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Wetlands in the Jianghan Plain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wetland types in lake area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and they fulfill many uses and functions related to hydrology,waste assimilatio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biodiversity. Owing to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excessive reclamation from lakes, the shrinking process of the lakes has been accelerated. Wetland ecosystem has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ulner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wetland ec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Jianghan Plain, this paper presented an index system related to productivity, st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e computed the values of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the indexes, and evaluated the vulnerability level of the wetland ecosystem by the method of multi-indexes. The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ragile extent of wetland ecosystem in the Jianghan Plain is 5.6. This means that the wetland ecosystem in the Jiang-han Plain is laid to the state of middle vulnerability. Therefore, the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eco-rehabilitation in the JiangJaan Plai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相似文献   
2.
冲积平原区土壤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应用土壤元素组成特征研究基础地质问题是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后项重要任务。通过对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成都盆地3个冲积平原区土壤元素组成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对土壤成壤母质特性的示踪作用,为今后开展类似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中,粗粉砂达40.83%。剖面粒度变化可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结合剖面的岩性与沉积环境特征等综合分析,发现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四个气候期:第一气候期17.90~17.02 ka B.P.,为冰盛期之后气候开始回暖升温期。此时降水相对较多,地表径流强度中等偏强。第二个时期17.02~12.02 ka B.P.,为快速升温期。总体暖湿多雨,是末次冰消期最显著暖湿期,在江汉平原北缘坡麓地带的洼地广泛发育了沼泽。粒度变化进一步表明气候存在波动,早、晚期降雨强度大,时有强降水发生,地表径流稳定性差;中期(14.47~12.64 ka B.P.)降水明显减少,但雨量相对均匀,地表径流变幅小,此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石笋记录的冰消期气候特征是一致的。第三气候期12.02~10.80 ka B.P.,该期是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快速升温期,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为剖面最大。表明当时降雨量大,气候稳定性较差,强降雨时有发生。第四气候期10.80~8.60 ka B.P.,气候总体为偏温湿环境。地表径流较第三气候期明显降低,早期降水偏多,后期温湿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变小。剖面中有两个明显的气候事件记录,一是新仙女木事件,表现为第④层与第⑤层之间的短暂沉积间断和沼泽环境的结束;二是9.8~9.2 ka B.P.干旱期,为厚约15 cm的黄土状土的沉积。研究表明,长江和汉江洪泛影响不到的江汉平原边缘洼地沉积可能是记录本地区气候特征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渍涝灾害遥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采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研究渍涝灾害的方案,其内容包括:(1)信息源选择与信息处理1(2)清访机理与灾情分析;(3)灾情预报与防治决策.讨论了实施技术系统的基本功能:(1)图像与数据处理1(2)基本信息的提取与分析,(3)损失分析模型与预报模型.作为本方案论证的一部分,还介绍了笔者近期在这一领域中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地下水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治强 《水文》1995,(4):35-39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地下水参数的分析王治强(湖北省荆沙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干流水系,流域总面积11547.5km ̄2。四湖地区东、南、西三面滨长江,北面临汉江及其支流东荆河。四湖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区域内...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农田渍害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喻光明 《地理研究》1993,12(3):37-44
本文提出了江汉平原的渍害标准,并从地表水动态,地下水动态、微地貌及垦殖与耕作等主导因子分析入手,探讨了江汉平原渍害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为渍害的诊断改造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江汉平原2000—2004年农地城市流转时空特征,根据农地城市流转的综合变动系数,将江汉平原农地城市流转类型划分为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研究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如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同,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也不同;各市、县的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及农地城市流转耦合系数与农地城市流转综合变动系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对判断农地城市流转类型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成果与意义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张德存  张宏泰 《中国地质》2001,28(12):1-4,21
介绍了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江汉平原武汉试点区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共归纳出在土壤地球化学图件编制和在第四纪地质、土壤类型及分布、土壤环境状况、农业土壤利用地球化学解释5个方面的成果,从而以实际材料论证了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查明我国土壤资源与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湖北省提供的有限区域细网格模式数值预报产品及降水实况资料,用逐步回归法拟合出江汉平原等区域暴雨方程。方程的拟合效果比较理想,此方程尚有待台站业务考核及改进。  相似文献   
10.
江汉平原古生界构造结构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江汉平原古生界具有北西—南东向分为三块、北东—南西向分为三带及纵向上多层楼的构造结构特征。三个区块为当阳—京山构造区、荆州—仙桃构造区及鄂城—大冶构造区,每个区块均可划分出三个次级构造带,并在全区形成三个构造变形分带。这三个分带在变形强度、构造样式等方面具有特征性差异:北东侧的构造分带受东秦岭—大别山造山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的直接作用,显示以逆冲推覆结构为主要特征;南西侧的构造分带在三个构造区有差别,在当阳—京山构造区形成斜坡稳定带,在另两个构造区则以推覆叠瓦构造为特征;中部构造分带一般显示前缘断褶或复合叠加构造。当阳—京山构造区东部和鄂城—大冶构造区应以逆冲推覆体为勘探对象;荆州—仙桃构造区的仙桃地区应以上古生界油气藏为勘探目标;当阳—京山构造区西部宜昌稳定带和荆州—仙桃构造区的珂理—簰洲地区则应以下古生界油气藏为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