。对其成因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2.
郭子光  袁国娴 《地球学报》1987,9(1):143-148
本文综合大量实际资料,阐述了昆明盆地泥炭聚集特征。将盆地内泥炭分为裸露泥炭、埋藏泥炭,其下有软褐煤、暗褐煤。泥炭聚集时期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二期。简述了各类泥炭特征、泥炭成因及对泥炭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滇西镇安盆地泥炭,软褐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建华 《地质论评》1991,37(2):97-106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滇西镇安盆地泥炭、软褐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该盆地泥炭、软褐煤的氯仿沥青“A”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煤级较高的煤。随早期煤化作用的加深,氯仿沥青“A”及其非烃类明显减少,而沥青质和芳香烃则有增加的趋势,饱和烃变化不规则;饱和烃的碳数分布很宽,介于C_(17)—C_(38)之间,主峰碳为C_(29);泥炭的T_(max)大于400℃,随早期煤化作用加深,T_(max)无增大趋势;Ng随早期煤化作用加深并未增大,其与凝胶化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生产腐植酸类肥料的资源,1967年以来,当地不断普查及勘探第三纪褐煤和第四纪泥炭。实践证明,藤县的褐煤及泥炭资源比较丰富。在泥炭的普查和勘探过程中,采用了便于群众掌握的竹杆勘探法。褐煤及其顶底板岩层较硬,仍然采用手摇钻勘探。   相似文献   

5.
秦勇  金奎励 《沉积学报》1989,7(3):73-81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腾冲盆地中更新世褐煤形成于距今约60万年,晚更新世泥炭形成于距今7500—10000年之间,其中部分己转变成为软褐煤.该地褐煤的成煤时代之新和煤化速度之快是罕见的,实属异常煤化作用现象.为此,作者从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这一典型实例.研究表明.在该盆地从泥炭向褐煤转化的早期煤化过程之中,样品的显微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演化极富规律性.根据这些演化特征,作者将腾冲盆地从泥炭到软褐煤的早期煤化过程划分国三个阶段:即软泥炭、硬泥炭和软褐煤阶段.该地异常煤化现象是由异常的煤化作用因素引起的,除了由地史中剧烈火山活动带来的异常地热流之外.强烈频繁的地震构造运动也是该地煤化作用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作者提出了“异常煤化作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23-325
宝秀盆地晚新生代赋存了大量泥炭和褐煤,为了分析宝秀盆地泥炭和褐煤形成的古气候与沉积环境,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波形特征,并结合孢粉、岩性等地质资料,分析可知,泥炭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褐煤主要发育于新近纪,盆地晚新生代古气候经历了温热—温暖—温凉的凉暖气候交替的过程,沉积环境为湖泊和沼泽沉积。结果表明,自然伽马曲线频率与振幅的变化反映沉积环境稳定或动荡,自然伽马曲线值的高低对应了气候的温湿或干冷,因而可以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多年冻土融沉性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冻土工程中,冻土的融沉性评价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之一,融沉性分类是冻土地基基础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根据345个冻土原状样品融沉压缩试验数据,提出了细砾、砂土、粉土、黏性土、泥炭化黏性土和泥炭质土等6类土的融沉系数一含水量或融沉系数一超塑含水量线性回归方程式,得到与各融沉性分级相应的界限含水量或界限超塑含水量.最后...  相似文献   

9.
临沧超大型锗矿庆的形成与其沉积、成岩和热液作用有密切联系。详细研究了矿床煤岩产出特征、煤岩组成、无机矿物、微量元素、腐殖体反射率,认为该矿床中的锗主要源于盆地西缘的白云母花岗岩的风化作用。在沉积作用阶段,锗被湖水中的低等生物和腐殖酸富集,为形成矿化煤打下基础。临沧褐煤经历了泥炭化阶段、早期成岩阶段和热液改造阶段。泥炭化阶段,沉积物中锗被凝胶体吸附和配合。早期成岩阶段,与腐残酸结合的锗,在碱性还原条  相似文献   

10.
应用传统的成煤理论很难全面地解释云南第三纪山间盆地巨厚褐煤的形成以及煤层的分岔、变薄、尖灭、煤层结构的变化、岩层旋回结构的变化、煤层灰分变化和巨厚煤层分布特征等。本文试图从现代泥炭的物质组成、物理特性及泥炭层水文地质特性和云南第三纪褐煤盆地的古水文地质条件着手,对云南第三纪褐煤的成因、沉积环境及控制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敬请广大地质工作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昆明盆地是云南新生代面积最大的褐煤盆地。其上部的全新世和现代沉积层中有泥炭聚积,下部更新世地层中有褐煤赋存。对该盆地的现代沉积环境研究所得到的规律,对其它中、新生代煤盆地的古环境分析和找煤勘探都具有类比意义。盆地为一东部翘起、西部陷落的半地堑。   相似文献   

12.
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成煤物质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冰  于红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24(4):12-14,T001
运用煤岩分析及植物残体分析方法,结合电子显微技术(TEM和SEM)。对云南第三纪浅色褐煤的微结构特征,成煤植物组成,孢粉组合等进行了研究,并将浅色褐煤与深色褐煤分层及不同植物成因的泥炭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浅色褐煤的成煤物质及煤的成因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我省已获褐煤蜡化验资料,总结出它在煤层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褐煤蜡与煤中的氢呈明显的正相相关关系,这是由于褐煤蜡含量的变化是受煤岩成份的控制,稳定组分的多寡是控制褐煤蜡富贫的主要因素。煤化程度也与褐煤蜡的贫富有关,煤化程度低的褐煤,蜡含量就高;反之,蜡含量低。文中对我省一些主要褐煤用的褐煤蜡贫富,作了一定的比较,并分析其控制因素。最后得出,凡煤化程度低、稳定组分高的褐煤,褐煤蜡含量一定是可观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泥炭褐煤资源及发展腐植酸钾产业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炭、褐煤含有丰富的腐植酸,是世界各国规模化生产腐植酸产品的主要资源。针对中国煤炭腐植酸资源开发粗放、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现实问题,评述了国内腐植酸行业的特点及发展高附加值腐植酸产品的潜力方向。首先介绍了国内主要煤炭腐植酸资源泥炭和褐煤的分布特征及成分特点。其次综述了腐植酸产品的主要加工工艺和其在工农业各领域的国内应用现状。最后基于国情,从国内农业肥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腐植酸的应用潜力出发,提出并评价了腐植酸高附加值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腐植酸钾肥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由孢粉分析可知,宝秀盆地泥炭-褐煤自新第三纪上新世中期或早更新世初期至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形成和积累;泥炭-褐煤堆积经历了温热-温暖-温凉的冷暖气候交替变化过程,相当于暖湿的大西洋期、温湿偏干的亚大西洋期和现代偏冷湿的山地气候。古植物变化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林和现在的稀疏灌丛和茂盛的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泥炭矿成矿规律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产业矿产,是传统矿产向新兴产业矿产“华丽转身”的典型。全球泥炭资源的总量约为5000亿吨,我国的泥炭资源总量仅为124. 96亿吨,资源量较为丰富,质量中等,但需要量在上升。我国泥炭的分布具有普遍性和不均匀性,成矿时代为第四纪(全新世),更早的泥炭多已经历成煤的早期阶段而转变为褐煤。我国的泥炭矿床类型主要以富营养草本泥炭为主,木本为辅,藓类泥炭次之。本文在对1988年全国泥炭报告中罗列的5719处泥炭矿产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其成矿规律,根据资源规模厘定出5个大型矿集区,7个中小型矿集区,3个大型预测区,为泥炭勘查工作提供依据。离最近一次全国泥炭资源调查已30年,多处泥炭地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等原因而消失,非常有必要重新评估。需要强调的是,泥炭的用途已经不再是“燃料”矿产,不再主要用于取暖,而在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特殊作用,故应该从生态文明建设、碳汇、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角度创新定位其功能和用途。鉴于泥炭的新用途及其利用趋势,《中国矿产地质志》编委会建议将其定位为非金属矿产而非“能源”矿产,据此提出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欧的煤田(不包括泥炭田),集中地生成于两个地质时期。一个是石炭纪,产烟煤与无烟煤;另一个是白垩至第三纪,多产褐煤与黑色页岩。最主要的煤炭资源形成于石炭纪。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第三纪的沉积盆地中,产巨厚褐煤层。在云南,有昭通,小龙潭、先锋等聚煤盆地。前人对此类巨厚褐煤层内部的变化尚少研究,笔者按巨厚煤层的特点,试用最优分割法进进行地质分析。 (一)巨厚煤层的基本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巨厚煤层的特点之一是厚度大、夹矸少,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变化都不明显。因此,给煤层详细对比和其他的地质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尽管测井资料可有助于煤层的圈定和对比,但对内部变化的进一步研究仍显得无能为力。按现代泥炭堆积速度为0.2—0.4毫米/年,泥炭转化为褐煤的压缩比为4∶1计算,形成50米厚的褐煤所需的时间达50—100万年。以昭通盆地  相似文献   

19.
于冰  张井 《中国煤田地质》1996,8(3):26-28,T001
运用电子显微技术与孔隙结构测试技术,结合孢粉组合分析方法,对云南第三纪浅角褐煤的的孔隙结构特征、成煤植物组成及孢粉组合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将上述结果与特殊植物成因泥炭进行了孔隙结构特征对比,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浅色褐煤的成煤植物及煤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通过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煤岩学、有机地球化学及成矿模拟实验的研究,首次阐明临沧盆地大寨超大型煤中锗(铀)的有机成矿机理:初始锗来源于赋锗的花岗岩风化产物;在泥炭化阶段通过微生物对陆生高等植物降解和改造,经有机质吸附和生成锗络合物等环节构成富锗泥炭层。当富锗泥炭层形成褐煤时,未成熟有机质从含锗的粒间孔隙水中富集锗形成褐煤锗矿层;在表生氧化阶段中,褐煤锗矿层中锗被含氧地下水淋滤、迁移、叠加再造形成富大锗矿体。为进一步探讨锗矿的有机成矿机理进行了包括浸出、吸附、络合的锗矿预富集,以及锗重新迁移和聚集实验,来表述和证明上述有机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