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33篇 |
免费 | 1103篇 |
国内免费 | 16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58篇 |
大气科学 | 3066篇 |
地球物理 | 725篇 |
地质学 | 1534篇 |
海洋学 | 746篇 |
天文学 | 65篇 |
综合类 | 416篇 |
自然地理 | 13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290篇 |
2022年 | 370篇 |
2021年 | 450篇 |
2020年 | 324篇 |
2019年 | 378篇 |
2018年 | 264篇 |
2017年 | 264篇 |
2016年 | 272篇 |
2015年 | 315篇 |
2014年 | 442篇 |
2013年 | 351篇 |
2012年 | 378篇 |
2011年 | 355篇 |
2010年 | 385篇 |
2009年 | 394篇 |
2008年 | 381篇 |
2007年 | 351篇 |
2006年 | 269篇 |
2005年 | 267篇 |
2004年 | 250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203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87篇 |
1999年 | 143篇 |
1998年 | 133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83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
应用micaps系统,接收08~08时长江流域沿江地区各县气象台站的降水实测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从14个影响区域中挑选出4个主要影响区.根据不同区域的影响情况,计算出各区权重系数,设计预报洪涝指数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赣江中游流域水资源、降水、洪涝概况,并以吉安站为例,阐述了赣江中游流域面雨量预报和气象洪涝指数预报方法,从而为气象部门直接向防汛决策部门开展相关服务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5.
《广东气象》2005,(3):F003-F003
2005年的“龙舟水”泛滥南粤,6月18-25日持续一周的特大致洪暴雨过程,使广东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受高空槽、切变线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广东省出现了较大范围连续性特大暴雨和强降水,其中,龙门县录得的过程累积雨量1300.2 mm。再加上珠江流域各大江河上游洪水的不断涌入和天文大潮的顶托,西江水位急剧上涨,6月23日中午-24日早晨,西江的封开、德庆、高要分别超警戒水位8.92 m、6.58m、2.68 m,流量达到56300m3/S,北江清远超警戒水位2.18 m。暴洪、泥石流、塌方、洪涝等自然灾害,成片出现在广东的河源、韶关、肇庆、惠州、清远、汕尾、珠海等地区的乡镇,17个市89个县(市、区)762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441.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2亿元人民币,特大暴雨造成京九铁路多处地段发生土方溜坍,被迫中断行车10多天。受暴雨和天文大潮夹击,广州珠江最高潮位超过基面2 m。江水漫进广州城,市内低洼地多处水浸超过1 m,南岸的铁轨一度被大水淹没,沿江路、滨江路等大马路水深盈尺,风景如画的小岛沙面顿成水泽。暴雨令著名风景区白云山出现20多处塌方,也令白云机场几度关闭。 相似文献
6.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8.
为了全面认识湖南紫鹊界梯田系统的水循环机制,从降水条件的视角出发,基于紫鹊界地区及周边共11个气象站的1986—2015年降水序列数据,运用集中度、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方法从降水量、降水年内分配、干旱频率等方面开展对比分析,以揭示紫鹊界地区梯田稻作自流灌溉系统所拥有的独特的天然降水条件。结果表明:紫鹊界地区3个气象站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 638.7 mm,比外围8个站平均高出177.4 mm,其中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为675.1 mm,比外围8个站平均高出122.4 mm;紫鹊界3个站旬降水序列的平均集中度为0.373,明显高于外围8个站的平均值0.354,夏季是紫鹊界地区降雨的主要优势时段,多年平均降雨高峰为6月中旬,晚于外围8个站的6月上旬或5月下旬;紫鹊界地区5—8月的3个月时间尺度干旱频率有“先小后大”的特征,其中5月和6月的3个月时间尺度干旱频率明显要小于全区平均值,7月和8月要大于平均值;6月上旬—8月中旬是紫鹊界梯田灌溉的主要时期,紫鹊界地区降水年内分配、多年平均干旱频率分布特征等与紫鹊界梯田的水稻生长期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降水是紫鹊界梯田自流灌溉系统的重要自然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0—2017年华南地区30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统计特征,定义站点上短时(1—6 h)、中等时长(7—12 h)和长时(>12 h)降水事件,对比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以及所定义的西部内陆、东部内陆、沿海地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后,研究区域平均而言,三类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增多、小时降水强度增强,短时、长时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而中等时长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海季风爆发后,小时降水强度在整个华南地区均增强,西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尤为明显;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在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升高,而东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降低,因此,季风爆发后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总降水量均显著增大,而东部内陆的总降水量变化不大。(3)西部内陆降水事件主要在夜间开始发生,持续时间越长的事件越早开始,且由西向东逐渐推迟;东部内陆短时降水事件主要在14时(北京时,下同)左右开始,季风爆发后更为明显,而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沿海地区短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主要于05—08时开始,季风爆发后,在海岸线约50 km以内仍然如此,而较远离海岸线的短时降水事件主要于14时开始,沿海地区长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后都倾向于在夜间开始,并在日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10.
用时域分析组合模型建立了100万年来60°N6月份太阳辐射量时间序列、宝鸡黄土粒度时间序列、渭南夏季风指数时间序列的动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时域分析组合模型较好地提取了时间序列的信息,得到的几个显著周期T=133,100,89,41,23,19ka,与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变化周期接近.用组合模型拟合实测数据,精度是高的;用其预测未来气候替代性指标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发现未来气候有向干冷方向发展的趋势.时域分析组合模型为研究气候变化趋势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