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黄海气旋与赤道东太不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暖冷,不仅与黄海气旋的多少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与黄海气旋的强弱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黄海气旋的影响,是由于海温异常引起副高及其北侧高度场的差异进行影响黄海气旋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统计分析了黄海气旋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暖冷,不仅与黄海气旋的多少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与黄海气旋的强弱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黄海气旋的影响,是由于海温异常引起副高及其北侧高度场的差异进而影响黄海气旋的。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海温场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场与东亚温带气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温场与东亚温带气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这种影响关系有很强的持续性。有些海域,例如黑潮区与气旋之间存在着交替影响的关系。对2月气旋与海温之间相互影响过程的初步分析表明,海温与气旋的相互关系是与西风带环流及海流等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近海的温带气旋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3-7月是温带气旋的盛季,4月份是全年中温带气旋最多的月份。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年份,温带气旋增多。  相似文献   

5.
登陆广东省的初,终热带气旋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炯光 《海洋预报》1999,16(2):62-68
本文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异常、ENSO与登陆广东省的初、终热带气旋的关系,并用海温建立了广东省初、终热带气旋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92年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温带气旋关系密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500hPa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年份东亚温带气旋偏多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92年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温带气旋关系密切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500hPa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年份东亚温带气旋偏多的结论[1]。  相似文献   

8.
聂桂珍 《海洋预报》1997,14(4):22-25
本文探讨了近46年盛夏南海热带气旋的变化规律与副高之间的关系,并对盛夏热带气旋多年、少年成因从环流和海温因子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南海大尺度动力场年循环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COADS风应力、Levitus温度资料,描述南海上层海洋动力场的年循环及其与热力场之间的关系和南海大尺度动力场的年际变化。针对冬、夏2个季节,分析Sverdrup环流场与上层海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层海温变化与上层海洋环流基本结构非常相似,即上层海温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海Sverdrup平衡,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平均海温场与流函数场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好。本文还着重分析了El Nino期间和La Nina期间的南海异常流函数场。研究发现,异常流函数场在El Nino期间的夏季主要是强化南海自身的环流结构,即强化南部反气旋式涡流(gvre)和强化北部气旋式涡流;冬季则削弱整个南海的气旋式流场。LaNina期间对夏季环流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即削弱北部气旋式涡流,而对于南海南部的影响甚微;冬季则强化整个南海的气旋式流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51~1987年286个网格点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分析了春季西北太平洋(不含南海)热带气旋与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春季热带气旋生成数有显著的相关,并以前一年夏季和前期冬季更为明显。影响春季热带气旋生成的太平洋海温场主要有两个关键区,一个位于赤道东太平洋,为负相关:一个位于北太平洋中部,为正相关。文中还从海温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特多年与特少年前期及同期500hPa大气环流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利用逐步回归方法作了春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长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11.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东亚~西北太平洋温带气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东亚~西北太平洋较强温带气旋的气修特征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得出,厄尔尼诺年或厄尔尼诺持续年,较强温带气旋偏多的对应关系占找优势。但当副热带高压偏强时,则较强温带气旋偏少。  相似文献   

12.
秋季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平均强度最强的季节,热带气旋累积能量(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ACE)是热带气旋平均强度的表征指标,基于1979—2015年日本气象厅最佳路径热带气旋数据集,以及美国冰雪中心海冰数据和哈得来环流中心海温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对秋季西北太平洋ACE指数进行了分析和预报。研究表明:秋季西北太平洋ACE指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关,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91年的厄尔尼诺年和1999年的拉尼娜年,在厄尔尼诺发展年的秋季ACE一般较强,而在拉尼娜衰减年的秋季热带气旋强度则较弱; ACE指数变化受来自北极海冰变化强迫中纬度异常波列的影响及其受到厄尔尼诺海温模态的调制;由于海冰在波弗特海的异常增多,强迫对流层高层夏季出现类似北半球环球遥相关型异常波列,波列正压下传,使得夏秋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北移;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变化和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分布影响了局地的环流,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弱的垂直风切变区域偏东和涡度显著增大有利于热带气旋在暖海洋上发展强盛。最后进行建模预报,预报效果为0.69。若单独使用海温或海冰作为唯一要素来预报,预报效果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1—2012年热带气旋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2012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特征;并且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avhrr卫星数据,分析了其原因。结果表明,2012年登陆热带气旋登陆地点偏北是由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脊线位置偏北,热带季风槽位置偏北等因素所造成的。登陆热带气旋强度偏强和北太平洋(30°N、160°—170°E)区域海温表现出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20°N、120°W)区域海温呈现了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FNL(Final 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西北太平洋上三个爆发性气旋,即2007年11月18—21日的OJ(Okhotsk-Japan Sea Type)型,2012年1月10—13日的PO-O(Pacific Ocean-ocean Type)型,以及2014年3月28—31日的PO-L(Pacific Ocean-land Type)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气旋由于其发生、发展位置不同使得气旋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存在差异。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的非绝热加热试验表明,潜热释放和表面热通量对不同类型爆发性气旋个例的贡献不同,对PO-O型和PO-L型气旋个例潜热释放的贡献更大,而对OJ型气旋个例表面热通量的贡献更大。海温敏感性试验表明,海温升高或降低对气旋移动路径影响较小,海温升高使气旋进一步加深,而海温降低使气旋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5.
1975~2008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及印度气象局(IMD)公布的1975~2008年热带气旋资料,对34年来发生在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特征、逐月个数分布及强度变化特征、生成源地分布、移动方向和生命期特征,并结合海表温度的分布特征,指出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逐月变化与海温变化和夏季SW季风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海温也极大的影响着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分布。  相似文献   

16.
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榕 《海洋预报》2005,22(2):77-82
本文综述了2003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并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常年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从而找出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北赤道流区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机制。分析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冷暖与太平洋北赤道流的海温冷暖异常信号西传有重要关系。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冷(暖)信号是沿温跃层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潜沉向西太平洋暖池区传播,对暖池区域次表层海温场产生重要影响。这一传播过程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暖(冷)信号向赤道中东太平洋传播,构成了热带海洋信号的气旋式“信号通道”。在这一“信号通道”中,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信号西传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区及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重要机制,是影响El Nifio和La Nifia事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9年热带气旋资料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温等特征量数据,分析了2009年热带气旋活动特点.结果表明: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具有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多,登陆的热带气旋偏弱及登陆地点偏南的特点.热带气旋的这些活动特点与西太平洋副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中纬度大气环流及赤道辐合带的变化等有密...  相似文献   

19.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1997,14(2):44-52
本文分析了1994/1995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并对这两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环流特征、热带对流活动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气候异常的角度讨论了这两年热带气旋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北印度洋1977年至2008年热带气旋(TC)资料、NOAA提供提供的1977—2008年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逐日的高度场(HGT)资料和NCEP提供1982—2008年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月季变化的双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流场上热带辐合带的北进南退和500hPa高度场上南亚高压季节性进退跟双峰结构的季节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外,海温的季节性变化和季风的爆发对热带气旋的月季变化有很大的影响,海温较高的时期,热带气旋发生频数较多,反之依然。当季风爆发时,存在着强的垂直风切变,不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正是这些综合因素,才造成了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双峰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