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48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542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5篇
  1947年   4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5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碧玺由某农民于1992年在广西某地花岗岩体的残坡积物中发现。经鉴定为含镁电气石宝石。它具有鲜艳浓绿色,0.5~0.8cm短柱状晶体,透明度高,双折射率大(0.021),二色性明显,比重为3.14等特征。由于其包裹体和微裂隙发育,其利用率较低(5%)。  相似文献   
2.
文中总结了中生代侵入岩系的成矿作用特征;得出了该岩系为强分异型钙碱性岩石系列,成岩温度和氧逸度较高,具有亲硫型元素富集成矿潜势的认识。从小西南岔铜金矿床成矿作用,分析其与中生代侵入岩系的成因联系,并研究了成矿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4.
吴泽新 《山东气象》2002,22(3):36-37
简要阐述气象卫星监测作物苗情的原理 ,以德州市冬小麦产量预报为例 ,介绍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产量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富碱火成岩呈带状分布,长达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已发现有15条岩带,包括了世界上已发现的绝大部分富碱火成岩类型。在我国与该岩类有关形成了东坪、归来庄、玉龙等为代表的大型-超大型Au,Cu矿床或矿集区。富碱火成岩对Au,Cu的成矿控制作用主要为两方面,一是矿床直接产于富碱火成岩中,二是富碱火成岩浆活动参与成矿作用。地幔交代富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岩石圈结构的剧烈变化和区域性构造格架的挤压向伸展、拉张的重大转折以及低硫、高氧逸度和富挥发分等因素控制了富碱火成岩的形成及相关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张魁武  邵济安 《岩石学报》1997,13(2):168-172
跃进山群出露位于佳木斯地块和那丹哈达地体之间,是完达山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它由大陆斜坡相沉积物、大洋中脊型玄武岩和洋岛型玄武岩组成,其中有镁铁-超镁铁质岩块体。它不是一个地层单位,而是与活动大陆边缘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蛇绿混杂岩  相似文献   
9.
吕梁山北段变质岩系变形分解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梁山北段变岩系中,变形分解现象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级尺度上均有表现。平面上强弱变形带(域)常呈网结状形态产出,剖面上随深度的加深,强弱变形带(域)互为消长。在变形分解作用一,角闪石转化为黑云母、绿泥石、斜长石牌号降低。固流限较低的矿物发生溶解,或充填缍裂隙形成同构造分泌结晶脉,或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变斑晶,致使岩石的结构构造由块状向片麻状、片状转化。Mg、Fe、Ti、P、K、Rb增高,Si、Na、Sr降  相似文献   
10.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存在的混合岩化现象是地壳深熔作用的结果. 广泛发育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混合岩(称为高喜马拉雅混合岩)为研究地壳深熔过程及其与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简称为淡色花岗岩)的成因联系, 为探讨地壳深熔在碰撞造山后地壳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目前对于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是否存在成因关联, 混合岩与深部断裂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缺乏该混合岩形成的直接年代学资料是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混合岩的3个基本组成单元——中色体、浅色体和暗色体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 对其中的浅色体进行了K-Ar年代学研究. 结果表明Ⅰ-类浅色体的形成年龄约为23 Ma. 该年龄与喜马拉雅主中央断层开始活动的时代一致或略早于其形成时代, 显示地壳深熔在主中央断层的形成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Ⅱ-类浅色体的形成年龄与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从年代学上为淡色花岗岩与混合岩中浅色体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新的约束. 本次研究在聂拉木地区获得了6.23 Ma浅色体形成年龄, 这是目前在高喜马拉雅中段获得的最年轻的淡色花岗岩岩浆活动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