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地面气象要素自动观测是近年来我国气象观测领域的发展趋势,观测自动化给地面观测业务和观测数据的应用推广带来较大改变。本文研究了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气现象代码表WMO4680,分析得出WMO4680简化了视程障碍和降水阵性的代码分类,比WMO4677编码更适合自动观测设备的特点。结合我国业务天气现象电码编制原则,设计实现了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和过去天气现象电码的自动编制。根据我国目前可自动化观测的要素数目,经过流程设计和当前最新业务改革内容,可以实现46个天气电码的自动编报。  相似文献   
2.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observers started using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weather coding system in the 1950s. This system is still in use around the world today. However,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 weather in an organized and systematic manner had been ongoing for over 100 years prior to the adoption of this coding system, and much like Australia, most countries will have historical meteorological records.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the wind erosion of two of the greatest droughts in Australian recorded history; the World War II (WWII) Drought (1937–1945) and the Millennium Drought (2001–2009). To do this we analysed previously unavailable meteorological observer records from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ABM). Wind erosion records, mostly in long‐hand written form, were translated to the modern WMO coding system for the WWII Drought and compared with the wind erosion of Australia's recently‐ended Millennium Drought, one of the longest and harshest on record. We quantify wind erosion using Dust Event Days (DED) and a modified version of a published Dust Storm Index (DSI) to show that wind erosion during the WWII Drought was up to 4.6 times higher than during the Millennium Drought. This study has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because it demonstrates a methodology for tracking changes in wind erosion over the past 75 years based on observer records available in every country with a history of organized weather observation.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
汤绪 《气象》2014,40(3):261-268
本文以综合分析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气象服务发展战略的实施、相关计划活动的组织以及有关国家气象部门的成功示范为基础,结合近一段时间参与未来气象服务战略的制定与推动工作的实践,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其发展方向、主要内涵与重点。其中包括:(1)关于WMO气象服务战略及实施的思路;(2)强化与促进在政府应急管理(ERA)和防灾减灾(DRR),构建社会抗灾能力(Resilience)中作用的发挥;(3)鼓励与推动建设气候服务用户交互平台(UIP)与综合天气、气候、水和环境相关服务系统的实践;(4)鼓励与指导以无缝隙业务技术[各种专业领域如海洋气象、各类预报预测技术(次季节-季节预测技术)等]为支撑的新型服务业务的发展;(5)鼓励与推动构建智慧(Smart)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论述如何充分应用现代信息网络与通信技术,建立智能化信息平台,通过气象信息提供方式的变化,增强信息提供的技术含量及提供的个性化与互动能力;发挥社会资源及媒体在气象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与积极作用;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健康、关注环境、关注出行、关注安全等的理念,实现气象服务社会价值,体现气象服务群体的社会责任等内容。与此同时,本文还从青年人的担当与责任的角度,阐述了(1)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勇当服务先进文化的践行者;(2)努力学习,积极创新,做好应用气象的技术准备与技能储备,发挥好新型服务的主力军作用;(3)勇于创业,在未来政府气象管理、社会化、市场化气象服务中建功立业;阐明了对如何发挥青年人在新型气象服务社会架构中的作用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WMO第八届阳江国际探空比对辅助遥感综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八届阳江国际探空比对辅助遥感综合试验为分析探空仪系统在高空出入云的温湿特性,评估高层云红外辐射对温度传感器的影响以及湿度传感器的系统偏差提供有力帮助。通过试验,还评估了国产X波段双偏振雷达与毫米波云雷达的优缺点和性能差异,以及国产多普勒激光雷达、微脉冲激光雷达的探测性能和应用能力,在改进微波辐射计温湿反演算法、X波段偏振雷达参数的云中粒子相态模糊逻辑识别算法,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反演、云分类算法、高空业务测风算法等方面开展广泛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试验还利用先进的各类遥感设备对阳江热带地区的云、局地对流以及海陆风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WIS的实现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湘  王甫棣  姜立鹏  祝婷 《气象》2011,37(10):1301-1308
WIS是世界气象组织(WMO)正在实施和建立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是未来支撑WMO所有计划以及其他国际组织有关计划的数据传输和服务平台。WIS由国家中心、数据收集或产品中心和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等三级功能中心组成,其中,GISC是WIS的核心功能中心,承担WMO及有关国际组织各项计划的实时数据和产品的收集分发,提供全部WIS数据的访问接入。中国气象局作为世界气象组织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会员,建成北京GISC,成为WIS中支撑责任区内及区域间数据交换的核心功能中心之一是中国气象局的既定目标。本文介绍了WIS的功能结构,分析了元数据同步、数据发现、数据同步等WIS/GISC关键功能的实现技术及其在北京GISC系统设计和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骆继宾 《气象》2000,26(3):3-5
简要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宗旨、功能和服务。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WMO通过制定一系列业务技术规范、条例、标准、规程以及设立一些重要的大型计划如“世界天气监视网”和“世界气候计划”来协调、指导其会员国的气象;工作。中国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重要成员,为WMO和国际气象界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作者充分肯定了WMO的作用,它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引导和协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世界气象组织综合观测系统(WIGO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建 《气象》2010,36(3):1-8
回首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以来的60年光辉历程,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所建立的功能强大、标准化的全球观测网,结合开放的数据政策及强大的实时数据交换业务能力,大大促进了全球、区域和国家级气象业务的发展,满足了不断增长和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为人类安全和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天气监视计划(WWW)建立的全球观测系统(GOS)是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天气监视计划全球观测系统(GOS)的起源、演进和现状,及其对全球气象业务发展的巨大贡献。第二部分描述了滚动需求评估过程的要点,即世界气象组织如何评估观测能力满足用户的过程,这使得我们得以更好地指导观测系统的发展。第三部分给出了全球观测系统到2025年发展的远景的描述,解释了未来观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发展要点。第四部分阐述世界气象组织新举措:WMO全球综合观测系统(WIGOS),一个综合、全面和协调的观测系统,它将以高效益成本比和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日益增长的观测需求,提升他们为天气、气候、水和有关的环境领域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与世界气象组织观测系统与伙伴组织观测系统的协调合作,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8.
姜立鹏  李湘 《气象科技》2012,40(2):185-188
WMO信息系统(WIS)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的数据发现、访问和检索服务,而实现这一功能的最简便途径之一就是元数据同步。OAI-PMH协议因其简单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在元数据同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简要介绍OAI-PMH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WIS元数据同步功能。WIS元数据同步模块由元数据仓储、元数据提供服务和元数据收割服务组成。详细介绍了元数据仓储的组成,以及元数据提供服务和收割服务的处理流程。采用Java语言实现了WIS元数据同步功能,并进行了详细测试。其中,元数据提供服务分别通过了开源软件JOAI和OAI官方网站的测试;元数据收割服务可成功收割DLESE和德国气候中心提供的元数据。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工作组会议综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毛夏  孙向明 《广东气象》2006,(1):14-17,38
世界气象组织(WMO)大气科学委员会(CAS)热带气象研究工作组(WGTMR)会议,于2005年12月12-16日在深圳市举行。会议总结回顾过去4年热带气象领域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热带气旋预报研究成果和进展,主要在热带气旋活动(频率、变化、强度等);热带气旋预报技术;确定热带气旋预报研究发展的优势领域等;季风预测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分别涉及东亚季风(含南海季风),南亚季风和南美季风等;热带干旱研究成果和进展主要在热带致雨天气系统的研究,对热带人工影响天气新方法新途径的探索,东非的降雨量季节变化特征、年代际雨量变化特征和雨季的开始和结束等;各国业务化运行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以及热带气象和气候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研究。大会的特邀报告就利用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气旋预警工作水平、全球变暖与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共识预报的研究工作、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以及目前我国业务使用的台风数值模式等专题进行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0.
WMO信息系统中气象元数据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祝婷  李湘 《应用气象学报》2012,23(2):238-244
随着越来越多基于网络、自动化的信息共享系统的广泛使用,元数据已成为不同学科间共享信息的关键。近年来气象数据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气象数据面临着海量信息流通共享的迫切需要,由此气象元数据应运而生。该文介绍的气象元数据是在满足WMO (世界气象组织) 信息系统提出的包括提供在线元数据、数据目录服务和提高元数据定义、收集、归档和交换的标准化水平在内的总体需求的背景下,依据WMO核心元数据标准设计并由自开发程序自动生成的。北京GISC系统是WMO信息系统中承担区域间及全球资料交换的主干通信中心之一,至2012年1月,北京GISC系统制作并提供系统内全部数据对应的气象元数据,共计约12万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