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瑶  张富芳 《地震工程学报》2003,25(2):166-169,174
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多年来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其他前兆手段观测资料研究了应力场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探讨了应力场变化的动力成因和利用其进行地震预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各形变监测区近30年区域水准资料的计算分析,发现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地壳运动呈激烈的继承性运动,地震处于弱活动阶段;地壳运动继承性减弱(或呈逆继承性运动),地震处于强活跃阶段,地震活动强弱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地壳运动,二活动方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现今地壳运动在运行到波谷后呈缓慢增强的继承性运动,估计未来几年内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仍将维持现状,不会出现明显的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守琪 《内陆地震》1998,12(1):36-43
在综合分析有关南北地震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南北地震带活动特征;根据该带地震活动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南北地震带目前处于新的活动期;预测了今后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段)为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  相似文献   

5.
6.
南北地震带区域形变异常特征与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准网和90年代以来的GPS监测网资料, 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多次6级左右及以上震例, 分析了震前区域性形变场异常的基本特征。 进而根据资料支持程度, 分别以GPS、 区域水准观测位移为地表约束, 以“973”项目活动地块划分结果为地质依据, 进行非震负位错模型反演计算, 研究了数值模拟结果反映的活动块体和边界断裂构造变形状态与地震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研究了强震前区域性水平、 垂直构造形变异常特征及可能的机理, 初步总结了基于区域水准、 GPS观测与数值模拟的强震前区域构造形变异常的一些判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北带1999~2001、2001~2004年GPS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结果显示:南北地震带是我国水平运动的转化带与形变带;差异活动最显著的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带和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带);动态活动最突出的地区是川滇地区。其形变相对突出的地域主要位于川滇块体的东北界和西南端,变形指数最大为2.5~3.5,而其它地区一般在1.5以内。所以,川滇地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成为的重点孕震地区,我们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刘立炜  季灵运  赵强 《地震》2017,37(1):31-38
垂直形变梯度能够有效反映区域构造运动的垂直差异变化程度。 我们利用长时间段的水准资料结合GPS资料计算垂直形变梯度值, 计算结果显示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空间分布与构造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南北地震带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异常最显著区域在鲜水河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和小江—则木河断裂带附近, 其次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庄浪河断裂带与冷龙岭断裂带交会区域, 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异常区域内, 但是从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高梯度区域分布来看, 在天祝至景泰一带也有发生强震的背景。 三大断裂交会区域是整个南北地震带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 应该注意该地区未来强震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70%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时期,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一年的时间窗口去检测南北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与南北地震带中强震发震时间接近,具有很强的关联。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发生的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南、北、中段的地震活动相关性各不相同,地震活动频次上呈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性最弱,与南段相关性最强,但在震级上表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和中段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与滇缅构造转换区的中震联系紧密,图像信息方法为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同时发现以海原地震为起始地震时南北地震带的强震具有由北向南往复迁移的特征,南北地震带中段和滇缅构造转换区的地震迁移次数更多,表明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确实联系紧密。这项研究对于南北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断层形变时序演化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印尼8.7级地震触发了汶川8.0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Ms8.7地震,这次地震的发生,对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影响引起各方关注,我们通过对南北地震带的断层形变分析时序演化特征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这次地震引起南北地震带断层形变主要表现在,时间序列上先南后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