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水河断裂形变场、重力场、磁场动态演化特征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鲜水河断裂跨断层形变测量、流动重力测量和流动磁力测量资料,求取各点的形变速度、重力变化速率及每年各点的总磁场强度,绘出每期 形变、重力、磁力的二维图像。引入分形理论的数盒子方法,计算每幅图的容量维。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形变场的二维图像在地震前后的演变与岩石破坏实验过程输出的图像相似,均经历了“复杂-简单-复杂”的演化过程。相应的分维值也同样呈“高值-低值-高值”变化,且地震发生在分维值达最低后恢复过程中。重力场的二维图像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特征为“简单-复杂”,分维值呈低值向高值变化。磁场的图像变化则呈“复杂-简单”,分维值变化呈降维特征。 相似文献
2.
鲜水河断裂GPS连续站监测网由七美、瓦日、牦牛、塔工4个站组成,于2006年2月建成并开始运行。本文利用该监测网2006年2月至8月期间的观测资料,计算出6条基线长变化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鲜水河断裂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在测区范围内,鲜水河断裂以12.3±1.2 mm/a的速率左旋滑动,测区北端有明显张性,而南端则没有明显的张性或压性特征。最后,通过与以前对鲜水河断裂运动状态进行观测的各种手段和结果的比较,本文认为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监测网在活动断裂的监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动态灰箱法及灰色预测法对鲜水河断断的十个流动形变测量场地资料进行处理,利用方差SD及信息分辨指标PR综合评价各场地质量,结果表明,安顺场,格篓等场地合质量较好,而墟虚,侏倭等场地综合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4.
5.
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息分离得到的垂直形变剪切变形、扩张变形、体积变化及准加速度等信息指标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中前期,在滇西的丽江、永胜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大规模形变速率高梯度带和信息指标高值分布所反映的剧烈垂直差异运动,是丽江70级地震前10余年孕震应变能开始快速积累的显示;而1985~1992年形变场趋势转折与垂直差异运动显著减弱,可能意味着孕震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孕震区处于相对闭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丽江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分析和不同地区强震孕震形变对比,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前形变场非均匀态特征和孕震信息的识别提取,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震间位错反演和小波技术分析了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跨断层形变资料(1986—2013).结果表明: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层长期运动为跨断层资料的主要信息,且符合负指数函数的运动规律,随着断层深度的增加,滑动量逐渐减弱.从炉霍段、道孚段到乾宁段,断层闭锁程度逐渐增强.2001年昆仑山M8.1地震发生后,鲜水河断裂西北段地壳浅层(地表以下30 km)的左旋走滑明显减弱,到2013年的累积减弱量为3~13 mm.5·12汶川M8.0地震发生前,断层滑动出现周期4~5年的增强信号.4·20芦山M7.0地震发生前,断层滑动首先出现低频信号(4~5年周期)增强,随着地震发生临近,强信号频率逐渐升高,直到出现周期为1年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9.
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震前3期地表干涉形变场时空演化图像。通过对干涉形变场图像进行分析,得到了震前积累形变场时空演化特征与震源破裂面闭锁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玛尼地震前10个月孕震区地表形变场就开始出现了与发震断层性质一致的变化趋势———左旋扭动,且随着发震时间的临近,南盘形变加剧,形变中心向E进一步扩展。南盘变形量明显大于北盘,南盘为主动盘。到震前2个半月,断层两盘的闭锁进一步加剧,有随时破裂的可能。从震前1996年4月16日到震前2个半月之间,南盘局部累计扭曲变形量达344mm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 多年来的大地垂直形变资料, 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资料, 初步分析归纳了大地形变时空分布与地震群体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之川滇菱形块体形变场中期动态演化图象与b 值等地震活动参数图象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研究了形变场动态演化所揭示的区域现今构造运动的时空差异与反映地壳介质结构特性的b 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强震前后地震非均匀度值分布变化以及地震空区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强震前区域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的时空分布均具有一定的非均匀特征, 二者所反映的大区域应力场变化与介质结构的不均匀导致的强烈差异运动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强震孕育的主要原因。得出了一些利用大地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地震活动参数图象相结合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了辽西地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形变场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分区性.1982年以前,彰武、新民一带是形变梯度相对密集带,且形变等值线在此发生转折;1982-1984年在新民一带出现过加速上升;彰武地震后在震中区出现最大下沉量30多毫米的北西向下沉条带.1958年以来,本区形变差异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绕阳河断裂在近期有过明显活动,它是彰武4.8级地震的控震构造.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地壳形变的主要特征,指出其具广泛性、多样性和阶段性。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后大地形变场的动态和演化,并从不同时空尺度对这次地震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新格局和未来地震形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鲜水河断裂活动特性与大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提炼反映鲜水河断裂构造变形特征方式、量值水平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分段差异性的走滑、张压、垂向活动参量新综合指标,研究其与断裂附近强震孕育—发生、与周围大尺度区域大震孕育或同震、调整影响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左旋走滑占主要优势;(2)小金6.3级、雅江6级地震前活动参量累积变化曲线出现过加速或转折等异常变化;(3)可能观测到昆仑山口西8.1级震后调整影响、汶川8.0级震前应力场强化或扰动影响、玉树7.1级震后短期内左旋加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2018年鲜水河断裂基线、蠕变资料,将场地缩放到统一尺度,分析不同资料反映的断裂活动特征,探讨断层活动与周边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1)跨断层近场水平形变资料表明鲜水河断裂活动具有明显分段性,按照断层活动速率大致分为北西段、中段和南东段,与地质上分段方式有一定差异;(2)跨断层近场水平形变资料能不同程度显示出偏离正常背景的活动变化,捕捉到附近中强地震前兆信息和震后调整变化,为地震危险性判定提供重要参考;(3)基线和蠕变反映的断层活动存在差异,基线活动明显高于蠕变,基线走滑速率为0.30~2.05 mm/a,张压速率为0.47~1.21 mm/a,蠕变走滑速率为0.14~0.62 mm/a,张压速率为0.12~0.29 mm/a;(4)蠕变和基线均显示研究区内的鲜水河断裂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北西段和中段活动强于南东段,基线资料显示2017年芦山MS7.0地震后张压活动总体加强。 相似文献
16.
叙述了1989年大同一阳高地震地壳形变的主要特征,指出其具广泛性、多样性和阶段性。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后大地形变场的动态和演化,并从不同时空尺度对这次地震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新格局和未来地震形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河西—祁连山地区近期形变场演化特征与孕震构造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对河西-祁山地区近20年形变场演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代表该区区域应力松驰、岩石圈底部软流层对流加速以及地壳中上部应力强化与强震孕育三种应力状态的特征性形变图象,文章还通过典型强震构造组合特征、形变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该区北西西、北东向两组构造的组合孕震模式,并利用上述孕震模式对该区近期强震危险地点进行了初步判定。 相似文献
19.
鲜水河断裂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今运动最为强烈的活动构造,因历史上一系列大震(如1786年康定7级地震、1816年炉霍7级地震和1973年炉霍7.6级地震等)的发生而一向备受关注。本文基于跨越鲜水河断裂道孚段和干宁段的两条密集型GPS剖面自2005年以来的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资料(其中4站为连续GPS观测,23站为每年一期的非连续GPS观测),揭示出鲜水河断裂在汶川8.0级地震之前,一直保持着强烈而稳定的左旋(~10.4±1.0mm/a)兼轻微拉张(~0.3±1.2mm/a)运动。汶川地震的发生,使鲜水河断裂干宁段和道孚段近断层两侧分别发生了量值达13mm和4mm的侧向拉伸,并使干宁—道孚段发生了量值达2.5~10mm的右旋位错,因此,对其现今的左旋运动方式施加了短暂的反向抑制,但汶川地震后,鲜水河断裂的运动状况很快恢复了以往的态势。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使鲜水河断裂的应变积累有所消减,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另外,青藏高原东南部的GPS速度场和鲜水河断裂两侧的应变分析显示,鲜水河断裂所表现的强烈左旋差异运动是由其南侧"流滑带"的东南向逃逸远大于北侧松潘地块的轻微东南向运动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