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7篇
  免费   2382篇
  国内免费   3384篇
测绘学   2213篇
大气科学   1274篇
地球物理   1929篇
地质学   6450篇
海洋学   1726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719篇
自然地理   1096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360篇
  2022年   658篇
  2021年   835篇
  2020年   649篇
  2019年   738篇
  2018年   646篇
  2017年   686篇
  2016年   633篇
  2015年   739篇
  2014年   712篇
  2013年   792篇
  2012年   882篇
  2011年   841篇
  2010年   796篇
  2009年   768篇
  2008年   784篇
  2007年   697篇
  2006年   658篇
  2005年   586篇
  2004年   435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92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LASGREMM模式 ,对淇、卫河流域“96·8”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预报分析。结果表明 ,LAS GREM模式不仅能较准确地预报淇、卫河流域暴雨落区 ,而且可以进一步分析天气过程的特点及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豫西济源谭庄组河流沉积中的Stipsellus遗迹组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豫西济源盆地上三叠统谭庄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谭庄组河流沉积特征,划分了4种不同河流沉积组合类型,识别出Stipsellus遗迹组构,并发现该遗迹组构常与曲流河沉积物伴生,可作为此类沉积的典型生物遗迹标志。其中,Stipsellus sp.A代表发育在河漫滩较浅水体下或潮湿的软底细粒沉积物中的一种遗迹组构类型;Stipsellus sp.B则代表发育在曲流砂坝上部的男一种遗迹组构类型。  相似文献   
3.
当前时空数据模型多以描述空间实体的离散变化为主。该文中对空间运动对象在抽象层次的无限连续空间、离散层次的有限离散空间上的数据类型进行分析和定义,将其分别划分为时间类型、空间类型和时态类型来研究,并提出支持空间运动对象的表示方法和操作方式。该方法既能表示空间实体的连续运动,也能表示其离散变化,为空间运动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冰雹探测算法(Hail Detection Algorithm,HDA)产品的可用性,针对2015—2020年普洱地区监测到的22次冰雹个例,利用新一代雷达业务应用软件ROSE2.0对相关雷达基数据进行回放及产品分析,以命中率、虚警率、临界成功指数为指标对HDA算法在普洱地区的识别效果进行评估并给出本地化参数配置方案。结果表明:HDA算法在普洱地区命中率接近100%,但虚警现象非常普遍,使用强冰雹概率(Probability of Severe Hail,POSH)的预警效果优于任意大小冰雹概率(Probability of Hail,POH),且冰雹尺寸越大POSH虚警的概率越低。进一步使用模拟测评法对POSH算法的适配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正确输入降雹日当天的0 ℃层和-20 ℃层高度能有效减少POSH的虚警率及提高临界成功指数;同时使算法预测的最大冰雹直径普遍偏大的情况得到控制,其中,中小冰雹直径偏离百分比减小76.07%,改善效果显著高于大冰雹。此外,增大反射率因子及POSH阈值能有效控制虚警,但也导致漏报次数快速增加,当阈值太大时命中率明显降低,为了保证较高的命中率和临界成功指数,选择Z=50 dBz或POSH=70%为阈值能明显改善HDA算法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5.
孙凤华  张耀存  郭兰丽 《高原气象》2009,28(6):1308-1315
利用中国738个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我国降水和200 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揭示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移动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北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7、 8月)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少)雨, 华北及华南地区少(多)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这种异常分布型发生转折的时间。与此同时, 东亚高空副热带急流轴位置从70年代末开始逐渐偏南, 急流轴位置的变动将引起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区和高层散度分布以及垂直环流相应的变化, 进而引起降水区域的变化。相关分析发现, 当急流位置偏南时, 25°~35°N西风增强, 42°~50°N西风减弱, 华北夏季降水减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增多; 反之, 当急流位置偏北时, 华北夏季降水增多,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减少。与70年代末开始的我国东部地区急流轴位置逐渐南移相对应,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呈现逐渐减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呈现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分析低层水汽通量和高层的散度分布以及垂直环流的差异发现, 1980年以来华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减弱, 水汽供应减少, 垂直上升运动减弱, 造成了华北夏季降水减少,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增加, 水汽供应增多, 垂直上升运动增强, 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非均一下垫面粗糙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年4月17日-2008年4月16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边界层气象塔的风速、 风向、 温度、 气压、 湿度等观测资料, 采用经典的廓线法和风速、 风向标准差法, 分别计算了中性大气层结下观测站下垫面粗糙度长度, 并得到了具有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地表粗糙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 季节变化对粗糙度的影响幅度可达0.159 m, 空间非均一性对粗糙度的影响幅度可达0.155 m。测站附近粗糙度春季为0.017 m, 夏季为0.062 m, 秋季为0.065 m, 冬季为0.018 m。测站西北方向上游粗糙度春季为0.17 m, 夏季为0.22 m, 秋季为0.34 m, 冬季为0.05 m。测站东南方向上游粗糙度春季为0.11 m, 夏季为0.17 m, 秋季为0.19 m, 冬季为0.05 m。该站下垫面粗糙度计算宜选用风速为6±1.5 m·s-1, 风向变化30°范围内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卫国  程炳岩  郭渠 《高原气象》2009,28(5):1167-1174
采用小波相关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 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变化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0年以来华北区南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所缓解, 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 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及北界位置变化相关密切, 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显著相关振荡, 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年代际尺度相关凝聚性最强; 时域中年际尺度相关存在局部化特征, 年代际尺度相关具有阶段性。分析认为, 2000年以来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北并维持反气旋型环流, 有利于水汽向华北输送, 使得华北降水增多, 是近年来华北中南部降水蒸发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而东亚季风减弱不利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 以及蒙古高原显著增暖导致蒸发增大等因素, 使得华北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  相似文献   
8.
黏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Su是海上风电工程设计中重要的力学参数之一,孔压静力触探测试(简称CPTU)无法直接测得黏土强度,但其所提供的锥尖阻力、侧摩阻力以及孔隙水压力与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存在映射关系,国内外基于CPTU已经演化出多种解释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基于滨海某海上风电项目,开展了原位CPTU试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UU)、三轴固结不排水(CU)、固结快剪(CQ)以及船上微型十字板剪切(MVST)试验,对已有计算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校验,分析发现需根据区域场地情况对其中经验系数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计算精度。研究基于CU试验结果,结合工程实例对原有公式中经验参数进行优化修正,最后通过误差分析,验证了修正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利用改进后的修正预测模型可使江苏地区海域黏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的计算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赵岩  郭常来  李旭光  孙秀波 《地质通报》2021,40(10):1688-1696
地质遗迹资源是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生活质量最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其保护、利用与管理是地质遗迹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辽宁省锦州市地跨燕山余脉和辽西中生代盆地,长期的地质演化留下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其中尤以典型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花岗岩地貌、河流地貌景观和海岸线最具特色,典型地质遗迹特征是对重要地质事件与人类活动历史的响应。通过锦州地质遗迹资源专项调查,从遗迹特征、成因等角度,将锦州市地质遗迹资源分为两大类、七小类、十一亚类,共计238处,整体上类型多样、内涵独特、分布范围广。然而,由于基础数据不清、保护意识淡薄、投入资金有限、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锦州市内的地质遗迹正遭受或面临严重破坏。针对锦州市"山、海、城"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与地质遗迹保护性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名录、科普基地、特色风景廊道、风景旅游区、特色小镇及地质文化村,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保护性利用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移动通讯数据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时态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构建了导航地理信息的变化发现、分析甄别、采集、加工、处理、存储和发布服务一体化的增量式更新服务模式、技术、软件、质检和标准体系,论述了多源数据融合、时空模型及空间关系的动态实时维护、多尺度增量式导航电子地图综合处理、路径规划和质检方法等关键性技术,实现了导航电子地图近实时更新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