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8篇
  免费   808篇
  国内免费   1749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464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76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25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2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渔山列岛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为了解渔山列岛保护区内潮间带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于1982年和2010年的3个季节(春、夏、冬)在渔山列岛进行潮间带软体动物调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体动物时空差异,以Brey经验公式计算分析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P值,P/B值)。结果表明,年际间物种食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1982年潮间带软体动物对次级生产力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有单齿螺(Monodonta labio)、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占软体动物总次级生产力的42.88%,2010年潮间带软体动物对次级生产力贡献率最大的物种有覆瓦小蛇螺(Serpulorbis imbricata)、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占软体动物总次级生产力的75.96%。1982年,年均栖息密度为2758ind/m2,年均生物量为2100.26g/m2,年均次级生产力为240.04g/(m2·a),年均P/B值为0.63a–1;2010年,年均栖息密度为699ind/m2,年均生物量为1101.85g/m2,年均次级生产力为94.82g/(m2·a),年均P/B值为0.55a–1。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软体动物次级生产力年际间差异显著(F=5.761,P0.05),季节间和潮位间差异都不显著(F=0.135,P0.05;F=2.076,P0.05),P/B的值较低,表明该海域软体动物世代更替速度较慢,2010年的P/B值(0.55a–1)低于1982年的P/B值(0.63a–1),表明近30年来群落结构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极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潜在、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库,是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和先导化合物菌株的潜在种源地,南极微生物正在成为创新药物研究新的重要资源。虽然近年来对南极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逐渐增加,但与温带和热带微生物研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从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物中获得的两株枝孢霉属真菌Cladosporium sp. NJF4和NJF6进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及结构鉴定,获得20个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甾醇(1)、倍半萜类(7—8)、生物碱类(9—14)、二酮哌嗪(2—5、15—17)、芳香酸(6、18—19)等,其中倍半萜类(7—8)为首次从枝孢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以上研究将为丰富南极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库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Foreword     
Ocean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is very rich in mesoscale phenomena, such as eddies, fronts, upwellings, river plumes, etc. Among others, having drawn tremendous attention from oceanographic community in the past for nearly 50 years are mainly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YSCWM) and its related circulation,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the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4.
Tidal effects on temperature front in the Yellow Se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emperature front (TF)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Yellow Sea, which forms in spring, thrives in summer, and fades in autumn as thermocline declines. TF intensity ⋎S T ⋎ is defined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TF. Based on the MASNUM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Yellow Sea was simulated with and without tidal effects. Along 36°N, distribution of TF from the simula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idal effects on the forming and maintaining processes of the TF. Tidal mixing and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adapting to it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TF.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 G1999043809)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736190).  相似文献   
5.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JONES全球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资料,分析了南印度洋SSTA和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水辐合区的SST还是赤道以北非洲西海岸附近上升运动海区的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除了准3-5年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对于全球最显著南亚季风环流的分析表明,南亚季风环流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与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变化相比,南印度洋SST的变化周期要相对短一些。通过分析南半球冷空气年代际活动的特征发现,冷空气与南印度洋SST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外的研究结果,对南海环流提出一些看法,南海经是半封闭的边缘海,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通,必然有海水交换,黑潮入侵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黑潮入侵的流量主要是由温度和工的差异引志的斜压造成的,因季风应力的正压作用调制而有季节变化;南海北部的黑潮南海分支和南海暖流构成反平行环流系统,分别是冬季的“热力驱动”和夏季的“淡水驱动”所造成,黑潮入侵进到南海。经过一些通道穿过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7.
伶仃洋沉积动力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侧的伶仃洋,因径流下泄与潮流进退的流向不一,使它各分流口门的出口水道都有主槽和支槽之分,即都有主干水道和分汊水道。陆架高盐海水入侵又使伶仃洋内沉积动力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差异,如沉积物分布有粗-细-稍粗之分;而水体中的密度、速度差异,常常产生锋带,对水下地形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全面认识发生在伶仃洋内的沉积动力作用,对深水航道的选线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为主导因子,分析其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得出:高海温多气旋,低海温少气旋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并进一步对不符合这种主要关系的年份从环流型。下垫面海温等作了分类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9.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2002,19(2):23-30
本文利用195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50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同期的副热带高压等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