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通过对小西南岔金矿床石英的红外光谱及热发光研究表明:石英包体片中H2O(A1)和CO2(A2)的相对吸光度可作为含矿的定量评价指标,则A1〈1.0和A2〈0.12含矿性差,1.0〈A1〈2.5和0.12〈A2〈0.16,含矿性较好;A1〉2.5和A2〉0.16,含矿性好。石英的热发光曲线属双峰型者含矿性好,单峰型者含矿性差。 相似文献
3.
吉林小西南岔铜金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地质简介小西南岔矿床是一个金、铜共生,两者都有经济价值的工业矿床。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阴山一天山纬向构造带和长白山新华夏构造的交接部位。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系变质岩,包括长英角岩、含碳云英角岩、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红柱石板岩等。它们以捕虏体和顶托形式零星分布在海西期侵入体中。岩层总体产状近南北走向,东部向东倾,西部向西倾,呈一南北向背斜构造。岩浆活动表现为海西晚期形成的一系列花岗杂岩体,包括石英闪长岩、闪长岩、黑云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斑岩及中基性岩脉等。周围地层因岩浆侵入而接触变质,形成大 相似文献
4.
5.
吉林小西南岔金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该矿床流体包裹体丰富,为2相气液、1相液体、少数含子晶多相和含液态CO_2三相包裹体。包裹体液相中富Na ̄+、Cl ̄-和SO,气相中H_2O占优势,CO_2次之。属NaCl-H_2O体系。包裹体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在温度高于360~400℃的中性—弱酸性热流体中,Au和Cu的络合物呈迁移状态,在温度低的弱酸—酸性的较还原环境下,围岩产生广泛的石英-绢云母化,导致Au、Cu络合物分解,沉淀出大量Au和Cu。 相似文献
6.
7.
地质调查和年代学资料表明,研究区内早燕山期侵入岩为一套中性—酸性双峰式岩系。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对该岩系的成分演化特征、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较细致的论述,得出该岩系是一个具不连续演化特点的钙碱性岩系,形成于破坏性板块边缘的张性环境,相当于Ⅰ型花岗岩系,属于环太平洋岩浆作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9.
延边小西南岔铜金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小西南岔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对北山矿段新发现的含辉钼矿石英脉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同位素测年.空间上,含辉钼矿石英脉与相邻铜金矿体平行,它们受相同的构造体系控制;钼矿石中金属矿物以辉钼矿为主,并明显被黄铜矿和黄铁矿沿裂隙、晶隙充填交代,根据不同矿物间的交生关系,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该辉钼矿石英脉是该区大规模铜金矿化的早期阶段产物.在此基础上,对6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的模式年龄为109.2±3.4 Ma~110.8±4.0 Ma,平均年龄为109.9±3.9 Ma,等时线年龄为111.1±3.1 Ma,与该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最新测年结果具明显的耦合关系,为小西南岔矿床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形成时限.综合辉钼矿中低的Re含量、成矿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精细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认为,该区大规模铜金矿化主要发生于燕山晚期,成矿构造环境为伊泽奈崎板块向古亚洲大陆边缘俯冲造成的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活动陆缘环境,成岩成矿物质具深源特征,主要来自上地幔. 相似文献
10.
土壤金量测量,也可称之为“坡残积重砂测量”。它是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重砂测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找金方法。过去使用该法在小西南岔铜矿中找到了共生金,使原认为“小而贫”的铜矿变成了大型的金铜矿床。之后使用该法在小西南岔外围,又相继找到了若干矿脉,经勘探所获储量占全矿区总储量的45%以上,扩大了矿区找矿远景。近年来,我国找到的大型金矿之一的广东河台金矿,也是以古老的重砂法追踪找到 相似文献
11.
Maevatanana金矿床位于马达加斯加中部。由于地表覆盖较厚,有关该金矿床的研究程度甚低。目前通过ZK3-5钻孔发现,在Maevatanana金矿区隐伏花岗岩支下部发育金矿化, I-1金矿体中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534±13 Ma,与泛非造山期后A型花岗岩的成岩时代范围内(537 ~522Ma)基本一致。野外地质证据和室内试验数据表明,Maevatanana金矿床的形成和泛非造山期后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该花岗岩是幔源起源的花岗岩。当铁镁质岩浆进入长英质岩浆时,产生了大量的气液流体,这种气液流体萃取了长英质岩浆中的金。因此,岩浆混合作用对Maevatanana金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的沉淀地球化学障——以鄂东南铜铁金矿床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东南铜铁金矿床为例,通过矿田、矿床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构造应力变形和岩石物理性质的讨论,阐述热液矿床成矿作用中物理条件变化对成矿热液迁移扩散和沉淀富集的影响,利用沉淀地球化学障的观点,尝试解决一个地区金属矿床产出,各种成因类型均受同一沉积建造控制,矿床规模与地球化学异常发育程度不对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砂金矿物的形态、表生显微结构及残留原生结构、化学成分及杂质元素、气液包体成分及爆裂温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的砂金以碎屑成因为主,化学成因仅占很次要的地位,砂金的原生来源为海西-燕山期的斑岩型和火山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小西南岔铜(金)矿床位于吉林省延边地区东部,通过对小西南岔铜(金)矿床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岩进行野外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延边乃至东北地区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01.69±0.61) Ma(石英闪长岩)、(101.14±0.58) Ma(英云闪长岩)、(100.82±0.62) Ma(花岗闪长岩)和(100.20±1.10) Ma(闪长玢岩),岩浆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102~100 Ma),是同一构造演化过程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闪长玢岩具有典型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其w(SiO2)=61.419%~62.153%,w(Al2O3)=16.872%~17.329%,w(MgO)=2.339%~2.643%,w(Na2O)=5.749%~6.623%,w(K2O)=1.483%~1.786%,w(Sr)=(691~888)×10-6,w(Yb)=(0.71~0.83)×... 相似文献
15.
混合岩化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初步研究——以招掖地区的金矿床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合岩化热液金矿床,系前寒武纪中—浅区域变质岩系(绿岩带)分布地区,经混合岩化作用并在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中赋存的热液型金矿床;包括含金石英脉型(玲珑式)及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两个亚类.它是近年发现的金矿新类型,具有规模特大、矿化较稳定等优点,为我国最有发展远景的主要金矿类型之一.在我国北东部十省(区)十八个金矿成矿带中,有十一个具有相似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相当的成矿地质条件.因此,研究与探讨其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不仅可丰富成矿理论,同时有利于指导找矿勘探工作.本文以山东招(远)、掖(县)金矿带主要金矿床为例,提出我们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拉拉布脉状金矿床是西必塔矿集区最典型的矿床,而西必塔矿集区脉状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近年来发现的最具经济潜力的金矿床之一.金矿赋存于中新世-更新世马林丹群火山岩中,该火山岩呈零星岛状散布于斯丹岗-哥塔巴托-大姑玛线性构造活动带(SCDL)的东部,并受到安山玢岩侵入.该火山岩可分为上、下段两段.下段由安山质熔岩、英安岩、凝灰岩组成,上段为火山角砾岩和凝灰质角砾岩.拉拉布矿床的安山岩具有明显的热液蚀变,属于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化.金是在pH值近中性的浅表环境中由于热液沸腾并伴随流体的混合沉淀而成,通常富集于标高30~200 m之间.金的富集有4个阶段(1)形成角砾岩之前的围岩蚀变作用;(2)热液角砾岩的形成;(3)形成角砾岩后的围岩蚀变作用;(4)金矿形成. 相似文献
17.
低温变形是变形岩石清楚地保持原岩组构的非均匀变形。在低温变形的岩石中,可见物质的旋转、破裂、压溶及颗粒规模的晶体塑性。这种变形主要反映穿粒(Transgranu-lar)机制。在低温变形中晶体塑性变形的特征主要表现有:双晶片(这Twin Lamellae)、变形带(Deformation bands)和波状消光等。Groshong(1988)指出,在低温变形中,晶体塑性应变的上限是20%[1]。低温变形实际是一种脆性或半脆性变形。他(1981)测定 相似文献
18.
扬子壳块西缘地台型铜成矿作用——以云南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壳块西缘云南段在晚震旦世-三叠纪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台演化阶段,但局部地段的拉张裂陷作用至少在早奥陶世开始,断续延续到三叠纪.地台期的铜成矿作用主要与初定期海浸沉积的碳酸盐岩、砂砾质碎屑岩建造和余定期台地边缘裂陷或拗陷带的碎屑岩建造、火山岩建造有关.地台阶段晚期逐渐积聚的地幔热能致使局部地段拉张裂陷,并引发基性岩浆喷出或侵入,使初定期以沉积型为主的成矿作用转变为余定期的火山-沉积型或喷流-沉积型.矿床形成后受地洼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都遭受了热液作用的叠加或改造,使先成矿床发生一定程度的叠加富化或改造富化. 相似文献
19.
20.
中生代复杂构造体系的成矿过程与成矿作用——以华北大陆北缘西拉木伦钼铜多金属成矿带为例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西拉木伦钼铜多金属成矿带处于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的过渡区,是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与中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部位。在中生代受多种构造体系的制约,如中亚造山带造山后期局部伸展、蒙古-鄂霍茨克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古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和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事件的影响等。西拉木伦成矿带成矿斑岩锆石U-Pb年龄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资料显示,钼铜矿成岩成矿主要集中在260~220Ma、180~150Ma和140~120Ma三个时期。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构造演化历史,推测这三期成矿作用主要与造山后局部伸展、构造体系转折和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过程有关,并相应建立了"车户沟式"、"鸡冠山式"和"敖伦花式"三类斑岩钼铜矿床成矿模式。进一步研究表明,岩石的酸碱性、岩浆来源、岩浆的氧逸度、岩浆演化方式、构造背景等因素,制约了成矿作用的专属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